周慧嫻
“這是知識變現最簡單粗暴的一次。”高考成績放榜后,“考生3年3地3次考北大賺200萬元”的消息很快就走向了輿論風暴的中心。有人戲謔地表示:“我把高考當渡劫,人家把高考當兼職。”也有人認為這種任性的做法純屬浪費教育資源。
這名考生其實是“高考雇傭兵”中的一員。在中國,這支隊伍在利益的驅使下,日益壯大。
與此同時,當俞敏洪因“雙減”政策,在電商直播間里紅著眼鏖戰時,教育行業卻罕見地出現了一家上市公司——金太陽教育登陸美股市場。其上市首日股價高開高走,開盤漲超390%,2度觸發熔斷。次日盤中股價最高達29.64美元/股,較4美元/股的發行價上漲741%。
而這家教育機構的主營業務之一就有中高考復讀板塊。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金太陽教育等復讀教育機構并未受到市場如此熱捧。這是因為復讀機構或私立學校的師資力量良莠不齊,學生更是魚龍混雜,并且復讀機構虛假宣傳也早已成為業內公開的秘密。
它們向考試成績優異的考生拋出橄欖枝,用高額的獎金“購買”該生放棄就讀名牌大學、選擇到復讀機構入讀的機會,只為裝潢升學率。2020年,廣東湛江某中學校長就主動向高分考生發送短信,承諾若考生到他們學校復讀后考上清北就獎勵100萬元。
在這樣的風氣下,公立學校因此成為復讀生的首選。被譽為“亞洲最大高考工廠”的毛坦廠中學更是如此,學校會根據學生的高考成績對復讀學費進行明碼標價,最高可達5萬元。
高考前夕,毛坦廠中學會帶領全校師生進行一系列虔誠迷信行為——送考大巴車牌號“91 666”,希望考生一切順遂;開車的師傅姓馬,屬馬,寓意“馬到成功”;學校附近有一棵“神樹”,每年高考之前的農歷十五,家長都要去拜“神樹”……
魔幻的一切,在這里顯得合情合理。
有人感嘆“高考”已經成為了毛坦廠小鎮的支柱產業。這個偏居安徽省六安一隅的小鎮,所有經濟走向都圍繞著“高考”和“毛坦廠中學”展開。盡管位于大別山深處,但每年高考季前后,毛坦廠都會被鼎沸的人聲淹沒,來自全國各地的高考生、復讀生會在這里來尋求用知識改變命運的“救贖”。
考生們試圖用知識改變命運,并選擇毛坦廠中學成為他們的精神烏托邦,這也直接帶動了整個小鎮經濟的膨脹。在這里,每年都租住著8 000多戶陪讀家庭,人數是當地居民的兩倍,一個不到20平方米的單間,租金可以達到3 500元。小鎮物價水平還不低,但對于家長們而言,要是孩子能夠通過高考飛黃騰達,這一切又算得了什么呢?
每年毛坦廠中學都會重復這樣的故事,故事的結局可能是歡喜的,也有可能是慘烈的,但都抵不住復讀生的趕考熱情。
高考,這場被譽為“全世界最公平”的考試,讓不少寒門學子有機會觸及第二種人生的可能,甚至實現階層跨越。高考分數的分毫之差,可能就會導致寒門學子們與重寫人生的機會失之交臂。于是,不少高考生在高考失利后會選擇復讀,力求第二年能夠書寫更滿意的答卷。
不過隨著一紙文書,公立學校復讀產業的輝煌也告一段落。
近幾年,國內多個省份都發布了相關通知,公立院校中將不再開設復讀班。這份文件頒布的背后是復讀權力被濫用——中學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在公立學校,公立學校支出中極大一部分是由國家承擔,復讀班規模日益龐大,已經明顯影響了教育資源分配。
據數據統計,2018年到2022年,高考的復讀率從17.9%增加到了29.6%。在2021年,高考的報名人數有1 087萬人左右,而復讀人數達到了187萬人。這一數字已經達到了歷史新高。
但國家并沒有干預復讀考生選擇私立學校或是機構進行復讀,這恰巧給了一些私立學校以及復讀機構制造暴富的機遇。
復讀產生的學費收費標準通常比較高,按照復讀行業的行規,復讀的學費與當年的高考成績掛鉤,成績越低,學費越高。根據卓越教育的官方數據,公司旗下的全日制復讀板塊高達毛利率40%+。

有從業者向記者透露,公立學校禁止設立復讀班的政策出臺后,自己所在城市的知名私立高中都在進行復讀班的招生工作,不僅如此,就連一些師資力量不佳的私立學校也趁著東風在復讀招生板塊上賺得盆滿缽滿,甚至進行擴招。復讀費用也水漲船高,有私立中學的復讀班學費一年高達10萬元。
盡管如此,也有學生表示某著名私立學校不僅教學地點不在當初承諾的學校本部,還有老師極其不負責,所謂的“大學生一對一輔導”“個性化針對訓練”都是學校為招生開出的空頭支票,自己復讀這一年某些學科基本靠自學。
私立學校的復讀班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復讀機構的教學質量更是如此。
近兩年來,多地開始屏蔽高考成績排名前50的考生成績,目的就在于杜絕學校打著“高考狀元”的牌面招生、以及給復讀學校挖掘成績優異的考生的機會。但這并不影響這些機構雇傭它們利用“學托”“水軍”等進行招生。
在競爭對手的招生現場或是網絡上,“學托”們假扮成學生,利用虛假經歷哄騙學生——“我去年在這兒上了一年,根本沒提高。我同學在××上了一年,今年一下子提高了100多分。”
暴利之下,不少公立學校蠢蠢欲動,此前就有省示范高中違規辦高考復讀班的新聞被爆出,這些公立學校打著私立學校的名義公開招收復讀生,招生現場報名火爆。
面向全國招收復讀生的衡水實驗中學,一年學費高達45 000元。衡水實驗中學一招生老師理直氣壯地表示,請家長們對學校師資盡可能地放心,老師是衡水中學的在職教師,這是 “一套班底,兩個牌子”而已。
在重慶就有學生家長透露,某些公立名校私底下依舊在招收復讀生,要么將復讀生插在應屆生班,要么與校外培訓機構勾結在一起,利用名校的資源招生辦班,風聲緊時就在機構上課,風聲不緊時就在學校上課。
在這里,學生的身份變異成消費者,然而卻沒有購買到等價的知識服務,原本不可褻玩的知識殿堂被異化為金錢誘惑下的博弈,讓復讀變成一場機會與風險并存的“對賭”,而復讀產業本身也變得不再單純。
在“內卷”成為時代趨勢的當下,高考衍生出的灰色產業還在變本加厲地進行中。
“雙減”之后,復讀這個行業不失為教育機構的另一種出路,因為雖然“雙減”政策規定,對面向普通高中學生的學科類培訓機構的管理,參照本意見有關規定執行。但高考補習學校面向的不是普通高中學生,而是高中畢業生,是社會生源。
但多名老師向《商界》記者透露,長遠來看,復讀并不是一門好生意。今年的高考已經強烈地釋放出了“分流”的信號。
以往的高考試題解題方法都有固定套路,但從今年開始這種固化模式將被打破,想通過題海戰術改變命運的考生很有可能會面臨努力付諸東流的情況。國家試圖通過高考真正挑選出一些學術型人才,并引導部分考生轉向技能型學校就讀。
在沒有固定試題、固定答題模板的情況下,學生復讀的意義并不大,無論學生入讀任一私立學校或者機構,想要通過復讀一年提高成績的概率將大大減小。
“近兩年復讀機構確實比較火熱,但在國家的引導下,未來復讀產業的發展之路勢必越走越狹窄。”
在這樣的趨勢下,職業教育反而蘊藏著無限生機。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大量的高級技工,因此技能培訓等行業蘊藏著更大的商機。培訓機構與其深陷復讀板塊的泥沼,不如跳脫出來,選擇新的賽道。
知識的殿堂原本是圣潔的,高考則是對十二年寒窗苦讀的一次檢驗。但這場大考并非人生的終點,分數的高低并不會與人生的寬度呈正比。國家傳遞出的信號和復讀行業未來的發展式微也佐證了這一道理。
在資本的綁架和裹挾下,教育與商業化被捆綁得愈發緊密,商業化讓教育成為了一種商品,導致的結果是教育產業日益“功利化”。
并不是說教育并不能與商業相結合,畢竟商業化可以提高教育的質量和從業者的熱情。但教育過分沾染商業的氣息就會變質,成為一樁不再追求夢想和遠方的生意。這是因為教育和商業的運行邏輯完全不同,后者是受利益驅使,前者最終的目的卻是豐盈人生,甚至是產生改變世界的力量。
教育產業在商業化的進程中,從業者更應銘記教育事業,責任與擔當應永遠高于利益。而如何把握這個程度,這個開放式命題至今沒有出現完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