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這個概念是由約翰·麥卡斯在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上提出的,進入21世紀,人工智能不斷發展,并取得很大的進步,與人類生活的聯系也變得越來越緊密。小到手機里的軟件,大到大型工廠里的機器,都與人工智能息息相關。哲學之所以關注人工智能,是因為對一切科學本質的研究探索是哲學生生不息的源泉。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來看,人工智能是不斷的社會實踐孕育的產物,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存在很大的區別,這種區別主要體現在內部矛盾的運動,這種矛盾是不斷運動發展的。為促使人工智能在人類智能中起到積極作用,需要人們在不斷改革和完善社會制度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文章基于哲學視域,首先分析人工智能的起源與概念,其次對人類智能和人工智能進行比較,并分析二者之間的矛盾運動,最后探究人工智能產生的積極意義與帶來的挑戰,指出只有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處于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人類社會才能更好更快地朝健康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哲學;人工智能;人類智能
中圖分類號:TP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8-00-03
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自20世紀50年代被提出以來一直是深受人們關注的熱點之一。文章從哲學的角度深入剖析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之間的關系,以期對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1 人工智能的起源與概念
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的達特茅斯大學召開了一次研討會,這次會議由麥卡錫、明斯基等人發起,會議主要討論了用機器模擬人類智能所存在的問題,并第一次提到了“人工智能”這個術語[1]。人工智能從此進入人們的視野,引發了人們對它的關注,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研發人工智能的浪潮,“人工智能”一詞迅速成為各行各業的寵兒和科技前沿的象征。
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科技飛速發展,網絡信息技術不斷跨步向前,電子計算機的成功研發使人類步入了數字化時代,這些技術的進步為人工智能的誕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工智能應運而生。就其本質而言,人工智能是人類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高度的產物,是幫助人類深入認識客觀世界的工具,它使計算機從智力階段發展到智能階段,讓其擁有了自動識別、模仿、學習、推理等功能。其提升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們不斷完善人工智能技術,希望人工智能機器能分擔人類一部分腦力和體力勞動,并期待用人工智能機器來模仿人類的智能行為。在萬物互聯的時代,虛擬現實、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人工智能技術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計算機能夠模擬人類智能并與人類競爭,能獨立完成一些復雜的工作。例如,橫掃圍棋高手的AlphaGO、在月球探測取樣的嫦娥五號探測器、萬米深海探測器“蛟龍號”等,這些都是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產物。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使人類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更加深入和全面。
波普爾說:“人工智能是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較高的產物,是時代的進步,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一種和諧,這種和諧說明了人類的進步、文明的升華。它反映了人的主體地位,體現了人類開始采用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系統技術去認識、把握和駕馭自然的主動性。人類在創造世界的同時,也在創造新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創新反過來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人類的思維科學和認知方法論是無限的、多層次的,它隨著人類改造自然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不斷發展,實踐總是在一定意識支配下進行的,正是在改變外部世界以滿足自己需要的過程中,使自己的活動成為一種自由、自覺的創造性的實踐。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提高了人類的認知能力水平,人類自身的創造力得到了極大的發揮,能更清晰、全面、準確地掌握客觀世界?!盵2]可以看出波普爾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時對其寄予了極大的期待。
2 人類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比較
哲學之所以高度關注人工智能,是因為人工智能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而哲學存在的意義是關注人類生活,這也是哲學生生不息的一種體現。對人類智能和人工智能進行比較,能清晰探尋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從而更好地認識人類智能的本質,有利于人類社會各項事業高效平穩開展。
人工智能是利用計算機技術來模仿和擴展人的智能,讓計算機以高效的方式完成原本人類才能做的工作。馬克思說過:“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要想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我們應當把關注人類生存作為探索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首要前提,這是人們能夠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基礎。為了生存,首先需要滿足人們的衣食住行,因此人類首次歷史活動就是生產能夠滿足人類生存的必要物質,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活動背景下,為人類創造歷史提供了條件,人類為了能夠滿足自身的生活必須堅持進行生產勞動,這與幾千年前的社會在本質上是一樣的?!盵3]從人類的發展歷程來看,人類最初是為了生存而進行勞動生產,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開始追求更好的生存方式,這就促使人類不斷改造升級生產工具,生產力水平因此不斷提升,直到人工智能誕生,作為人類實踐的新興產物,它提高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由于它是人類通過主觀能動性創造出來的,所以實際上也體現了人的本質。
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存在的巨大差異,主要表現在社會實踐中二者的地位不同。人類智能屬于實踐中的主體,這就說明人類智能有實際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具體來說,人類智能在進行社會實踐時,本身就具有不斷創造、善于總結、突破束縛、敢于質疑、超越極限的能力,這些能力容易受到客觀規律的約束,而不會受到客觀規律之外的因素支配,因此人類智能是自由的,具有無限的可能性,人類智能甚至可以根據人類不同的需求制造出有針對性的人工智能機器。正是因為人類智能的這種自由和無限的可能性,所以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人工智能是人類進行社會實踐時,主體作用于客體的中介,屬于人類實踐工具系統中的組成部分,這也體現了人工智能在人類社會實踐中的地位。即使在未來,人工智能具備了一定的創造能力,但也只是粗淺地模仿人類的創造能力,人工智能所具有的創造能力與人類與生俱來的創造能力是無法等價的,因為人類天生具備的創造能力是無法被模仿的。對比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發現人工智能是被動的、不自由的、局限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人工智能在人類發展進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一方面,人類智能是人工智能的前提,人工智能需要人類智能為其進行系統完整的定義。人們要深入了解人類智能的核心本質,可以通過分析人工智能獲得一些幫助。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產業的不斷發展與突破,也促進了人類對自身智能的不斷探索?;仡櫅]有人工智能的時代,人們之所以能夠接受人類智能,是因為人類智能具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夠進行一系列嚴謹的邏輯推理,而具有強烈主觀性且不具備邏輯自洽性的思維都被排除在人類智能范圍之外。但是隨著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不斷深入,人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人類在嬰兒時期雖然還不具備完整的意識,但是能清楚地識別自己的親生母親,而人工智能在分辨不同的人物時異常艱難,諸如此類的新問題還有很多。人們通過人工智能的一些表現,引發了對人類智能本質的反思,從而發現某些主觀的、不嚴密的邏輯思維要素在人類智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3 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之間的矛盾運動
自人工智能誕生以來,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之間就有密切的聯系,這也標志著人類智能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在人工智能誕生之前,人類在進行社會實踐時所遇到的各種主客觀矛盾是推動人類智能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源泉。當梳理人類智能的發展歷程時,會發現這種矛盾并不是直接來自智能本身,而是人類為了獲得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不斷面對和解決各種矛盾,從而間接地促進了人類智能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人類自身的智能發展往往是被動的、低效的,即使人類希望更好地發展自身的智能,但也找不到有效辦法,所以人類智能的發展進程是緩慢的。直到人工智能誕生,人類智能的發展矛盾進一步擴展,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所遇到的各種主客觀矛盾間接推動人類智能的發展,演化為人工智能直接推動人類智能的發展。這次矛盾的轉化,可以說是人類智能發展歷程中一次偉大的飛躍。其重要性相當于從人類早期用來寫字的竹簡演變成現在的紙張,有利于更好地保留和傳承人類文化。在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的發展矛盾中,人類可以通過對人工智能機器的創造、改造和利用,促進人類智能更好、更快、更全面地發展,激發人類智能發展的創造性、自主性和自覺性,使人類自身的智能發展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可以說是人類智能發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飛躍,所以人工智能的誕生對人類智能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4 人工智能產生的積極意義以及帶來的挑戰
值得關注的是,人工智能與其他的科技成果一樣,對人類社會發展而言是一把雙刃劍。
人工智能產生的積極意義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促進社會傳統產業高效發展。人工智能使生產模式不斷升級,賦予了生產工具一定的“人性化”光環,使部分機械具備一定的感應及思維功能,提高了人與器械之間的契合度,從而使生產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為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第二,提高社會服務水平。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的發展,提高了社會閑散資源的利用率,減少了社會資源的閑置和浪費,極大地促進了全球共享經濟的發展。隨著人工智能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人類的生活更加舒適便捷,社會服務業的運行變得更加安全、高效,為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第三,促進人類自由發展。隨著對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的研究進一步深入,智能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智能機器應運而生,它可以代替人類進行簡單重復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把人們從枯燥的勞動生產中解放出來,在滿足人類所需的必要物質條件的同時,增加了人類自由活動的時間,人類能夠支配更多的時間使自身得到全面發展。人工智能發展至今,其研究成果和理論應用遍及各行各業,與人類的生活聯系越來越密切,全方位地提升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運算、存儲、應對各種極端環境條件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能力已經遠遠超越了人類,同時也成了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增加失業人口。人工智能技術不斷進步,其將能勝任更多困難復雜的工作,憑借其工作的持續性、專一性、高效性、無條件性等優勢,它會取代更多人類的工作,造成大量人口失業,引發失業浪潮,激化社會矛盾。第二,造成部分群體的數字鴻溝。部分特殊人群無法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適應不了技術發展帶來的各項變革,不會操作使用各種技術產品,無法享受技術發展帶來的各項紅利,因此產生了失落感,導致其疏離甚至排斥智能技術時代。第三,過度依賴養成思維惰性,降低人類的創造能力。如果人們過于依賴人工智能,甚至離不開人工智能,那么人類獨立解決某些問題的能力勢必會降低,特別是在能夠鍛煉、提升思維能力的傳統領域,如物理、數學、化學和其他一些對邏輯思維有一定要求的領域都會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假設人工智能運行情況不正?;蛘咄V沽斯ぷ?,而人類在短時間內無法處理好這些問題,勢必會引起人類的恐慌,從而給社會帶來一系列災難性的后果。因此,面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要做到未雨綢繆,充分考慮未來人工智能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并積極尋找問題解決方案,這也是人類在和人工智能相處的過程中要考慮的重點。
5 結語
自人工智能概念提出以來,人們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逐漸深入,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業領域大放異彩,但要使人工智能充分發揮出對人類智能的積極作用,還應著眼于彌補社會體系不合理,人類道德、意識形態、文化和精神不完善等多方面的不足。如果人類跟不上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的趨勢,那么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之間的平衡將被打破,而兩者一旦失去平衡,人工智能就不會再朝著有利于人類智能健康發展的方向前進,其產生的后果是災難性的。因此,在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今天,人類不斷完善自己是很有必要的。只有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處于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人類社會才會更好、更快地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博登.人工智能哲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8.
[2] 波普爾.走向進化的知識論[M].李本正,范景中,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108-109.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作者簡介:徐浩策(1992—),男,貴州黔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