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媒體時代,健康類電視節目受眾多定位于中老年群體,使得節目發展空間受限;移動互聯時代,電視受眾年齡結構發生變化,健康類電視節目受眾出現年輕化轉向。鑒于此,文章研究健康類電視節目的年輕化轉向,發現這種轉向包括選題方面,應拓展范圍,更多關注與年輕人健康相關的話題;節目制作與呈現方面,應注重沉浸式舞臺場景建構、邀請明星嘉賓“現身說法”、增強節目參與互動性、注入娛樂元素等;后期分發傳播方面,應輕量化分發,主動適應移動媒體傳播規律。同時也應注意打造節目IP,始終堅守科普本位,處理好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關鍵詞:健康類電視節目;健康傳播;年輕化;場景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8-00-03
0 引言
健康話題成為近年全社會關注的焦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傳媒是推動現代社會轉型與變遷的重要力量,電視媒體承擔著傳播健康知識、澄清健康謠言的重要任務。新媒體時代,為進一步吸引年輕觀眾,傳統健康類電視節目進行了一系列創新變革,其受眾年輕化轉向值得關注。
1 健康類電視節目的年輕化轉向路徑
1.1 連接年輕觀眾,拓展選題范圍
移動互聯時代,媒介用戶年齡結構加速年輕化,電視媒體實現年輕化、青春化風格轉變已然成為現實需求。以往健康類電視節目的受眾定位局限在中老年人群體,這導致節目發展空間十分有限。隨著社會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加劇,“銀發經濟”展現出強大發展潛力[1]。盡管如此,固守傳統人群定位與敘事方式并不能適應新傳播環境下的用戶需求。電視面向的是全體國民,將年輕群體納入健康傳播范圍中是從源頭盤活電視媒體健康傳播生態的需要,更是提高全體國民健康素養的必然要求。
年輕化轉向已成為新趨勢,這要求健康類電視節目要在受眾定位層面上關照年輕群體,將其健康需求納入選題范圍中。在這方面,已經有不少節目做出嘗試。央視財經頻道針對職場人士的健康問題推出《職場健康課》,這是一檔演播室互動訪談節目,主要關注職場人的亞健康狀態和常見職業病。除了垂直深耕年輕人健康問題的節目,其他面向全年齡段觀眾的健康類電視節目也可以在選題策劃過程中將年輕觀眾的健康需求納入其中。簡言之,連接年輕觀眾、拓展選題范圍是健康類電視節目轉型突破的題中應有之義。
1.2 搭建沉浸式舞臺場景,增強視聽體驗感
場景指的是人物言行出現的特定時空。場景化敘事有助于還原真實環境,給觀眾帶來沉浸式視聽體驗[2]。電視節目制作中的場景主要包括對白、場地、道具、音樂和服裝等,它們是節目希望傳遞給觀眾信息和感覺的工具[3]。電視舞臺場景搭建是電視節目制作的重要一環,相關元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道具、燈光等要素,可增強節目藝術感染力;二是后期包裝強化現場感[4]。此外,AR、VR、3D等現代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給電視節目舞臺場景的搭建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早期健康類電視節目多為封閉式的“一言堂”模式,演播室布置較為樸素單一,觀眾獲得的視聽體驗較差[5]。新媒體時代的年輕用戶十分重視自身需求的滿足,對體驗感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此背景下,健康類電視節目制作也開始重視舞臺場景建構,并充分發揮新技術在還原時空、情景再現等方面的優勢,使新技術與其他舞臺元素相融合,建構出頗具感染力的情境空間。廣東衛視全新改版的《健康有道》把演播廳設計成書房風格,從而凸顯節目個性、營造氛圍。此外,利用新技術模擬身體感官突破了實體身體觀,使虛擬在場成為現實[6]。技術建構的沉浸式場景降低了信息接收準入門檻,有力加持專家講解的同時,使觀眾獲得更為直觀立體的視聽體驗。
1.3 邀請明星嘉賓“現身說法”,增強節目說服效果
名人效應,相當于一種品牌效應。名人的參與不僅能提升事物影響力,還會帶動人群并引發模仿行為。如今,邀請各界明星擔任特邀嘉賓發言成為健康類電視節目轉型的一大亮點。不僅有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娛樂界演藝明星,還有醫學界的著名專家等。上海教育電視臺推出國內首檔大型健康科普電視脫口秀節目《健康脫口秀》,邀請知名UP主、博主等參與節目錄制,與廣大觀眾交流健康問題。
從更深層次的維度來看,邀請明星嘉賓“現身說法”,實際上契合了新媒體時代用戶的“偷窺”心理。在互聯網時代,以往少數人觀看多數人的“全景監獄”正在轉變為多數人觀看多數人、多數人觀看少數人的“全視監獄”“對視監獄”[7]。隨著監視主體的多元化,監視手段不斷豐富,監視對象的范圍也更加擴大,而且呈現出監視全時空化的特點[8]。如今,作為嘉賓的明星走下“神壇”,主動公開患病史、身體狀況等個人隱私,私生活被公開審視,與觀眾的地位趨于“平等”,親近感增強的同時能產生較好的說服效果[9]。此外,名人的介入也增加了節目本身的看點,給內容的破圈傳播帶來流量與動力[10]。
1.4 從“宣教”到“聊天”,參與式互動帶來強烈在場感
受眾是傳播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效果反饋者。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深受參與式文化影響的網民逐漸擺脫了“沉默的大多數”這一身份[11]。信息控制權開始向受眾轉移,受眾在滿足后還要“說話”,甚至要求“在場”[12]。隨著受眾能動性與自主性不斷得到肯定,節目制作也一改往日模式。
健康類電視節目如今愈發重視參與互動元素的融入,傳統“主持人—專家”二元結構正在逐步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觀眾—嘉賓—主持人—專家”的多元制衡模式。如廣東衛視《健康有道》的一大亮點就是專家與觀眾的互動,熱線電話、網站留言等渠道的設立有效提升了觀眾的參與度。節目組還利用大數據篩選出公眾最關注的健康話題,并將其作為每期節目主題。為了進一步增強互動性,節目組還積極打通線上渠道,與網友實時跨屏互動。網友提出的問題不僅會得到有效解答,甚至可能成為以后節目選題策劃的重要參考。以往的“宣教”模式正在消解,“聊天式”電視健康傳播成為新主流。不同主體以相對平等的地位展開談話,實現信息與意義的實時傳遞,從而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1.5 注入娛樂元素,游戲思維提升節目傳播力與影響力
傳播是主觀的游戲,人可以在傳播過程中收獲快樂[13]。查爾斯·賴特曾明確提出大眾傳播的娛樂功能。年輕人往往更加青睞趣味性內容,有“意思”比有“意義”更易引起注意。如今的健康類電視節目越來越注重娛樂功能的發揮,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節目整體風格轉變,由原來的知識科普變為選秀娛樂;上海教育電視臺《健康脫口秀》采用綜藝選秀模式,嘉賓與觀眾的投票決定醫生選手的去留,節目充滿趣味性。
第二,在節目中設置娛樂環節,豐富觀看元素;小品表演、互動游戲的運用越來越普遍,它們使觀眾在休閑過程中接收到節目想要傳達的核心信息。
在節目制作中注入娛樂元素,并不意味著泛娛樂化傾向。賴特提出的娛樂功能是在本體論語境中界定大眾傳播的基本功能。本體性“娛樂功能”源自西方傳統的娛樂觀念,是大眾傳媒與生俱來的“本能性”功能,它不同于娛樂化現象,后者是西方消費主義時代的產物,服務于商業化的收視率競爭[14]。隨著脫口秀、真人秀、選秀等不斷被應用,警惕娛樂化傾向消解節目本身意義變得格外重要。在未來,要防止走入誤區,即為了給觀眾逗樂而突破醫學倫理底線,健康類電視節目在制作過程中務必把控好娛樂的度。
1.6 凝縮內容體量,適應移動媒體碎片化傳播
碎片化時代需要輕量化傳播。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信息消費碎片化,電視媒體要想在新傳播環境中獲得發展,就必須順應大趨勢,適度采取“輕量化”表達方式,滿足年輕群體的內容消費需求?!拜p量化”概念源于汽車工業技術的設計優化研究,應用于傳媒領域指的是傳播方式與傳播效果的優化改進,通過凝縮內容體量、優化傳播內容以提升信息觸達率和傳播效果[15]。
碎片化傳播的重點是“傳”和“播”,簡短的內容允許用戶隨時開始、隨時中斷[16]。為了順應碎片化時代用戶的信息消費習慣,安徽衛視《朋友圈健康說》在播出完整節目的同時,采用碎片化的視頻形式,將節目剪輯制作成5分鐘左右的短視頻,并在各大移動媒體平臺全方位推送。“切條式”的操作適應了“輕量化”傳播的需要,契合了年輕用戶在移動媒體上的碎片化消費習慣,能在短時間內抓住人的注意力,便于其在移動環境下隨時隨地觀看。當“輕量化”內容與立體多元的融媒體傳播矩陣相結合,便能實現強大的傳播效果。目前,健康類電視節目紛紛突破單一電視媒體傳播范疇,開啟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聯動模式,不斷爭取以年輕一代為主體的移動媒體用戶。
2 對健康類電視節目年輕化轉向的思考
通過以上分析,傳統健康類電視節目年輕化轉向引發了筆者三點思考。
2.1 年輕化轉向以用戶為中心,同時順應移動媒體時代變化
健康類電視節目年輕化轉向體現了以用戶為中心的發展定位,這是順應移動媒體時代變化的需要。年輕群體是移動媒體時代媒介消費的主力軍,抓住這部分用戶便為傳統電視節目發展拓展了新的空間,也是其實現持續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在這里,與其說年輕化轉向是為了“籠絡”年輕群體,倒不如說是主動適應移動媒體時代傳播趨勢的需要。這里的“年輕”不再單純基于受眾年齡結構,而是一種宏觀意義上的變革與適應,是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種創造性思維轉型。
2.2 年輕化轉向是健康類電視節目轉型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從目前的媒體實踐來看,不少節目取得了很好的口碑。然而,在轉向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注重節目IP的打造,進一步推動節目內容產品化。健康類電視節目在運營用戶的同時也要做好產品,打造IP,發揮品牌價值,這不僅有助于留存用戶,還能持續增強節目本身的活力。二是年輕化轉向過程中要始終堅守科普本位,處理好內容與形式的關系。目前在播的健康類電視節目十分重視娛樂功能的發揮,綜藝化、娛樂化傾向明顯,甚至有的節目直接將自身定位為綜藝節目,娛樂功能似乎已經取代了知識科普功能。
2.3 傳統電視節目互聯網化是媒介融合的必經之路
在充滿選秀競賽色彩的節目中,“表演者”用幽默的“?!眮砣傆^眾和嘉賓,呈現出一種“去內容化”的幻象。盡管從微觀層面來看,這是節目定位的問題,但如果任由其發展,健康內容可能淪為娛樂的工具,本應成為主體的內容反倒成為陪襯。年輕化轉向并不意味著“去本化”,而是在“本”的基礎上運用新思維連接,用新形式創造性呈現。長期來看,根據用戶需求挖掘優秀選題,配合巧妙的節目策劃,并結合新技術的呈現才是實現節目傳播效果不斷增強、獲得長足發展的關鍵。
3 結語
移動互聯網時代大背景下,健康類電視節目在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思路以適應新媒介環境下的用戶需求??茖W性、實用性是健康類電視節目的重要特征,融合轉型過程中務必以其為指導,在創新形式的同時始終堅持內容為王,從而為自身贏得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王菲.中老年網絡社區亞文化傳播中的經營與維存機制探析:以“糖豆”APP為例[J].藝術科技,2021(12):86-87.
[2] 霍煜芝,丁月明.僭越現實:魔幻類小說全球走紅原因分析:以《哈利·波特》為例[J].藝術科技,2021(13):147-148.
[3] 賀亞莉.場景傳播:電視喜劇節目的媒介化表達:以《歡樂喜劇人》為例[J].當代電視,2019(2):44.
[4] 張恩源.電影《流浪地球》中色彩語言的運用[J].藝術科技,2021(17):92-94.
[5] 陳慧君,卜璐瑤.現代傳媒在鄉村法治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基于江蘇沭陽對農法制節目的考察[J].藝術科技,2021(12):19-20,133.
[6] 田愛平.機器人新聞寫作對新聞中人文精神的消解與重構[J].漢字文化,2021(19):142-143.
[7] 張婷,劉進軍.全景敞視理論視角下的網絡直播[J].傳媒,2018(2):45-47.
[8] 呂永潔.健康類電視節目的場景建構策略探析[J].新聞論壇,2021,35(2):34-36.
[9] 徐彥青.動因與應對:新媒體語境下的群體焦慮[J].藝術科技,2021(15):29-30,52.
[10] 林辰.大視頻時代流媒體音樂風行的原因及影響分析:以《什么是快樂星球》為例[J].藝術科技,2021(12):148-149.
[11] 林辰.“加害者隱身”:網絡熱詞的流播機制解析:以“硫酸男孩”為例[J].藝術科技,2021(11):108-109.
[12] 王菲.新媒體環境下我國老年群體的數字困境研究:以微信的使用為例[J].藝術科技,2021(11):249-250.
[13] 葛中尉,趙家辰,肖潤澤.淺析網絡流行語“凡爾賽”[J].漢字文化,2021(12):129-130.
[14] 李惠敏.新媒體經濟視角下微信視頻號的差異化呈現與商業化思考[J].新媒體研究,2021(14):97-100.
[15] 欒軼玫,徐雪瑩.時政報道的“輕量化”傳播:以央視《物印初心》為例[J].新聞愛好者,2020(1):39-42.
[16] 甘露穎.隱喻與延伸:社交媒介中標點符號的異化現象解讀[J].藝術科技,2021(14):77-78.
作者簡介:南珂婷(1998—),女,陜西渭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與新媒體。
指導老師:馮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