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

陳士恩一天的工作是在持續的“呼叫”中開始的,“陳工,幫忙看下圖紙。”“陳工,矯正出問題了。”……確認物料、看圖紙、處理問題,他就像生產線上的“醫生”,隨時解決各類“疑難雜癥”。
他是中車戚墅堰機車有限公司(下文簡稱中車)機車制造中心部件班班長。工作十多年,憑借過硬的技術,他從一名普通的技校畢業生成長為“技術大拿”,榮譽累累——全國技術能手、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江蘇省技術能手、江蘇省企業首席技師、常州市十大杰出青年、中車首席技能專家……
古人說“三十而立”, 在三十歲出頭的年紀,陳士恩的人生已經穩穩地“立”了起來。
干一行,愛一行
陳士恩的老家在湖北武漢農村,初中畢業后,因成績不理想,他就跟叔叔學做服裝生意,準備闖蕩社會。但是,親戚勸他去技校學一門手藝。征求家人的意見后,他進入湖北荊州的一所技校學鉗工。
學技術,陳士恩認為自己有優勢。爺爺和爸爸經常跟機器打交道,如榨油機、碾米機,有時候出故障,得動手拆開修理。
他從小見慣這些場景,看得多了,也喜歡敲敲打打。在技校,這份見識被放大,他成了學校里拔尖的學生。畢業前,學校集中培訓包括陳士恩在內的50多名表現優異的學生,爭取讓他們進入富士康工作。
意外卻不期而至。
2008年,發端于美國的金融危機影響到方方面面,陳士恩和同學們進入富士康的機會沒了。
2009年春節期間,技校的老師給陳士恩打電話,告訴他中車招聘的事,詢問他的意向。爸媽跟陳士恩說:“去吧,江蘇是經濟發達的省份。”第二天,他趕回學校,辦完畢業手續,當天晚上就和之前集訓的50多名同學坐上了去常州的大巴車。
自此,陳士恩在中車迎來技能立身的精彩人生。
中車主要從事鐵路客、貨運內燃機車的研發、制造和維修,業務涉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城軌車輛、工程機械等軌道交通裝備多個領域。
陳士恩的崗位是冷作工。
冷作工又稱鉚工,俗稱“鐵裁縫”,即通過識圖、備料、劃線組裝、矯正等流程把各種型材、板材按照圖紙和技術要求做成產品,陳士恩介紹:“就像做板凳,其他工序把做板凳所需的材料、型材等都準備好了,冷作工負責組裝出一個合格的板凳。”
陳士恩說,冷作工的難點有兩個,一個是識圖,一個是矯正。識圖就是根據圖紙要求作業,是精細活,而矯正才是最考驗人的工序。板材或工件經焊接出現變形后,冷作工要依據火焰溫度、板材彎曲程度等因素找到變形的原因,找準矯正位置進行矯正。若沒有扎實的功底,這一步很容易出紕漏。
而且,中車的冷作工做出的許多部件都用于內燃機車的關鍵部位,“鐵裁縫”要在“毫厘”之間下功夫,容不得半點馬虎。
陌生的環境,全新的工種,陳士恩面前擺著一堆難題。
不過,他很快調整好情緒:不要考慮太多,先學習,把手藝學會,把工作搞好。
下班后,陳士恩不打游戲,不逛街,晚上自己加班學習與工作相關的理論知識,沒有書就借,后來在網上一套一套地買來自學。
做技術工作的“新手”,一般都有師傅傳幫帶。陳士恩跟在師傅身邊,師傅傳授的實操技能,他很快就能掌握。
等他上手“做活”了,師傅鼓勵他放開手腳,哪些地方做得不對,師傅會及時糾正。踏實、肯干、會鉆研,陳士恩博得師傅的好感,師傅將工作經驗和心得傾囊相授。理論搞懂了,動手能力越來越強,陳士恩找到竅門了。不到 3 個月,他就“出師”了。
其實,一入職,陳士恩就展現出過人的長處。
剛入職的幾個月,他每天跟著師傅對機車油底殼焊接變形處進行程序化調修。油底殼是機車的重要部件,工藝要求很嚴格。
陳士恩觀察到,一些材料本身不平整,經過焊接等工序后卻自然恢復了平直,省了調修這道工序。他就想,可不可以人為地制造“不平整”,讓材料焊接完后正好達到平直的要求呢?據此,他提出建議——將油底殼的邊框預先墊成圓弧形。在師傅們的鼓勵下,他大膽試驗,最終獲得成功。
做一行,精一行
工作正常向前推進,生活似乎波瀾不驚。工作一年多,陳士恩遇到了一個學本事的契機。
當時,一輛機車的油底殼焊接結束后發生變形,矯正難度很大,技術人員一直沒調整好,“一個工件,調整兩三次還調不好,就不敢再輕易弄了,用老師傅的話說叫‘僵了。因為用火多了,材料沒有多少收縮量了,不敢再調了。” 陳士恩說,有的工件,無論怎么處理,焊接結束都會變形。矯正并不是出問題,而是特定的產品必須要經過的工序。矯正工作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矯正,另一個是預防變形的矯正,后者技術要求更高。
當天晚上,中車另一位有經驗的技術人員被請過來幫忙。第一次,沒調好。然后,工人把工件翻身,繼續調整。矯正時需要用水降溫,“新兵”陳士恩就一直打水、澆水,一個多小時后,終于矯正到位。
那一次,陳士恩看出門道了,“矯正工作是冷作工的‘精華所在,得把這門手藝學會。”
他拜入中車退休的、經驗豐富的老師傅門下,既學矯正,也學預防變形矯正。他平時就愛動腦筋,老師傅也愿意教他。后來,類似的矯正難題又出現過,陳士恩冷靜地拿起烘槍,順利解決問題。
在此基礎上,他還進行技術改良,使得矯正過程中火焰更集中、熱量更小。
“我們的工作,遇到特定的產品,遇到特定的問題,才能學到知識。”陳士恩說,工作中不可能經常出現問題,但是,一年之中如果出現一次問題,能把問題解決,就能挽回經濟損失。
21歲,陳士恩就成了冷作工高級技師。以此為起點,他開始不斷進階。
冷作工的工作跟焊接有相通之處,為此,陳士恩跟中車的焊接大師張忠學習焊接技術,僅用四個月,就拿到了焊工中級技能鑒定證書,之后又拿到高級證書。后來,他又拜鉗工大師袁志剛為師,重新學習鉗工知識,成績也不俗。
大師們悉心指導,自己勤學苦練,陳士恩掌握了冷作工、焊接、鉗工等多項技能。
他在技能比賽中嶄露頭角、攻克HXN5新造機車油底殼焊接反變形工裝制作、完成“GE機車油底殼焊接變形項目攻關”“國鐵車油底殼調修改進”等多個創新項目、發表多篇專業論文。
其創新工藝“反向調修和線狀加熱配合調修”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且一次矯正合格率達到98% 以上。由此,陳士恩總結歸納了“油底殼調修法”“箱形件結構預防變形與矯正”“阿根廷機車端部頭部組焊質量控制”等操作法及《機車總風缸、空心軸總組裝》等操作要領指導書,解決了多項技術難題。
28歲,陳士恩當上部件班班長。在班組里,他年齡最小,班組遇到不好解決的問題,他三下兩下“手到病除”。
現在,他大部分的精力用來抓管理,如物料異常、產品異常等,都得管。“一天不知道得解決多少問題,比以前自己干活還要累。”他感慨道。
經常有工人找他“取經”,不管是實操技能還是技能考試,他總是知無不言。
很多人跟他說:陳士恩,你的技術已經到頂峰了,沒什么可學的了。
陳士恩沒打算“躺平”:“我們這一行,懂的多,工作就好做;知道的少,站在那里就跟傻子一樣,這也不會,那也不會。”
他還想在其他領域繼續提升技能。
況且,他還有新目標。
他拜過的師傅、焊接大師張忠,曾獲得中華技能大獎和全國勞模兩項“國字頭”榮譽,是他尊敬的榜樣。這兩項榮譽可不是隨便就能評上的,陳士恩說:“得自己努力,不然目標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