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梁
年輕時覺得林黛玉過于敏感,又帶著鋒芒,缺乏寶釵的圓融,也缺乏探春的果敢,如今卻覺得她是《紅樓夢》里最可愛的女子,聰敏、明澈、率真、純粹。她與寶釵處理問題的方式截然不同,寶釵是知世故而世故,黛玉則是知世故而不世故。一部《紅樓夢》不僅橫看成嶺側成峰,而且在不同年齡階段看有不同感悟。
有人說,知世故而不世故,是最善良的成熟。我以為,知世故而不世故,是做人的一種境界。
“世故”這個詞,對中國人來說很有點高深玄妙,可以說是一門學問。“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們一向以為,把世事人情弄懂了,有助于你在人世間穿梭自如。精通人情世故,這句話更偏向于褒義色彩,說的是這個人通透圓滑,處事滴水不漏。在我們的概念中,這種人精明能干,無論做什么都更容易成功。他們善于揣摩人心,能夠看透世事的本質,因為八面玲瓏,這種人常常是生活中那些“吃得開”的角色。比如《紅樓夢》中的寶釵。
其實,“知世故”并不是一件非常難的事。首先,孩子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懂事,這個“懂事”里面很多都是人情世故。學會觀察別人,學會揣測別人的心思,學會以更圓滿的方式來處理問題等等。可以這樣說,我們一出生就被置于一種大環境中,想不學都難。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發現,人情世故也就那么回事,見得多了,自然能夠洞悉其中的規則。況且,自古以來還有不少書籍,也在教人如何精通人情世故,教人如何處理各種事務。只要我們不是太過愚鈍,都能做到“知世故”。誰還沒點自知之明?誰還看不出個眉眼高低?誰還不懂點分寸拿捏?
但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確實是很難做到的。我覺得大部分的世故都有“利己傾向”,那些精于人情世故的人,往往容易淪為“精致利己者”。他們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很容易形成趨利避害、見風使舵的思維模式。你觀察他們的處事結果就可以得知,他們做到了讓所有人滿意,最終讓自己有完滿收獲。從某種角度說,知世故而不世故,是對某種信仰和品格的堅守。陶淵明不知道跟別人低頭就可以獲得更好的生活嗎?但他還是選擇“不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知道對權貴低頭哈腰更有利于自己的發展嗎?但他還是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知世故而不世故,的確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格。聰慧如黛玉,安能不知世故?但她不世故,因為她有自己的堅守,始終保持自己的高潔與傲岸。生活中,也有一些這樣的人,他們懂如何做對自己更有利,但會堅持自己的處事原則。
知世故而不世故,并不是指待人接物隨心所欲,不講禮法,而是內心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堅守的是什么。
知世故而不世故,歷世事而留天真。愿我們都能歷盡滄桑而保持純凈,待到滿頭白發時依舊保留著赤子情懷。
(編輯 鄭儒鳳,吱吱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