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貴宏 羅丹
摘 要:文旅互動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元謀縣甘塘移民片區民族主要是傈僳族,挖掘移民地區民族文化,發揮甘塘現有優勢,引進人才,打造“傈僳族文化+田園綜合體”,以甘塘旅游小鎮建設加速當地群眾的適應轉變,推進交流融合,傳承傈僳文化,是實施甘塘文旅互動的較好路徑。
關鍵詞:文旅互動;傈僳族;甘塘
云南元謀縣甘塘是脫貧攻堅重要成果之一,是扶貧搬遷移民安置片區,移民主要是傈僳族,國家對甘塘建設投入巨大。甘塘地區應當重視傳承傈僳族優秀傳統文化,實施文旅互動發展舉措,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使搬遷移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文旅互動需要深入了解搬遷移民安置后的生活狀況
(一)甘塘經濟發展起步較好
甘塘是元謀縣最大的移民安置點,規模較大,人口近6500人,傈僳族占95%以上。甘塘地理位置較好,距離縣城不到10公里,交通便利,地勢平緩,土壤質地較好,氣候溫暖,移民搬遷到甘塘后,集中分十個組團居住。甘塘地區現發展田園綜合體經濟,以農產業為主,主要種植葡萄等水果蔬菜。當地現有兩家大型的現代農產業企業:“果然好”企業及“美多多”企業。村民經濟收入多數為外出務工及種田所得,土地包給農產業企業也獲得一定收入。少數上了年紀但仍有勞動能力的人在甘塘“果然好”企業及“美多多”企業打工。少數村民靠種地維持家庭生活。甘塘整體上許多土地進行外包,發展現代農業。
(二)搬遷安置后移民逐步適應新環境
甘塘移民主體上是傈僳族。根據調查,大部分村民對于搬遷后生活感到滿意,搬遷一年多后基本上能很好地適應新環境、新生活。從原來的山地生活搬到甘塘壩子,改為小鎮居民生活,加上甘塘的快速發展,給傈僳族人民帶來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的轉變。個別村民過去對搬遷有少許意見,是因為在小鎮里生活,家庭開銷增多。但搬遷后各方面的條件遠比以前好,已經適應了新的生活方式。
二、元謀縣甘塘移民安置點文旅融合發展中的問題
(一)民族文化方面
民族文化后繼無人,傳承受到威脅。當前甘塘民族文化逐漸流失,搬遷后,人們之間的文化氛圍沒有很快建立起來。年輕人對本民族文化認同感低,愿意繼承傈僳族民族文化的青壯年非常少。傈僳古歌傳承人現僅有三人。多數兒童講傈僳語只會少部分日常用語,涉及深一點的就不知道。甘塘傈僳族民族文化鄉土性、民族性、邊緣性的特征消失。各地移民融合,不等于要丟掉優秀傳統文化。民族地區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保護是一個兩難的事情,現代化進程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沖擊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但是優秀傳統文化流失得太快,不利于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
(二)旅游業發展方面
甘塘地區旅游開發基本上屬于停滯狀態,沒有人經營。第一,甘塘旅游業基礎設施不完善。整個片區只有兩家飯店,幾家小商店,無人經營住宿,無商業街,無農貿市場。第二,甘塘管理跟不上,生態建設明顯滯后,街道雜、亂、臟。甘塘片區無河流,處于干旱狀態。第三,道路建設滯后。甘塘道路均為水泥路或者柏油路,但路比較窄,部分道路受地勢影響較陡,且因土質松軟導致路面歪斜裂痕太大,通往田園的道路多處塌陷阻斷。第四,甘塘片區可供往來游客觀光的景點、旅游產品太少。除了果然好科技園一個可供參觀的景點,再無其他“拿得出手”的內容了。
三、甘塘文旅互動路徑
(一)挖掘移民地區民族文化,實施文旅互動
優秀傳統文化是文旅互動的基礎。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文化是根基,沒有文化振興,鄉村振興就是空中樓閣。因為搬遷,移民民族文化出現了變遷和融合。而發展文旅,更需要本民族原生態性文化。因此,對于移民民族文化,特別是非遺,要充分發揮其作用。非遺關系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與精神的傳承,經濟作用也很明顯。甘塘地區非遺主要有:
傈僳古歌為州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在搬遷前的元謀金沙江流域干熱河谷地帶傈僳族生產生活中都有圍在火塘邊唱歌敘事的習慣。古歌是傈僳族民間傳統音樂的杰出代表,體現著各民族之間相互往來、相互幫助的團結協作精神,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傈僳刺繡技藝是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傈僳族婦女心靈手巧,精于剌繡,刺繡紋樣多取自自然花朵樣。甘塘的傈僳族刺繡傳承人如今只有一人。
元謀涼雞是飲食風味中的名牌產品,已有近百年歷史,深受群眾喜愛,是州級非遺保護項目。涼雞制作技藝對促進鄉村振興和文旅融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土榨紅糖制作技藝從甘蔗的種植、收割、加工、熬制到成品,所有工序均由手工完成,是州級非遺保護項目。甘塘紅糖因糖量醇厚、口感沙甜、外觀精美、價格實惠,深受人們喜愛。
(二)發揮甘塘現有優勢,打造“傈僳族文化+田園綜合體”
甘塘專門建立了傈僳街、傈僳文化廣場、傈僳文化傳習院、傈僳族非遺傳承人、傈僳歌舞演出隊等,民族文化工作方面有一定的基礎。目前甘塘發展旅游最大的優勢是農產業觀光游,當地引入了農業科技企業來經營,使得甘塘的農產業確實發展得較好,田園風光美,面積大,果蔬收效明顯。“果然好”農業科技公司通過走科技創新路線,不斷研發新型優質產品,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云南省重點龍頭企業等數十個榮譽。傈僳族優秀文化和農旅結合,游客在旅游體驗上產生變化,能形成空間美。田園果蔬農產品和傈僳飲食文化可進行無縫對接,合為一體,創造文旅新產品,使游客既品嘗當地農產品,有感受民族飲食文化特色,領略非遺制作技藝,吸引力就不斷加強。把傈僳民族文化融進農耕體驗園、果蔬采摘園、養殖觀光科普園,創一條有產業、有體驗、有市場、有鄉愁的“傈僳文化+田園綜合體”旅游發展新路子。
(三)以甘塘旅游小鎮建設推進交流融合,傳承傈僳文化
移民從高寒山區遷來甘塘,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觀念都需要改變,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通過文旅小鎮建設,接受新時代的元素,融入云南整體發展大局,對外互動交流加強。甘塘面積大,屬于壩子地貌,移民人口多,十個組團間相距幾百米到1千米的距離,適合推進旅游小鎮建設。這樣群眾的適應會加快。適應了新地方的發展,能更好地發揮出建設的力量。
旅游小鎮的建設應堅持高質量發展理念,突出傈僳文化、創意、科技、時尚四大元素。關于傈僳族文化傳承問題,政府可以與一些大學聯合起來,派專家收集整理傈僳民族文化的資料加以宣傳。民族文化傳承人可以在民族大學尋找對傈僳文化感興趣的人,進行系統培訓,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建設民族大團結。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都是為了當地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發展移民安置地區文化旅游產業,滿足移民需求,使民族文化和旅游互動繁榮。
參考文獻:
[1]楊甫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兩難境地——以云南元謀姜驛鄉傈僳族為例[J].楚雄師范學院
報,2005(04)
[2]王晨,胡翠華,杜敏晴,劉守江.元謀干熱河谷沖溝發育階段與植被優勢種關系探討[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7,29(02)
[3]張澤建,黃河流域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以河南為例[J]黃河黃土黃種人,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