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軍鵬
成功的課堂導入設計與應用,能在一節課的開端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為他們帶來精彩紛呈的課堂,進而調動思維、開闊視野,產生積極參與及自主探究的強烈欲望。如何選擇符合學生的特點引導方式,就需要學校語文教師綜合考量學生的知識水平、興趣以及各學科教育內涵、教學特點,按照激趣、靈動、多元、實用原則,使學生耳目一新,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并保持強烈的興趣,樂于思考問題與探討交流,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一、小學語文課堂導入存在問題分析
(一)小學語文教師對課堂導入沒有足夠的重視
有的教師覺得導入環節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教學環節,但是通過觀察會發現,不管是名師還是普通教師,在公開課上,語文教師都會細心地設計好導入環節,并盡可能讓導入環節有趣又好玩,能盡可能地抓住學生和聽課教師的注意力。導入環節在公開課上如此重要,也說明了其重要的地位,是課堂教學環節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然而,一些教師在語文課堂上仍然不太重視新課導入環節,平鋪直敘地導入新課,很難調動學生積極情緒,影響整體教學效果。由于中國小學教師的年齡特點以及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忽視了課程導入的重要意義,對課堂導入等環節缺乏充分的關注。
(二)教師對課標解讀不到位,學生參與意識差
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解讀新課程標準,就達不到理想中的課堂教學目標。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條件下,要求學生全面發展,要求教師逐步改變自身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不再被動地接收知識,而要通過自身的實踐主動地掌握知識點。而學校也一直認為教師占主導,教師就是知識的傳播者和介紹者,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沒有探求學習新知的熱忱,對教學的興趣也沒有增強,學生在教材導入環節中也沒有積極參與。
(三)導入內容無趣,導入方式單一
導入內容無趣,這是大多數語文教師在導入的過程中都存在的問題。小學生性格活潑,愛玩愛動,在語文課堂上很難保持長久的專注力,一旦走神,必將影響學習效果。在以往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忽略了導入環節的重要性,課堂開端只是開門見山地引入,毫無趣味性,也難以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探索欲,這樣的導入模式相較于高效課堂目標還有一定差距,導入內容與導入形式有待優化。此外,語言導入方式過于單一也是一個大問題,語文作為一個基礎教育課程,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如果教師始終照本宣科,而缺乏精心設計與課堂組織,教學過程不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征與興趣愛好,也就很難激發其參與熱情和學習動機,語文教學過程弱化了學生主體地位,影響整體教學效果。
(四)缺乏對自身位置的認識和課堂導入效果的反思
在教學中,很多教師仍扮演著講授者與知識傳遞者的角色,但新課標教育提出了新的課堂觀念與新學生觀,課堂上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教師為引導者,而教師在實施新課堂教學導入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一直都不夠精準,改變了教師共同指導的傳統課堂教學為教師共導的新課堂。同時,教育反思是每一位教師都必須擁有的能力,教育反思能讓教師看到了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經過在教學實踐中的課堂觀察表明,教師對整節課的情況會進行反思,對學生的學習狀況也會進行反思,學生對課堂目標的實現程度也會進行反思,但是發現教師針對課堂導入環節的反思則少之又少,如果沒有對導入環節的反思,教師也就無法找到自己的導入環節中有何優勢和劣勢,也就無法有效地進行整改。
二、小學語文課堂導入優化與改進策略
理性分析小學語文課堂導入環節存在的問題,教師應對教材有良好的把控,重視導入設計,精心備課、合理規劃,并進行課堂反思,認真分析課堂導入環節的不足,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讓每一堂語文課都精彩紛呈。
(一)懸念式課堂導入策略
設置懸念是文學作品中常用的、一個能調動民眾興趣的積極手段,是作者為引起讀者的閱讀期待所運用的藝術技巧。在語文課中,可運用懸念式的導入方法,教師可以從一開始就將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通過懸念引入新課是最常用的導課方式,有利于中小學在興趣的驅動下,產生掌握新知的內驅力,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與熱情,產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究的主觀積極性,從而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課堂教學時要抓住學生的感興趣的點,通過設置懸念,學生迫不及待地想要解開神秘“面紗”,自然而然地投入學習狀態,既能調動學習興趣,也能獲取語文知識,在認知沖突下保持探索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從更深層次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提升語文學習能力、塑造良好思維品質。
因此,在學習《爬山虎的腳》的時候,文章依照“總體—部分—具體細節”的次序講述,真實生動地講述了爬山虎的葉片、腳掌等基本形態與特征,在新課導入時設置懸念:“你們見過老虎和壁虎嗎?今天我們還要認識一種‘虎,它就是爬山虎。文章題目是爬山虎的腳,有什么特別之處嗎?”循循善誘,學生帶著疑問有了進一步閱讀的欲望。在上《桂林山水》這節課時,用神秘的口吻對學生講:“同學們,老師帶你們去旅行,你們想不想跟老師一起去看看秀麗的大自然呢?”學生一聽,都歡聲雀躍。教師又問道:“那去哪兒好呢?”接著給出課題:桂林山水。學生看到課本上的新課教學內容,所以學生就會想:這幅秀麗的桂林山水是怎樣的呢?于是學生自然而然地就產生了要一探究竟的欲望。
(二)情境式課堂導入策略
情境導入是指教師利用語言說明或演示創設問題的情境,以引起學生的探索心理,誘發其解題的愿望與興趣,促進其積極思考的活動。情境式引導,能極大地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從而促進了學生情感的調動,也便于學生更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從而促進其智力發展?!案腥菊呦仁芨腥尽?,要做好情境式引導法教學,教師首先就應該體會課文中展示的社會美、人性美、人性美、自然美,然后教師才能滿懷熱情地用生動、形象、優雅的話語再現情境,從而影響學生。新課程改革倡導以生為本,尊重小學生主體意愿,新課導入環節借助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獲得啟發,產生共鳴。
比如,學《小蝌蚪找媽媽》的時候,教師在剛上課時可以播放一些簡單的歌曲,讓學生的情緒逐漸放松下來,再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有趣的動畫片,呈現課文故事情境:“春天來了,萬物復蘇,冬眠的青蛙蘇醒了,縱深一躍跳進了池塘;很快,池塘里迎來了許多又黑又圓的卵,隨著時間的推移,小蝌蚪慢慢長大了”生動的動畫牢牢地抓住學生眼球,他們認真觀察蝌蚪的生長變化,逐漸喜歡上這些小動物,也想幫助小蝌蚪一起找媽媽,一節充滿童真童趣的語文課就拉開了序幕。在教授《觀潮》一文以前,小學生大多不曾感受過潮起潮落的壯觀情景。在上課前,賦予小學生這么一個直觀印象,有利于充分調動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主觀產生積極性和興趣愛好,具有推波助瀾的效果。這一課文用了描述的手段,使錢塘江流域潮漲的雄奇景色躍然紙上。當課文寫“潮漲”來的時候,教師可以事先放了一個錄像,接著讓小學生閉目傾聽驚濤拍岸,江水奔騰的響聲,使小學生仿佛置身其境,從而體驗雄奇的潮漲情景。并接著向小學生講述有關錢塘潮的傳奇事跡。讓學生領略各個時期、各種角色關于錢塘潮的趣事,引導學生想象自己是其中一個人物角色,思考看潮時會有什么樣的各種心理和體驗。
(三)媒體式課堂導入策略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多媒體技術輔助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受到更多教師的重視。在學校語文課堂導入環節,教師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作用,基于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整合圖片、動畫、視頻等多樣要素,帶給學生一場有趣、刺激的“視聽盛宴”,在直觀感受下喚醒主觀能動性。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導入情境,要有鮮明的目的性,創設導入情景時采取的方法和類型,要服務于課堂教學任務和目的,要圍繞著課堂教學與練習中的要點去創設,不要喧賓奪主。利用多媒體技術創作導入情景時要富有啟發性,在制作教學中導入的多媒體課件,要注意能吸引學生的有意目光、激發動機、啟迪智力,盡可能達到“導而弗牽,開而弗達”“引而不發”。課堂教學環境是一種動態的、富有變化的環境,利用多媒體技術組織導入情景時,教師要具備機智性,擅長依據課堂教學的瞬時狀況,隨時調節好自身的引導方法;利用多媒體創作的方式導入情境還要力求有趣味、有新意,并具有美感才能引人入勝,使人傾心熱愛,進而產生探索的欲望和認識的興趣。
例如,學習《北京的春節》時,通過一段微課短片介紹北京孩子過春節的場景,學生被熱鬧非凡的春節氛圍所吸引,而且春節本來就是他們熟悉、喜歡且期盼的節日,當教師讓學生一起說一說自己最喜歡的春節習俗,貼近生活體驗,每個人如數家珍,參與積極性非常高。正當課堂上一片融洽氛圍,教師順勢導入新課:“今天讓我們跟著老舍先生,對充滿京味的春節一睹為快吧!”當學生躍躍欲試地打開教材、朗讀課文,沉浸在濃郁的“年文化”中,深刻體驗閱讀的魅力。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只能接受相對直觀的事物。運用多媒體能將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具體地表現出來。比如,在講授寓言《刻舟求劍》時,學生對落刀人究竟錯在何處,一時無法講述,所以成了本寓言的教學難題。為突破這一難題,在分析時,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手段:可以在課前做一個flash動畫——將寶劍從車上落到了江面,并在船落劍處畫上了標記,然后將船緩緩向和江對岸演示了一次,幫助學生發現雖然木舟上的記號在移動,但是在水里的寶劍卻沒有動,學生就能茅塞頓開。
(四)導圖式課堂導入策略
導圖式課堂所說的思維導圖,是人類思考邏輯方式的外在表現,通過思維導圖的運用可以使小學生的左腦和右腦結合,對小學生思考力量和知識點的掌握,乃至綜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都有重大的作用。所以,對小學生而言,思維導圖是一種全新的語言學習方式,如果他們要想辦法通過思考導圖完成語言的學習,就可以提高對思考導圖的掌握。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教師可進行誘導,讓學生通過思維導圖完成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利用思維導圖作為有效的課堂導入工具,有利于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架構,引領思維發展。同樣在課堂導入環節應用思維導圖,更加直觀、更加系統地列出內容要點,不僅有利于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還能串聯知識,化難為易,學生真正實現自主性學習、深入地學習,增強語文核心素養。
例如,學習《蜘蛛開店》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思維導圖,以"蜘蛛開店"為關鍵詞,延伸“賣口罩”“賣圍巾”“賣襪子”三個分支,通過留白的方式,吸引學生閱讀興趣。思維導圖簡單明了地列出蜘蛛三次開店的經過與結果,迅速梳理故事情節,明晰故事脈絡,為深度閱讀思考做好鋪墊。在二年級的上冊第二單元識字主題單元《樹之歌》一課中,對生字和形聲詞的學習也是增加了思維導圖的運用。在授課前,教師可先讓學生回想以前學過的帶“木”字旁的漢字:桐、松、楓、棉、柏,再讓學生利用自己的思維經驗和分析想象繪制出思維導圖,以樹木為中心點,而桐、松、楓、棉、柏為分散的枝干作一級分枝,然后以每一種字畫為不同的樹的樣子作二級分枝。運用思維導圖把本節課所要學習的生詞與之前已經掌握的詞語聯系起來,從而增強了對木字旁詞語的記憶。學生經過自己的研究和整理將幾個相近的字綜合在一起繪制了一個具有整體性的思維導圖,為教學中更細致的教育打下基礎,也增強了知識的準確性。
三、結語
小學語文課堂導入環節至關重要,課堂的導入是否成功決定了一節課的成敗。在導入過程中運用懸念式導入、情境式導入、媒體式導入、思維導圖式導入可以使語文課堂充滿智慧與趣味,調動更多教育資源,促進小學生語文思維發散以及學習能力提升,在課堂導入中產生情感共鳴,確保自主學習的有效性。
(吳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