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蕾
內容摘要:謝晉導演的電影《芙蓉鎮》是由古華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取得巨大成就,無疑離不開其豐富的審美趣味。本文以電影《芙蓉鎮》為立足點,從美學角度出發,通過分析電影的主題與內容、電影語言等方面,探討該影片的美學呈現及其所具有的審美意義。
關鍵詞:《芙蓉鎮》 美學呈現 審美意義
1987年由謝晉導演,劉曉慶、姜文主演的電影《芙蓉鎮》上映。電影是根據古華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上映后不久便獲得了多項國內外大獎。《芙蓉鎮》取得巨大成就離不開其豐富的審美趣味。本文認為《芙蓉鎮》的主題與內容上呈現出的“謝晉模式”、電影語言上呈現出的敘事美學與湖湘地域美學等都具有極強的審美趣味,因此本文從電影的主題與內容、電影語言等方面出發,分析《芙蓉鎮》所呈現的美學特征,并探討《芙蓉鎮》所具有的審美意義。
一.主題與內容上的美學呈現
謝晉執導的電影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堅持運用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反映時代環境、關注民族命運,堅持對人性美的追求,并在作品中表現出強烈的救贖意識等,這種風格被稱為“謝晉模式”。“謝晉模式”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引起過廣泛討論,但到今日,又有許多人看到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并發覺它所具有的審美趣味。《芙蓉鎮》作為謝晉的巔峰之作,更是鮮明地體現了“謝晉模式”的風格特征。本節從對時代環境與民族命運的關注與反思的主題、電影中體現的救贖意識以及對人性美的追求等方面入手,分析具有“謝晉模式”的風格特征的《芙蓉鎮》在主題與內容上的美學呈現。
(一)對時代環境與民族命運的關注與反思
謝晉的很多電影都是取材于特殊的時代背景,對這一時代背景下人物命運的書寫與關照,反映了謝晉對時代環境與民族命運的關注與反思。
《芙蓉鎮》講述了從1963年到1978年間芙蓉鎮上發生的故事,截取了極有標志性的四個年代,時間跨度較大,涵蓋了所有的重要轉折時期,具有史詩性的特點。在這一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影片展現了小城鎮上各式跌宕起伏的小人物的命運,從而構成這一時期的社會縮影,并通過描寫他們生活中的苦難將對時代環境與民族命運的關注與反思寓于其中。
對時代環境與民族命運的關注與反思是《芙蓉鎮》的重要主題之一,本質上是愛國主義的體現。人民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在極左的時代背景下,各種批判活動占據生活的主要方面,人民不能從事正常的生產生活,這種非正常的社會運行模式也不利于民族與社會的健康發展,因此謝晉對時代環境與民族命運的關注本質上是愛國主義的體現。同時這種愛國主義也呈現出“崇高”的美學特征。
“崇高”是西方美學理論的重要概念,康德認為“主體的崇高是由崇高的對象引起”,“并賦予崇高對象‘無形式的特征”,“無形式”就是指“對象無限的大或無限的力”①。愛國主義就是一種“崇高的對象”,給人精神上的鼓舞,具有“無限大的力”。
總之,對時代環境與民族命運的關注是謝晉很多電影的主要主題,本質上是愛國主義的體現,倡導大家不忘對歷史的反思,呈現出“崇高”的美學特征,也具有很強的審美趣味。
(二)對救贖意識的體現
謝晉執導的多數電影都在影片中體現了救贖意識,不同于西方的宗教救贖,謝晉的影片中多體現是人與人之間的救贖。在電影《芙蓉鎮》中,這種救贖意識主要體現在胡玉音與秦書田之間。
女主角胡玉音是芙蓉鎮上的芙蓉仙子,當她與丈夫黎桂桂樂觀勤勞地生活,向往著美好的明天時,突如其來的變化打破了他們平靜美好的生活。運動的到來以及李國香這一外來者的闖入,開啟了她的悲劇生活。明明是安分守己地靠著自己的雙手與勤勞發家致富,但她卻被冠以“反革命新富農分子”的名號,在紅衛兵的迫害下,丈夫撒手人寰。當胡玉音受盡苦難時,秦書田走進了胡玉音的心中。在秦書田與胡玉音的關系中,秦書田將對光明與善良的堅守傳遞給胡玉音,教導胡玉音追求希望。可以說,在胡玉音最為悲慘的時刻,是與秦書田的相依相戀救贖了胡玉音,是秦書田的樂觀與堅守重新給了她希望,給了她堅強活下去的勇氣。
在那個特殊時期,知識分子跌下神壇,由啟蒙者、引導者變為被改造的對象。秦書田是《芙蓉鎮》中唯一一個知識分子形象,被劃為右派,后又被批斗游街,又因與胡玉音的結合而遭受牢刑……遭受很多苦難。秦書田外號“秦癲子”,是因為他處事油滑瘋癲,但在和胡玉音戀愛并有了孩子以后,秦書田想盡各種辦法和胡玉音結婚,與往常的能伸能屈不同,即使在宣判臺上,他也毫不低頭。胡玉音的純潔與堅強是秦書田被批判期間的慰藉,在宣判臺上毫不低頭的姿態是他重拾知識分子的擔當的體現。胡玉音與秦書田相互依靠,共同支撐對方堅強的活下去。因此,胡玉音也救贖了秦書田。
由此可見,《芙蓉鎮》一如既往地延續了“謝晉模式”中的救贖意識,主要表現在胡玉音與秦書田的相互救贖之中,從而在苦難的敘事中呈現出人道主義的溫情,并帶給觀眾獨特的審美體驗。
(三)對人性美的追求
《芙蓉鎮》通過刻畫特殊年代下人物的命運變遷,表現出復雜的人性,歌頌勤勞、堅韌、善良的人性美。
胡玉音是《芙蓉鎮》中人性美的主要體現。胡玉音的性格并不單一,首先她具有善良、勤勞、正直的人性美。胡玉音性格溫柔、待客熱情并且食物干凈、分量足,因此米豆腐攤子有著源源不斷的客流,靠自己的勤勞過上富足的生活;其次,在她身上也體現了傳統女性所具有的母愛特征,因自己和丈夫黎桂桂沒有孩子,加上黎桂桂性格軟弱,胡玉音便將自己的一腔熱情寄托在了丈夫黎桂桂身上;再次,胡玉音雖善良卻并不軟弱,遇事有主見,如當胡玉音與秦書田相愛并懷孕時,被紅衛兵施加極其殘酷的暴力刑法,胡玉音卻表現出異于常人的堅定。在她身上,體現出對人性美的贊頌。
與胡玉音相對的、人性惡的承載者是女闖將李國香。李國香像一個投機者,她的升遷、成名并不是依靠自身能力,而是靠迫害、打壓和各種批判運動,芙蓉鎮正是因為她的到來打破了以往安寧和諧的社會秩序。為迎合“四人幫”的錯誤路線,她在芙蓉鎮上開展各種批判活動,制造了許多冤假錯案,充分體現了李國香在極左政治下深陷權力欲望,靈魂扭曲所造成的歹毒、自私與貪婪的人性。
總之,影片通過對胡玉音堅強、善良的人性美的歌頌與對李國香自私、貪婪的人性惡的批判,從而呈現出追求人性美的美學特征。
二.電影語言上的美學呈現
電影語言是一種語言表現藝術,“從聽覺和視覺上生發感官效應的電影表現方法就是電影語言”②。對電影語言的研究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結合與影視作品相關聯的外部元素對電影語言進行研究,把電影語言與導演風格、時代特色、技術手段等聯系起來,突出電影語言的表現力;另一種是完全立足于電影語言本身,純粹地研究電影語言的構成要素、結構規律、敘事功能等,此時的‘語言更接近本體”③。本章主要從電影敘事、語言與畫面等方面分析電影敘事美學與湖湘地域美學的呈現。
(一)電影敘事美學的呈現
首先,《芙蓉鎮》在敘事結構上采用因果式線性敘事結構。“所謂因果式線性敘事,內涵這兩個非常明確的要義,其一是指該結構模式主要以事件的因果關聯為敘述動力來推動敘事進程;其二是指其敘事線索以單一的線性時間展開,很少設置打斷時間進程的插曲式敘述,更不做一條敘述線索以上的并置性處理。”④《芙蓉鎮》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講述了1963年到1978年間芙蓉鎮上發生的故事,并且整部影片圍繞著女主人公胡玉音與男主人公秦書田的命運抗爭這一條敘事線索展開。同時謝晉受到中國電影傳統的影響,按照起承轉合的戲劇性結構方式拍攝,在影片結尾處設置秦書田與胡玉音的大團圓式結局,并且不同人物的命運結局也是按照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關系展開。
其次,影片設置激烈的人物沖突。戲劇沖突使影片具有高低起伏的節奏。《芙蓉鎮》的人物沖突主要體現在以李國香為主的外來者與芙蓉鎮本地人之間。就地域來說,李國香是芙蓉鎮的外來者;并且在政治上她是女干部,來芙蓉鎮的目的是為了進行革命運動,對鎮上的人進行改造,因此李國香來到芙蓉鎮上不久就打破了芙蓉鎮上安寧祥和的氣氛。與李國香之間沖突最為激烈的就是女主人公胡玉音。李國香嫉妒胡玉音的米豆腐攤子比自己的國營飯店生意還要好,嫉妒胡玉音的長相,且因為在自己挑中的結婚對象谷燕山那里碰壁,李國香將賬記在了胡玉音身上。當李國香成為工作組組長重回芙蓉鎮后,將胡玉音夫婦打成“反革命新富農分子”,胡玉音也因此成為一個“年紀輕輕的寡婦”。而后她又整倒了谷燕山、黎滿庚等人,制造了許多冤假錯案。可以說李國香是整部影片戲劇沖突的焦點,許多人物的命運發展都與她有關系,從而起到推動了影片發展的作用。
由此可見,《芙蓉鎮》采用因果式線性敘述結構,設置激烈的人物沖突,從而推動故事的發展,呈現出獨特的敘事美學特征。
(二)湖湘地域美學的呈現
康德在《自然地理學》中闡釋了他的地域美學思想,他“在孟德斯鳩‘人從屬于自然和氣候的思想基礎上建構起他的地域美學思想”,“所謂地域審美觀,指的是特定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影響下的審美觀念”⑤。每個地域的自然風貌、風土人情都不同,由此呈現出不同的美學特征,形成不同于其它地域的審美趣味。
古華筆下的芙蓉鎮位于湘、粵、桂三省交界處。電影是視聽結合的藝術,電影《芙蓉鎮》通過自然環境、民俗語言、歌謠等呈現出濃郁的湖湘地域特色。
電影《芙蓉鎮》用鏡頭與聲音還原出書中所描述的湖湘的風土人情。首先在自然環境與建筑上,芙蓉鎮三面環水,鎮上有青石板階梯與長長的街道,這些景觀都在電影中得到呈現,并且電影還還原了王秋赫的吊腳樓,吊腳樓是湖南的特色建筑,對吊腳樓的呈現增加了影片的湖湘地域特色。其次在電影中還有許多方言的對話,如在影片開始時,對胡玉音與顧客、相鄰之間的對話的鏡頭,運用了“手巴子”、“長嘴刮舌”、“跪床腳”等方言詞匯,既凸顯了人物性格,展現出鮮活的人物形象,又增加了芙蓉鎮上鄉鄰間的熱情與親切感,從而展現出祥和安寧的氣氛。同時,《芙蓉鎮》中出現了許多民歌,如《喜歌堂》、嘉禾民歌《半升綠豆》、張家界民歌《韭菜開花》等,不同的民歌應用于不同的場景,既推動了劇情的發展,又增談了許多湖湘地域的民俗特色。
總之,每個地域的自然風貌與風土人情都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與美學特征,芙蓉鎮位于湖南,《芙蓉鎮》通過利用自然環境、民俗語言、民謠等方面的呈現,塑造出優秀的視聽效果,刻畫出獨具湖湘地域特色的美學特征。
三.電影《芙蓉鎮》的審美意義
謝晉導演的《芙蓉鎮》具有豐富的審美趣味,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對我國電影屆的發展也具有重要影響。本章主要從影片對歷史的反思與對人性美的追求與“謝晉模式”的影響兩方面入手,分析電影《芙蓉鎮》的審美意義。
首先,謝晉在影片中寄予自己對歷史的反思。電影《芙蓉鎮》通過書寫極端政治環境下的各類人物的命運,展現在特殊年代下勤勞的人遭遇批判、懶惰投機的人獲得提拔的非正常狀態,表現了革命斗爭年代對人的扭曲與異化,寓于對歷史的反思。并且《芙蓉鎮》通過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如善良勤勞的胡玉音、油滑又堅毅善良的秦書田、貪婪自私的李國香、投機取巧又懶惰的刻畫了復雜的人性,以及對他們結局與下場的描寫,凸顯了對于人性美的追求。謝晉將對歷史的反思與對人性美寓于《芙蓉鎮》的影片之中,可以引發觀眾思考,對觀眾起到一定的教育意義,并且使得電影在今天仍然具有引人深思的作用。
其次,“謝晉模式”作為謝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芙蓉鎮》中也有鮮明的體現,如反映時代環境、關注民族命運,堅持對人性美的追求,以及鮮明的救贖意識等。“謝晉模式”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引起過廣泛討論,朱大可等人曾發文批判“謝晉模式”,認為“謝晉模式”是五四文化的退步。不可否認,謝晉的電影中確實存在許多問題,如他電影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本質上來說是男性凝視下的他者。但總體來說,作為中國第三代導演的代表人物,謝晉還是為中國的電影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謝晉模式”影響了許多的電影創作與觀眾。作為“謝晉模式”的代表作的《芙蓉鎮》也具有重大的審美意義,影響了一代的觀眾與電影創作。
總之,《芙蓉鎮》無論是對歷史的反思還是對人性美的追求,都對觀眾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作為“謝晉模式”的代表作的《芙蓉鎮》也具有重大的審美意義。
綜上所述,《芙蓉鎮》作為謝晉的巔峰之作,其主題與內容上呈現出的“謝晉模式”、電影語言上呈現出的敘事美學與湖湘地域美學等都具有極強的審美趣味,并且具有重要的審美意義,為今天的電影創作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李顯杰.電影敘事學理論和實例[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
[2]謝晉.影片《芙蓉鎮》導演闡述[J].電影新作,1986(04).
[3]從小說到電影——談《芙蓉鎮》的改編(上)[J].當代電影,1986(03).
[4]呂俊杰,彭師敏.“崇高”概念源流探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7(10).
[5]楊春鳳,汪開慶,楊寧.從《芙蓉鎮》看謝晉電影風格[J].電影文學,2010(01).
[6]鐘仕倫.論康德的地域美學思想——以《自然地理學》為中心[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0(06).
[7]郭文.從謝晉電影《芙蓉鎮》談電影中的美學價值[J].電影文學,2013(07):86-87.
[8]倪祥保.三十年后“謝晉電影模式”再思考[J].當代電影,2016(09).
[9]畢彥華.從電影《歸來》看文學語言和電影語言的異同[J].電影文學,2019(15).
[10]朱騰.電影語言符號的語義內涵及符號本質——兼論電影語言與自然語言之異同[J].視聽,2020(07).
[11]尤曼曼,賀玉慶.從文字到影像:《芙蓉鎮》改編研究[J].文學教育(上),2020(09).
注 釋
①呂俊杰,彭師敏.“崇高”概念源流探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7(10):54-55.
②畢彥華.從電影《歸來》看文學語言和電影語言的異同[J].電影文學,2019(15):129-131.
③朱騰.電影語言符號的語義內涵及符號本質——兼論電影語言與自然語言之異同[J].視聽,2020(07):8-10.
④李顯杰著.電影敘事學理論和實例[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331.
⑤鐘仕倫.論康德的地域美學思想——以《自然地理學》為中心[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0(06):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