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初
半兩錢是古泉收藏中的一個大類,其涉及年代橫跨戰國、秦及漢,在中國錢幣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筆者也是半兩錢的收藏愛好者,借助手中的藏品與相關研究資料,在此試著從收藏的角度對半兩錢進行大致的分期分類,與同行參考、交流。
半兩錢起始于秦孝公,由“重一兩十四”“半圜”圜錢蛻演而來。因此早期半兩錢存有圜錢的遺痕,例如穿孔較小介于圓方之間,為大篆文體等等。
半兩錢的前緣即秦早期的青銅鑄幣,“重一兩·十二/珠”“重一兩·十四/珠”的圜錢幣文含義有兩層意思:前面的部分強調錢幣本身質重1兩,后面的部分則強調與市面流通貨貝幣的比值關系,即1枚重1兩的青銅本幣與12或14枚貨貝等值。

圖1 秦孝公半兩錢(黑漆古) 直徑3.5厘米~3.3厘米重16.3克

圖2 秦孝公半兩錢 直徑3.2厘米~3.1厘米重10.1克
秦孝公時期,在商鞅變法的推動下,經濟得到發展,貨貝出現貶值,主要體現在青銅鑄幣與貝幣的比值關系上。據《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記載:“夫商君為秦孝公明法令……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這里的“調輕重”就是指當時貝幣貶值后,對流通的“重一兩·十二/珠”青銅鑄幣與貝幣比值關系的調整,由此停鑄“重一兩·十二/珠”,改鑄“重一兩·十四/珠”圜錢。但盡管如此,人們仍不看好貨貝前景,日常商品交易中不愿意接收貝幣,使貨貝出現惡性循環,不斷貶值,最終被拋棄,退出了流通領域。可以說,當貨貝退出流通之后,“重一兩·十二/珠”“重一兩·十四/珠”圜錢錢文就失去了意義。
秦孝公時期實行的是子母相權的二等青銅鑄幣。低值貨貝退出流通后,新鑄造的流通貨幣以幣值較低的“半圜”錢為基礎,以“天圓地方”為理論依據,誕生了相對于“重一兩”大錢的小型低值方孔半兩錢。半兩錢的推出,使得人們開始注重貨幣的大小重量,淡化了幣文,于是半兩錢逐漸取代了“重一兩·十四/珠”及“半圜”圜錢。其后鑄行的半兩錢又傳承了圜錢的二等青銅鑄幣形制,子母相權厚重大錢質重1兩(如圖1)、小錢質重半兩(如圖2)。
秦孝公時期的半兩錢多系泥范與石范所鑄,穿孔較小,有的非圓非方;幣文大篆文體粗獷遒勁,“半”字瘦長,“兩”字肥闊,早期文字有圜錢風格,具有動感(如圖3)。
由于這種原始半兩錢給人以古拙的美感,博得了收藏者的青睞;加之存世較少,近年來市場價格不斷飆升,尤其是重量在15克以上的厚重大字半兩(如圖4)。從重量、幣文形態、幣文凸起程度、銹色包漿等幾個方面,藏界將秦孝公半兩錢分為幾個檔次:以20克以上重量、文字宏大精美暴凸的為最(如圖5),這種半兩錢絕少,多屬于權錢或特殊鑄幣,據筆者了解,其在拍場身價已突破10萬元;其后的檔次從高到低分別為質重在18克、15克、13克、10克以上,以及10克以內,結合綜合品相來進行劃分。

圖3 秦孝公半兩錢 直徑3.8厘米~3.6厘米重14.6克

圖4 秦孝公半兩錢 直徑3.6厘米~3.4厘米重19.2克

圖5 秦孝公半兩權錢 直徑3.6厘米重23.3克
年富力強、躊躇滿志的秦惠文王繼承了秦孝公的富國強兵,向東稱雄,一統天下。他于執政的次年為戰備而集聚財力,對流通貨幣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這次貨幣改革廢除了當時的所有青銅舊幣,包括舊有的大小圜錢、大小原始半兩錢,并且廢除了“子母相權”的二等幣制,實施“重如其文”的一等半兩錢制。
根據陜西中西部發現的形制一致的戰國鏟形半兩錢銅子范(圖6),說明秦惠文王為推行新幣制,由封國統一鑄造新形制的銅子范,并分發到各家封邑鑄造統一貨幣。
有一種重量在7.8克左右、直徑3.1厘米上下,穿孔較小的半兩錢,其澆道遺痕在穿上下,形制劃一,幣文系與秦孝公半兩錢文類似的大篆文體,文字表面較平整而淺(如圖7)。最初筆者以為這種半兩錢表面經過打磨而成,將其稱為“平夷半兩”,從其銅范鑄造特征來看,與陜西中西部發現的戰國鏟形銅范錢模雷同。
甘肅省禮縣秦發祥地(西周時稱西犬丘)出土發現過一批千枚這種形制的半兩錢,這千枚錢恰與“云夢睡虎地”秦簡《金布律》中“官府受錢者,千錢一畚”的記載相合。據調查,當中有一枚厚重的秦孝公原始半兩錢,泥質錢范鑄造,它為這批半兩錢斷代劃出了上線,其余的皆是上述特殊形制銅范鑄造的半兩錢。

圖6 秦惠文王半兩錢鏟形銅范陜西岐山縣故郡鄉亢家村出土陜西省岐山縣博物館藏

圖7 秦惠文王半兩錢直徑3.3厘米~3.2厘米重8.0克

圖8 秦滅六國時期半兩錢直徑2.8厘米重5.2克

圖9 秦滅六國時期旋讀半兩錢直徑2.9厘米重3.2克
1979年2月至1980年7月,四川省博物館(2009年正式更名為四川博物院)與青川縣文化館在青川縣郝家坪地區發掘清理了72座戰國墓,其中M50墓出土了正面有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記述事件、背面有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字樣的紀年木簡,以及7枚半兩錢。這7枚半兩錢,除一枚直徑在2.7厘米外,其余6枚直徑均在3.14厘米至3.21厘米之間,重量平均為5.4克。從該墓葬發掘清理報告發表的半兩錢拓片圖形制看,有5枚半兩錢能確定為上述這種特殊半兩錢,表明這批錢幣是在定制貨幣實行相當時間后出現流弊的情況下鑄造的流通貨幣。秦武王四年距離秦惠文王“初行錢”僅29年,因此,這7枚半兩錢與帶有紀年木簡同時出土的情況,進一步證實了上述這種半兩錢系秦惠文王幣制改革確立的“重如其文”半兩錢制。
秦惠文王之后,秦國一直延續“重如其文”的一等半兩錢形制。但由于國家注意力集中于滅六國的征戰,疏于流通貨幣的管理,使得貨幣鑄造出現了一些流弊。這一時期的半兩錢(如圖8)大小輕重各異,盜鑄幣夾雜其中,出現了傳形、旋讀(如圖9)、半半、兩兩、缺筆、贅筆(如圖10)、離冠、反冠(如圖11)等異體字版式的半兩錢。
“云夢睡虎地”秦簡《封診式》中載:“某里士五(伍)甲、乙縛諧男子丙、丁及新錢百一十錢,容(镕)二合,告日:丙盜鑄此錢,丁佐鑄。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錢、容(镕),前來諧之。”此秦簡真實地反映出這一時期盜鑄錢幣與打擊盜鑄行為的情況。
1962年冬,陜西長安“手帕張堡”村的一位村民在村西高地掘地挖土時,“發現窖藏的五件陶釜、罐,內裝古錢,其中四器當時被農民砸碎,取器內銅錢六十余斤售于韋曲廢品收購站,余一釜完整無損,毛重十六斤。交陜西省博物館。”“釜內有古錢1000枚,基本完好。”“這千枚錢中,有‘兩錙錢1枚……‘益化錢2枚;其余997枚都是半兩錢。”
根據報道,這批半兩錢大致可分為大小兩種類型:大錢直徑一般在3厘米以上,有186枚,占總數的20.2%,其中3.4厘米至3.7厘米的有5枚,大錢重量多在6克至7克之間,另外8克至11克的有29枚,最重1枚達11克;小錢直徑一般在2.5厘米至2.8厘米,有737枚,占半兩錢總數的73.9%,其重量一般在3克至6克之間,最輕的僅1.7克。這批錢重5克以下的有767枚,占總數的76.9%,997枚半兩錢平均重量僅4.5克。該報道作者根據出土的陶釜造型以及陶罐底上的陶文“杜市”判斷,陜西長安“手帕張堡”村出土的這“一畚”錢幣的年代應為戰國晚期。
從這批半兩錢的清理統計數據來看,其錢幣大小、厚薄、重量各異是秦滅六國時期半兩錢的主要特征。
據“云夢睡虎地”秦簡《金布律》載:“官府受錢者,千錢一畚,以丞、令印……錢善不善,雜實之……百姓市用錢美惡雜之,勿敢異。”據此推斷,為應對戰爭所需龐大的財政開支,不排除官府也在這一時期鑄造輕薄不足定制質量的半兩錢。
泉界將半兩錢中一種直徑在3.5厘米上下、重量在7.8克左右小篆文體的大薄型半兩錢(如圖12)稱之為“秦半兩”,筆者認同這種看法,這種大薄型半兩錢應該是秦始皇鑄造發行的流通貨幣。其比較規整,在筆者40多年的錢幣收藏研究中,從沒有發現這種半兩錢有“傳形”“旋讀”“星”紋、銘文情況。
在研究這種半兩錢屬性時,筆者曾在藏友圈中征集這種秦始皇半兩錢的“傳形”等特殊錢,至今連一張圖片也未曾一見。這些情況都反映出當時的政治經濟狀況以及錢幣鑄造管理的嚴格,與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初,社會穩定與嚴苛的政治經濟管理相吻合。另一方面也說明該類半兩錢鑄造時間較短,與短暫的秦始皇時代歷史相吻合。

圖10 秦滅六國時期贅筆“半”半兩錢 直徑2.8厘米重2.7克

圖11 秦滅六國時期反冠半兩錢 直徑3.0厘米重6.5克
《史紀·秦始皇本紀》記中載:秦“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噱,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從中可以看出,秦始皇初兼并天下,收繳天下兵器,用于鑄造鐘鼎、大銅人,說明秦初不缺銅材、不缺鑄造貨幣的原材料。由此推斷,秦始皇初年鑄造的“秦始皇半兩”錢,應該是“重如其文”的足重貨幣。
據《史紀》記載:“高祖以吏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餞行送錢以三五計,可見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初幣值之重。現實社會中,一般有兩種情況會出現貨幣值重,一是農業豐收、經濟繁榮之時,二是更鑄新貨幣之后。秦始皇初定天下,應該屬于第二種情況。
《史記·六國年表》中記載,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帝之會稽、瑯琊,還至沙丘直徑3.2厘米重6.9克崩。子胡亥立,為二世皇帝。殺蒙恬。道九原入。復行錢。”很多人在秦代錢幣研究中,往往會對秦二世“復行錢”的含義感到困惑。筆者認為這一“復行錢”是恢復秦祖先確立的錢制,即秦惠文王二年所謂“初行錢”時制定的大小適中、“重如其文”的一等半兩錢制。
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錢”與秦二世的“復行錢”,都是針對貨幣鑄造流通中存在弊端問題的整治,同時頒布了重申貨幣形制、鑄造發行權等方面的法令。根據《史記》與《漢書》的有關記載推斷,兩個時期幣制特征都是實施“重如其文”的一等半兩錢制,在重量、直徑、及鑄造發行權等方面統一;但因時代不同,鑄造技術及文字又存在差異,各具時代特征。
上世紀末,西安閻良區附近農村出土一批半兩錢,有2000余枚,內中有大小兩種類型的半兩錢:一種是直徑在3.5厘米左右,重量在5克至10克的半兩錢;另一種是直徑在3.1厘米左右的半兩錢。這兩種類型半兩錢出土的情況,筆者還見過幾次,只不過出土量都較小。
這種直徑在3.1厘米左右、重量7克上下、小篆文體的半兩錢(如圖13),一些錢幣詞典將其列入“漢八銖半兩”錢詞條下。根據研究以及對各類半兩錢出土情況的考察,筆者認為這種類型的半兩錢是秦代錢,而且是秦二世鑄造發行所謂“復行錢”的半兩錢。

圖12 秦始皇半兩錢 直徑3.6厘米重5.8克

圖13 秦二世半兩錢 直徑3.2厘米重6.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