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楊
咸豐元年(1851年),由洪秀全、楊秀清等人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興起。這場革命發展迅猛,聲勢浩大,引發清廷震動。管理戶部事務的大臣祁寯藻在咸豐三年(1853年)6月16日的密折中寫道:
“自廣西用兵以來,迄今三載,經臣部奏撥軍餉及各省截留籌解,已至二千九百六十三萬余兩。移緩就急,提后盡前,羅掘之方,實已無微不盡。乃三城未復,久頓重兵,南路則竄擾江西,北路則蔓延皖、豫。糧臺之設,至六七處之多,請餉紛紛,日不暇給,加以福建之會匪未除,豐北之壩工復決……”。
可見此時的清廷國庫空虛,軍費激增且刻不容緩,黃河又決堤,使清廷不得不考慮陜西道御史王茂蔭提出的行鈔法的建議。
咸豐三年(1853年)2月17日,清廷決定發行戶部官票,以解燃眉之急。發行官票先在京師地區試行,并逐步推廣外省。
咸豐四年(1854年)12月,浙江巡撫黃宗漢奏準開設浙江大美官錢總局于省城杭州,以便推廣戶部官票、大清寶鈔。咸豐五年(1855年)2月,黃宗漢調升四川總督,遂由新任巡撫何桂清繼續辦理,奏呈浙江開辦官錢局,試行錢鈔,通流市肆,活躍金融。

注:此表根據浙江大美官錢總局開辦章程中的內容制作。

清 咸豐三年“樓”字第18079號五十兩戶部官票 31.5厘米×18.5厘米
在大美官錢總局成立之前,錢莊行號發行私票花紙,足以代表地方金融活動盛況,對全省各地百姓的生活影響至為重要。錢莊行號私票花紙是官錢總局發行紙幣的先驅,為社會大眾提供貨幣價值、權衡貨物貴賤。大美官錢總局的成立帶來了通貨活動的希望,讓百姓報以期待、寄予重托。大美官錢總局發行的官票雖未能及時發揮其功能,遏止錢莊行號發行的紙票流通,以及紓解銀錢通貨缺乏現象,但官票能交納政府賦稅、丁漕、鹽課等一切公款項目。隨著風氣逐漸開放,需要兌換官票者增多,故官票傳播流通開來,逐漸深入民心,頗受工商交易的重視。
咸豐三年浙江大美官錢總局領用的五十兩戶部官票,是迄今所見浙江地區最早的流通紙幣印記,值得珍視。
圖中這張咸豐三年“樓”字第18079號五十兩戶部官票,長31.5厘米,寬18.5厘米,為戶部官票最大面值票。此官票票面整潔,圖文清晰,保存十分完好。其背面右側依次有“七月初三卯樂清”“閏七月十九日二次發局又七月十九卯泰順”“三月廿三卯加善”“十二月十六卯肖山”“三月一九日搭放瑞安營兵餉”“十二月十九卯松陽”“二月廿三日搭放籌防局”“十一月初九日杭府米價”的墨書與戳記;左側蓋有“戊午六月初旬赴浙省大美局支取”長條形紅色戳記。其豐富的背書記錄著它較短時間內在浙江境內多地流轉,見證了咸豐年間浙江的一段金融歷史,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由于太平軍進入浙江較晚,在較長一段時間里,浙江的戰備都是布置本省防堵和協助鄰省作戰。早在咸豐二年(1852年),浙江就赴江西、安徽陸路各營三千名,次年二月,江蘇省城危急,復又調去三千名。至南京被太平軍占領后,浙江情勢緊迫,巡撫黃宗漢在鎮江、平望、太湖、四安、廣德等要道之上陸續添兵,省城附近添設炮臺,杭、嘉、湖三府正式布防。六月,衢、嚴二府亦開始設防。統計浙江全省杭、嘉、湖、衢、嚴五府陸路節節設防,海疆亦需兼顧,防堵達十余處之多。至咸豐四年,除本省防堵外,浙江又在向榮江南大營調度下,進入徽、寧地區作戰,統計兵勇不下二萬,每月口糧雜支多至十二三萬兩。隨著浙江在皖南的作戰規模越來越大,至咸豐七年(1857年),加上本身布防,兵勇數已達四萬,月需銀二十萬兩。除由藩庫撥給一部分外,主要出自地方捐輸,其收入都交由咸豐三年創辦的籌防局支用。
這張由浙江大美官錢總局領用的咸豐三年五十兩戶部官票,詳細記錄了此票作為浙江省提撥的籌防經費搭放軍餉,于樂清、泰順、嘉善、蕭山、瑞安、松陽、杭州等地的流通經過,是極其稀少的浙江大美官錢總局存在的歷史證據。
一來,此票的冠字在浙江大美官錢總局領用的號段之內(17501號至18500號),背書流通之地名都屬浙江省,符合歷史記載。觀察此票背書字體及印章,也符合清代老紙幣的各種特征,作偽之嫌可以排除。
二來,此票有“戊午六月初旬赴浙省大美局支取”長條形紅色戳記。戊午年是咸豐八年,即1858年。另有背書“閏七月十九日二次發局”,彼時只有咸豐四年即1854年(甲寅年)有閏七月??芍似痹诹魍〞r并不能立即兌現,需要等到幾年之后的咸豐八年才能去浙江大美官錢總局支取現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是一張遠期支票或者債券性質,收受此票的人,除了繳稅之用外,需要承擔很多不確定的風險。加之五十兩大面額,收到之后盡快地用出去也完全符合人之常情。
此票是戰爭時期國庫省庫空虛之時應急而發,歷史上多次發行紙幣無不是以通貨膨脹、紙幣貶值而失敗告終。清廷對于發行紙幣一直諱莫如深,盡管清廷規定了官票可以搭交稅款,但在兵勇和商民心中,紙幣的保值與現銀不可同日而語。因此,五十兩官票在短時間內快速地流通于浙江各地,完全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