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超
當代年輕人的消費行為看上去是分裂的,他們踐行“騎自行車去酒吧,該省省該花花”的消費原則,愿意花大價錢買最貴、最好的產品,卻被幾元的郵費勸退;大幾千元的手機說換就換,10元的手機膜卻堅持用到“面目全非”。這種分裂的背后隱藏著當代年輕人的消費觀念,“精致”代表他們對品質生活的追求,而“摳門”則是理性消費的回歸。
看看下面這些“精致”和“摳門”,你是不是也能對號入座?



“精致”與“摳門”的平衡,體現了當下消費者更加關注內在的自我,追求內在價值和自我意義。愿意為一個產品付出多少錢,取決的不是性價比,而是這個產品能給內心帶來的體驗和對于“自我”的價值。中國消費正在經歷從“性價比”到“顏價比”到“心價比”的演變,今天已經步入消費3.0時代,“心價比”成為激發消費者消費最為本源的動能和因素。

在哪方面“精致”,對什么“摳門”,都是消費者深思熟慮后的選擇。品牌也應創造直擊消費者心靈的產品,用一個個“精致”的產品建立和消費者的有效信任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