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州市一個19歲男生在打完籃球后猛喝冰飲,導致急性心肌梗死去世( 具體病情分析見本期18頁《 孫博士心血管診室 》)。該消息在網上引起一片嘩然,不少人都說:小時候就聽老人講,運動后猛喝水會“炸肺”,這孩子是不是“炸肺”了呢?
有個流傳很廣的民間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位書生趕路,一路焦渴至極,好不容易看到一位農夫,就向他討碗水喝,農夫舀了一大瓢井水,卻在遞給書生之前在水里撒了一把草料,書生心里暗自生氣:這是把我當牲口了嗎?但因為實在口渴難耐,只好一邊吹開草料,一邊慢慢喝水。事后,書生和家里老人提起這事,沒想到老人說:這農夫是救了你的命啊,你當時要是一口氣豪飲下去,炸了肺也未可知啊!
俗話所說的“炸肺”,其實是指人經過劇烈運動后,身體會產生很多的熱量,體內的器官處在比平時熱得多的 “高熱”之中。此時如猛飲冷水,會使喉嚨、食管、胃等器官遇冷而急劇收縮,輕者會引起胃痙攣、胃絞痛,重者可引起暈厥導致死亡!
如果,跑步后立即大量喝水,會令血壓下跌,從而增加心臟負荷,而人運動時出汗,會流失體內鹽分,大量飲水更會沖淡鹽分,引起身體“水中毒”。所以,跑完步再渴,也要小口喝水,慢慢補充水分。
不止運動后要注意科學補水,平時飲水其實也不是多多益善,“一天八杯水”并不適合每個人,尤其是陽虛體質和久病體虛之人,更不適合。《 黃帝內經 》中就提出了“火為陽,水為陰”的觀點,水這種陰性物質進入人體,肯定要消耗人體陽氣,而如果此時的陽氣又恰恰處于相對不足的狀態,飲入過多的水無疑是雪上加霜。
醫圣張仲景在中醫經典《 傷寒雜病論 》中就曾論述:“其不曉病者,但聞病飲水自愈,小渴仍強與飲之,因其成禍,不可復數也!”對于生病之人囑咐其多飲水這種情況由來已久,而病人沒有感覺到口渴或稍微有一點點口渴,親朋好友們為了讓他盡早痊愈想方設法讓他多飲水,出發點固然是好,卻不知這樣反而讓病人病情更加復雜,甚至纏綿難愈。
所以,“多喝點水” 這種善意的關懷,其實也暗藏著諸多不利健康的因素,健康的身體需要適當的飲水——不渴不飲,小渴少飲,大渴適度飲,保持這樣一個度,才是科學的飲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