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我迄今為止生活得最久的一座城市。我三十三歲那年,因工作調動,舉家來到這兒,不覺間已度過了三十五年的歲月。
一個人的生命長河里,三十五年大約算得上足夠漫長了。今日,當我坐在窗前,閉目凝神,回首過往,試圖從這段屬于我的歷史長河里打撈一些曾經發生過的事件,有意思的是,在我涌動的腦海里凸現的竟是散落在這座城市的幾處地標——它們分別是我居住過的地方,某一段時間一家三口的容身之所。在那個特定的時間段里,我和不同類型的朋友或者鄰人因為種種緣故在那兒有過交集和互動;后來搬家了,離開了,那兒的街道、樹木,包括曾經留有我們氣息的住所也就在時空上與我隔斷,不再有太多的瓜葛。這個世界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只有我自己知道,某年某月,在那片天空之下曾經有過我出沒的身影,烈日中或雨天里,我奔走時邁動的腳步。
我來南京后的第一處落腳點,位于城西的南京藝術學院招待所。招待所有一幢不大的兩層小樓,人們叫它“劉海粟樓”。說是有一年劉海粟先生(他是南藝的前身上海美專的創始人)曾表示要來南京住一段,遂建了這座小樓。后由于種種原因,劉海粟先生實際并沒來住過,而這幢小樓在空置了一段時間后被拿來作為招待所對外出租使用。我租了一個小單間,里面有兩張床,中間放了一張書桌,設施比較簡陋。我們夫妻二人帶著兩歲多的女兒住,很是局促。我有不少書報刊,白天一般堆放在床上,晚上睡覺時就得挪到桌子上去。小樓前面有塊蠻大的草坪,偶爾能見到學生在上面踢球。女兒那會兒剛會走路,一不留神,她就跑到樓下看人踢球了。我們在南藝大食堂排隊買飯時,有好幾次突然發現小家伙不見了。女大學生喜歡她那張伶俐的小嘴,她跑人家飯桌上玩去了。南藝校園最早的地址叫作黃瓜園,聽來頗覺親切,能想到這塊土地上早先耕作的農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我住那兒的時候,學校里的建筑不是很多,大門也只有一處。有兩次出差我要趕早班車,天還沒亮,傳達室的大爺叫不醒,而我急著出門,只好找來一張椅子爬了墻頭出來。女兒十八歲那年考上了南京藝術學院國畫專業,陪她去報到的那天,我還特地去老校門一側尋那間小賣部,小時候她常跟著我在那兒買一種聽裝的午餐肉吃??上≠u部已不見了蹤影。
有一位當時在古籍出版社做編輯的大學同學來南藝看我,見我們一家擠在一間斗室,生活多有不便,便托人在城南大光路上聯系到一套兩居室的出租屋。這一住便是五年。大光路距夫子廟不遠,休息天我們常帶著女兒去那兒逛一些景點。在夫子廟某條街上的鋼琴專賣店里,看中了一款“白俄羅斯牌”鋼琴,記得當時的售價是5050元,我用寫文章一點點積攢起來的稿費將其請回家來。也為女兒專門請過一段鋼琴教師,惜未能堅持,那臺鋼琴終究成了家中的一個擺設。我當時做雜志編輯,因此結交了不少作者朋友。有作者來家做客趕上飯點,一般去不遠的鹵菜店剁半只鴨子,買幾副“鴨四件”,再弄幾瓶啤酒。那一階段交的作者朋友,有一些到現在仍有聯系。比如老羅,他當時在江北的陸軍指揮學院做學員,給雜志投稿很踴躍。他利用星期天,一早出發,花兩個多小時倒好幾趟車來大光路看我,在我那兒吃了午飯再往回趕,回到學院天已擦黑。后來我們常在一塊聚,他總跟我情真意切憶當年,還夸我太太的廚藝有一手。
五年后,我調到了新單位。搬了家,從城南來到城北,在福建路上有了一處不再是租來的房子。女兒小學畢業后考上了設在大廠區的一所外國語學校。每周一的早晨我騎車或步行送她到鹽倉橋的公交站上車,周六的傍晚則會過大橋去學校接她回家。有一年三月倒春寒,天降大雪,那一天正好我在國外,擔心女兒會冷的妻子一夜未眠,天沒亮就打了輛車把被子給她送去。那幾年我在出版社負責一本雜志,有一些人物采訪的稿件得自己動手。白天有較多事務要處理,寫稿子常常就放在夜晚。好幾次挑燈夜戰,擱下筆來發現窗外已是滿天晨曦。
我們在福建路住了將近十年,一條街上有些什么門面,甚至老板姓甚名誰,有幾個孩子,約略都還能記得起來。年齡的關系,尤其是在退出工作崗位之后,我把更多的目光投在了生活周遭的一些普通人身上。電梯里每天可以遇見的保潔員阿姨、小區門崗那幾位輪流倒班的保安、負責物業和水電維修的師傅們,都成了我采寫的對象和經常聊天的朋友。菜場里賣魚的、理發店的老板娘、修腳的河北籍夫妻、街對面包子店一早忙碌的安徽父子……我利用和他們接觸的機會,了解他們不同的身世,觀察和研究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所謂觀人間煙火唱百姓萬家,我為自己能采集到一些原生態的星星點點而心生欣喜。當然也會出去走走,山呀水的看了一圈回來,還過那種一日三餐樓上樓下腳踏實地的尋常日子。居室的大小已不再看重。有一間書房、一張條桌、一盞藕荷綠的老式臺燈,便覺足矣。當然,人要有幾個朋友,能懂彼此的朋友。也在一道喝喝小酒,但絕無任何功利色彩,就是在一塊說說話而已。說完了,喝過了,把手拉拉,然后各自回家。第二天醒來,或就寫寫昨晚那個也有了幾分微醺的老友。
于我而言,一處地標就意味著一段不短的生命史。在這座城市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我生活著,思考著,奔走著——如同我的屬相一匹馬一樣。
我始終認為,城市是了不起的,她一直山峰般地屹立著存在著,而人卻一代代地輪換與更替。沒有人可以長生不老。每個人在城市面前都是過客,都是留不住,會走的。
我很幸運,我和這座偉大的城市今生有緣,她收留了我,包容了我,給了我不同年代的快樂和榮光。蘇芮有一首歌的歌詞是“我拿什么奉獻給你我的愛人”,每每聽到我會生出一種濃濃的愧疚,我是說對南京,對我已然生活了三十五年,而且還將繼續生活下去的這塊地方。她給予我的,終還是太多,而正在一天天老去的我,卻不知拿什么回報給她。
王慧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個人著作二十余部。曾任江蘇文藝出版社副社長、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圖書編輯出版中心主任。
編輯??? 沈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