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輝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于4月21日正式公布。2個月后,首個實施細則公開征求意見。6月24日,證監會就《個人養老金投資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管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暫行規定》)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據了解,該《暫行規定》的多項內容都與銀行相關。個人養老金業務箭在弦上,各家銀行該如何布局搶灘市場?
銀行或大大受益
具體來看,《暫行規定》主要規定三方面內容:第一是明確基金管理人、基金銷售機構開展個人養老金投資基金業務的總體原則和基本要求;第二是明確個人養老金可以投資的基金產品標準要求,并對基金管理人的投資管理和風險管理職責做出規定;第三是明確基金銷售機構的展業條件要求,并對基金銷售機構信息提示、賬戶服務、宣傳推介、適當性管理、投資者教育等職責做出規定。
其中,該《暫行規定》多項內容與商業銀行相關,如基金托管人、基金銷售機構,基金管理人、基金銷售機構協助投資人辦理個人養老金相關賬戶開立、指定或者變更等職責等。
作為基金的托管人、銷售機構,商業銀行預計將大大受益。一位銀行業人士向記者分析稱,未來頭部商業銀行有望受益于客戶的衍生價值。雖然《暫行規定》要求免收銷售服務費、申購費等銷售費用,但代銷機構可以根據投資人申請提供相關賬戶服務,有利于獨立完成個人養老金從開戶到產品銷售環節的業務閉環;銀行渠道在賬戶開立以及銀行理財等多元產品銷售上更加受益于個人養老金政策;且養老金作為長期的投資品,客戶黏性更強,更利于擴大品牌效應。
個人養老金業務的開展,商業銀行在養老金融服務領域大有可為。有業內人士表示,商業銀行及理財子公司可以加大開發養老儲蓄、養老理財等產品,滿足長期限、低風險養老金融需求;此外,銀行還可以利用客戶渠道優勢,為客戶提供定制化個人養老金投資的綜合解決方案,擴大養老保險、養老基金等產品銷售。
銀行積極布局個人養老金賬戶相關業務
由于個人養老金實行個人賬戶制度,投資者購買個人養老金相關金融產品前需開立或者指定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而銀行在賬戶、渠道等方面相對成熟,由此商業銀行在個人養老金制度建設中具備明顯競爭優勢。
盡管目前對養老金賬戶體系建設尚沒有詳細的披露,但記者注意到,多家銀行正在積極布局個人養老金賬戶相關業務。
“已有多家商業銀行陸續參與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織的個人養老金信息管理服務平臺系統對接測試,也積極研究部署和啟動個人養老金賬戶管理制度建設、系統建設等相關工作,為貫徹執行個人養老金配套制度做好了準備。”中國銀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峰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財富管理專委會舉辦的個人養老金三支柱發展策略研討會上表示。
工商銀行養老金業務部總經理韓強也在會上透露:“工商銀行正加快搭建包括賬戶開立、資金繳存、產品投資、待遇領取等全生命周期服務的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體系,并與人社部的信息平臺、金融行業平臺積極開展對接。”
中信銀行宣布申請成為個人養老金賬戶試點銀行。該行推出“幸福+”養老賬本,實現第一、二、三支柱養老資產的歸集展示。據了解,“幸福+”養老賬本功能已經面向用戶開放,主要向用戶展示電子社保卡、企業年金、個人養老金、醫保電子憑證、養老規劃、養老社區等多個功能。其中,“十分精選”產品專區向用戶提供保險、理財、基金產品的購買服務。
興業銀行宣布個人養老金賬戶相關業務準備已基本完成。據介紹,政策落地后,客戶可通過興業銀行手機銀行、柜面等渠道開立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持續轉入個人稅前收入的一部分,即可自主投資稅收遞延養老金融產品,獲取持續收益,達到退休年齡后就可以從賬戶一次性或分次領取個人養老金。
華夏銀行則推出了“華夏頤養”養老金融系列產品,集合了賬戶服務、現金結算、企業服務、資金保值增值等綜合金融服務。
養老理財產品得到進一步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個人養老金制度不斷建立的同時,專屬金融產品也得到了初步發展。
以已經試點的養老理財產品為例,截至6月30日,自首批養老理財產品開始募集以來,養老理財產品已累計發行27只,大多數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在5.8%―8%,運行穩健。
而在養老理財產品之后,養老儲蓄產品也呼之欲出。據悉,特定養老儲蓄業務初步擬由工行、農行、中行、建行4家大型銀行在部分城市開展試點,單家銀行試點規模暫定100億元。
銀行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個人養老金賬戶可能絕大多數會在商業銀行設立,同時此賬戶具有唯一性,且資金不可提前支取,每個客戶每年可能帶來上萬元的資金沉淀。在主場優勢下,個人養老金賬戶的資金很可能優先配置銀行理財,有力推動銀行理財資金逐步長期化。而且賬戶內資金配置公募基金和保險等產品時也會通過銀行購買,對于銀行金融產品代銷業務也會形成一定增量。未來各大商業銀行預計將會就個人養老金賬戶設立上開啟“營銷大戰”。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表示,個人養老金業務具有長期性,用戶黏性很強,所以,銀行在業務初期的發力方向在于快速做大個人養老金用戶規模,加速推進存量用戶滲透,在與同業的競爭中爭取形成先發優勢,夯實競爭壁壘。
薛洪言認為,長期來看,個人養老金產品看中的是收益能力,需要配置較高比例的股權類資產。相較基金公司、券商等機構,銀行在權益資產配置方面缺乏競爭優勢,需要持續補短板。
不過,商業銀行加快養老金賬戶體系建設的同時,也面臨多方面的挑戰。業內人士認為,商業銀行需要加強個人養老金投資方面的投研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轉變傳統資管產品投資增值理念,圍繞不同類型客戶養老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務和穩健的資產配置方案。
國信證券研報指出,盡管短期內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資金賬戶形成先發優勢,但是長期來看,產品體系、投資能力、綜合財富管理能力才是各金融機構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未來,銀行還需要建立深度研究的框架、體系和邏輯,利用多種分析工具,補齊在權益領域經驗不足的短板,同時不斷完善投資體系,提升以“投研一體化”為核心的大類資產配置能力。
展望未來,參考美國經驗,銀行在個人養老金賬戶設立上將占據主導地位,同時養老理財和養老儲蓄也會成為我國養老第三支柱建設重要的推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