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云香
在幼兒成長環節中,家長和幼兒園一同引導與教育幼兒,這就是家園共育,此種教育方式有助于幼兒成長與進步,有著較高的教育價值。事實上,不僅幼兒教育機構負責幼兒教育工作,家庭也同樣肩負著幼兒教育工作,幼兒教育是一種系統性的工程,家庭與幼兒園處于一種相互依托與制約的關系。幼兒年齡普遍處于三歲到五歲之間,年齡小以及社會閱歷少,家庭與幼兒園是影響幼兒身心成長與進步的主要因素。從家長層面而言,盡管家長并不是專業的教育人員,卻是幼兒接觸時間最長的人,在教育幼兒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家長對幼兒的影響很大。與此同時,幼兒園教育要比家庭教育更加規范化,能為幼兒后續教育奠定良好的條件。總而言之,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各有優勢與劣勢,為此,應有機結合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構建一個整體的教育機制,以家園共育的方式幫助幼兒全面成長與進步。
一、家園共育面臨的問題
(一)家園共育意識薄弱
家長與幼兒園對家園共育理念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雙方在家園共育理念的本質上存在認知不足的問題,大部分幼兒園認為在家園共育中,幼兒園應發揮主導與引導的作用,而家長在家園共育中沒有發揮應有的教育作用,導致二者在家園共育中地位不對等。而家長認為,他們在家園共育中應按照幼兒教師的意見與想法采取教育措施,屬于一種被動性的教育態度。針對幼兒教育方面,家長比較缺少自身的教育觀點與教育意見。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家長持這樣的觀點,他們認為幼兒教師擔負著幼兒的教育的責任與義務,所以,這部分家長很少與幼兒教師就幼兒教育問題進行有效溝通,甚至不會向幼兒教師提供幼兒的具體狀態,因此,教師并不能充分地了解幼兒的詳細信息與情況,無法根據幼兒的個體狀態采取針對性的教育對策。
(二)家園共育模式單一
從家園共育開展情況來看,家園共育的模式比較單一,在家園共育中仍運用傳統的家長會模式,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比較匱乏創新力和吸引力,幼兒教師在家長會中處于主導的位置,由教師以上課的形式為家長敘述每個幼兒的具體狀況以及存在的問題,教師采用這種形式化的家園共育模式,盡管這種方式范圍廣,總體來說利大于弊,弊端主要表現為家長的參與度與重視度比較低。教師應根據每一名幼兒的特點與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方法,在充分考慮每一名幼兒的特征與情況下實現“求同存異”的目標。如果教師一味地采取單一且固定的家園共育模式不僅難以吸引家長的注意力,還會降低了家長對家園共育理念的認可度。
(三)家長與教師缺乏有效的溝通
事實上,在家園共育中,家長與教師發揮著同樣的作用,只有雙方在家園共育中及時溝通與交流才能更好地開展教育工作。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忙碌著,都很難抽出時間就幼兒問題進行深入溝通與交流。所以,在家園共育中,家長和教師缺乏有效的溝通,雙方應協調溝通在有限的時間內就幼兒問題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為更好地開展家園共育奠定基礎。傳統的家園共育方式主要為:家長會、講座與親子游戲等。這種形式的弊端在于時間,家長與教師需抽出較多的時間才可以全程參與其中,這就導致部分家長因工作等諸多原因不能參加,這嚴重阻礙了教師與家長的交流溝通。
(四)家長與教師缺乏互動
家長與教師缺乏互動將嚴重影響家園共育的開展,家園共育的關鍵應該是家長和教師平等地雙向交流。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因教師采用“一對多”的教育模式,而且教師主要負責幼兒的教育工作,因此,在家園共育中教師成為主導者,發揮著輸出教育理念的重要作用,而家長在家園共育中則處于被動的狀態,他們比較依賴幼兒園教育,被動地接受幼兒園的教育模式與教育理念。久而久之,家長與教師缺乏互動會造成二者出現教育偏差,這會嚴重影響家園共育的開展效果。
二、家園共育在幼兒園領域活動中的融合途徑
家園共育對幼兒教育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為促使家園共育有機融合幼兒園領域活動,最大化發揮教育作用,不僅需要幼兒園的努力,也需要家長的共同努力。為在幼兒園領域活動中合理融入家園共育,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努力:
(一)提高家長的參與度
在幼兒成長與教育階段,父母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并發揮著重要作用,只有父母積極參與幼兒教育環節,家園共育才能發揮最大的教學作用。具體做法如下:其一,教師應結合家長與幼兒的具體狀況選擇合理的方式與家長溝通。比如,家訪這種方式,借此機會與家長有效溝通與發揮教育引導的作用,幫助家長逐步樹立家園共育的教育理念,讓家長學會尊重孩子,為孩子的成長奠定基礎;其二,幼兒園應構建適合家庭共育的環境,以此提高父母的參與度。比如,可以構建家園連心橋,連心橋用于家長和幼兒溝通,還可以構建家園碰碰車,碰碰車主要用于開展親子活動,用教育活動目標為家長傳遞活動信息、衛生保健與教學動態等。
(二)開展多姿多彩的幼兒園活動
為了將家園共育理念更好地滲透幼兒園教育領域活動,促進二者的有效融合,幼兒園應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活動類型可以有以下幾種:其一,幼兒教師可以舉辦家庭類型的游戲,如氣球游戲,由父母負責氣球的打氣工作,幼兒負責運輸氣球,此類游戲類型可以提高家長和幼兒的協作能力,還可以提高幼兒的平衡能力;其二,還可以開展手工親子體驗活動,教師可以讓家長與幼兒觀看電池的制作過程,然后引導家長與幼兒一同創造一個水果電池,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操作能力,還能進一步促進家庭共育與幼兒園領域活動的有效融合;其三,幼兒園還可以以親子讀書會的方式舉辦親子主題活動,由家長陪伴幼兒進行閱讀。
(三)構建家園共育理念
因傳統教育理念的制約,大部分家長都認為,教師應負責幼兒的教育問題,家長在幼兒教育中只需要被動的配合教師工作即可,因此,大部分家長比較匱乏家園共育理念,他們沒有積極參與幼兒教育工作。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要積極轉變理念,要將家園共育的理念對家長進行滲透。比如,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家園共育”的主題班會,讓幼兒與家長都參與其中。在班會上,教師要向家長傳遞最先進的家園共育理念,要讓家長深刻地明白: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即使在幼兒園內教師盡職盡責地進行了教育,但如果沒有家長的以身作則,那么一切也是空談。因此,家園共育指的是家庭與幼兒園進行共同教育,是教師與家長都要承擔的教育責任。二者不是主導與輔助,而都是教育的共同參與者。要將家長切實了解家園共育的理念,才能保證家園共育的有效實施。
(四)成立家園共育網絡平臺
為進一步促進家園共育與幼兒園領域活動的有機結合,教師可以借助家園共育平臺提高家長的參與度。親子閱讀活動無論在培養幼兒閱讀能力方面,還是在拉近幼兒與父母的距離與情感方面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是,父親在親子閱讀中的參與度比較低,應借助家園共育平臺提升父親的參與度,促進父親積極參與家園共育。比如,教師可以引入“聽故事”活動,以此活動作為載體,幫助爸爸參與家園共育活動。針對小班幼兒,教師可以開展類似“爸爸講故事”等活動,以提高活動的有效性。幼兒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與輔助的作用,幫助父親在不增添額外負擔的前提下積極參與此活動。教師可以巧用多媒體技術,讓父親在空暇時間錄音的方式錄制小故事,小故事的時間不要過長,基本控制在兩分鐘左右為宜,然后在將錄制好的小故事發送給幼兒教師。教師可以在午餐后,尋找一個合適的時間開展“爸爸講故事”小活動,每天為幼兒播放兩個小故事。
因此活動并不會占用過多的時間,且對活動場地也沒有過高的要求,這就為開展此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幼兒教師不用特意騰出時間準備與開展此活動。基于此,此項家園共育活動不僅得到了廣大教師與幼兒的喜愛,同時那些關心幼兒教育的爸爸們也積極配合此活動,他們都希望可以參與幼兒教育環節,通過家園共育一同幫助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爸爸們積極按照幼兒教師的有關要求錄制了形形色色且豐富多彩的小故事,并將其發送給教師。與媽媽講故事相比較,幼兒對爸爸講故事會更加感興趣,每次為幼兒開展“爸爸講故事”活動,幼兒都興高采烈并全神貫注地聽故事,他們每一個人都希望今天聽到的就是自己爸爸講的故事,若全班同學都在聽自己爸爸講故事,幼兒會引以為榮。
針對中班幼兒,教師可以為其組織“爸爸與我一同來表演”有關活動,也就是改變了小班講故事的方式,以表演的方式呈現故事。爸爸與幼兒可以在空暇時間彩排與錄制小故事,然后再傳送給幼兒教師,由幼兒教師為幼兒集中展示表演故事。而且很多擅長電腦的爸爸不光錄制了表演內容,還對視頻進行裁剪與修改,為幼兒呈現了更加優質、豐富與趣味的視頻內容。幼兒不僅喜歡觀看自己與爸爸的表演,還特別喜歡向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和爸爸的有趣經歷。總而言之,幼兒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增添“爸爸講故事”與“爸爸與我來表演”等活動環節,可以為幼兒播放故事音頻與視頻,不僅能發揮家園共育的教學目的,還能拉近父親與幼兒的距離。此外,基于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為跟上時代步伐,應巧用現代信息技術,借助互聯網技術構建網絡平臺,以網絡平臺助力親子互動,并合理運用多媒體軟件構建網絡互動平臺。
(五)巧用社區資源
幼兒教師一般利用多種家園游戲開展教育活動,借助家園游戲鼓勵與引導家園互動,此外,教師還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合理引入適合的社區資源,用社區資源充實幼兒園領域活動內容,促進幼兒園領域活動更加豐富與多姿多彩。
比如,幼兒園可以聘請甜品師為幼兒制作甜品并向幼兒展示甜品的制作流程,隨后,家長與幼兒可以針對個人的喜好與需求制作甜品。再如,幼兒教師可以提前告訴家長家園游戲的活動方案、目的與內容,讓家長與教師共同設置社區游戲,教師可以在幼兒園領域活動中運用這些社區游戲,家長也可以將其運用在幼兒生活中。這種方式無論在拉近家長與教師關系、師生關系方面,還是在家園共育融合方面都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為科學合理地運用社區資源,除了引入社區資源以外,還可以帶領幼兒走出去。具體措施如下:其一,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大自然,人們生活的各方面都與大自然相關,應帶領幼兒貼近大自然,合理運用大自然資源促進家庭共育的有效結合。為將家園共育更好地滲透幼兒園領域活動,教師應積極引導家長樹立“走出去”的理念,幫助幼兒親近大自然,且融入大自然。比如,春天可以引導幼兒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與發育情況。秋天可以開展掃落葉的勞動活動,借助勞動活動不僅可以增強父母與幼兒的溝通,還能借此機會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幫助幼兒逐步養成勞動理念與提升勞動能力;其二,幫助幼兒體驗生活,在平時生活中家長為幼兒講解一些生活常識,如購物中涉及的交易概念,幫助幼兒了解貨幣相關內容,逐步傳授幼兒生活常識。
(六)共享家庭資源,豐富課程活動
盡管家長并不是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卻屬于一種良好的教育資源,此種教育資源比較隱性、特殊與豐富性。對幼兒來講,爸爸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存在。借助網絡平臺可以共享爸爸資源,以此豐富課程活動。可以組織多種講故事小活動,比如“爸爸講故事”“爸爸戰斗記”“魔法故事”與“西游記”等,而且爸爸的嗓音比較渾厚,此種語調可以為幼兒呈現不一樣的聲音與聽力刺激。還可以組織多種表演活動,如“爸爸和我一同來表演”活動,若爸爸很好地演繹故事人物情節與動作,就會得到幼兒的崇敬與喜愛,有利于幼兒更加放松且快樂自由地進行表演。如“爸爸是我的老師”活動中,爸爸變身為幼兒的老師,因爸爸身份的轉變,為活動注入了更多有趣與新鮮的元素,有利于調動幼兒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還可以組織“爸爸失聯60分鐘”等活動,活動應圍繞爸爸的特征設計。
三、結語
總之,為更好地開展幼兒教育,不僅需要幼兒園的努力,更需要家庭方面的努力,家庭與幼兒園應彼此合作與互助互利,幫助幼兒可以健康成長與進步。為此,家園共育對幼兒教育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為了保障家園共育理念可以有效滲透幼兒園領域活動中,促進家庭共育理念有效融合幼兒園領域活動,應采取有效措施促進二者的有機結合,為幼兒提供更優質的教學內容。經過研究發現,二者的融合路徑主要為:成立家園共育網絡平臺、開展類型多樣的幼兒園活動、合理運用社區資源、構建家園共育理念與提高家長的參與度等。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