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銳發
在推進教育的過程中,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想法和性格是不一樣的。而不同的教育行為和方法,教師的感受應該是一樣的,因為都是需要滿足學生的自身需求。那么怎樣才能更加滿足學生的需求?這是當前教育所要思考的問題之一。
一、教師要有以身作則的責任
好的教師都有著刻進靈魂的責任感,很多家長都在主動放棄孩子,但教師卻還在努力地堅持。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該以以身作則的責任嚴格地要求自己,身教重于言傳,默默奉獻自己小小的力量來引導學生構建大大的世界觀念。一個學生遇到一個好的老師是他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整個學校的光榮,然而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師那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希望。我們只是廣大教師隊伍中普通的一員,對于教育的堅守,我們要有共同的責任與擔當。牢記初心,求真務實,愛崗敬業,不辱使命。少一些說教,多一些以身作則。你的一個不經意的行為,可能對學生引起了教育的作用。對學生來說,教師的責任是一絲不茍地做好每一件該做的事情,要有良好的品質來影響學生。教師的責任不僅在于教授知識,更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
二、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的三觀
一段歲月的流逝,必然會引起教育教學的改革。經過歷史的洗禮,教師應該弄明白哪些東西是糟粕,需要拋棄;哪些東西是精華,應該堅守。作為一名教育者,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所傳授的不能僅僅是課本上的知識。我們除了傳授知識和啟發思維,我們還應該教會學生修心養性,讓學生了解自己,知道將來要做什么事情?確保遇見事情時能保持頭腦的清醒和心理上的理智。如果沒有引導學生激發自己內心的夢想并引導他們為之奮斗,那么“少年強則中國強”就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所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失的一角。
三、教育教學中與學生溝通問題
溝通是建立師生良好關系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教師必須具備的一項技能,一項技巧。善于與學生溝通的教師,會產生不一樣的教育效果。跟學生交流中,如果能夠與學生產生共情,代表著教師可以真真正正的走進學生的心靈,成為對方可以信任的人,學生就更愿意敞開心扉,更愿意跟教師溝通。而教師也可以在溝通中理解學生心里的一些想法,以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更有效的教育,在溝通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更多地對學生進行言語的鼓勵,多表揚,用充滿真誠的目光讓學生信任教師,從而自信起來。這樣可以促進教師與學生共同進步,使教育效果達到最佳。
四、正確有效地與學生家長溝通
家校共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因為學生問題而請家長到校的事情,首先我們先提前做一個簡單的場景模擬,對事不對人,不管學生犯了多大的錯誤,多么的讓我們生氣,其實和家長沒有直接關系。和家長聯系,是因為發生問題需要及時解決問題,而不是去為難家長,不要弄亂事情的本質。和家長即使不是朋友也不能成為敵人,因為孩子,教師需要跟家長針對學生學習上的、行為上的、思想上的問題進行溝通。溝通時不止是針對不良問題的溝通,有時候也要就學生的優點進行表揚,這樣家長也更容易接受我們提出來的建議。有時候可以換位思考,站在家長的立場上,明確問題出在哪里,就能更理解家長的想法以及家長的無奈,再提出教育建議讓家長配合。如果和家長意見不同,不要急著否定,要先傾聽,家長滿足表達的愿望之后就會更加愿意配合你對孩子的教育。
五、在課堂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學會反思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教師要教好學生,就必須要擁有深厚的知識功底和豐富的文化知識。學高為師,教師要讓自己被學生信服并且接受,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是最重要的。教師是一個引導者,組織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展現自己的教學成果,更要讓學生在學到成果的同時充分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因此我們要多反思,反思是對教育教學過程的二次認識、思考、探索和創造,利于我們針對不同教學情境改變教學策略。在“雙減”的背景之下,我們應該發揮骨干力量,讓教學沒有那么大的壓力,做一個稱職的教育者。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