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良
今年全國新高考語文Ⅰ卷憑借一道“本手、妙手、俗手”的作文命題再度引發全民“文化思潮”。其實,我們臨床醫生對這3個詞并不陌生,為醫如下棋,本手是基礎,妙手是目標,俗手要謹記。一個醫生如何才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達到妙手境界呢?這是每一位醫生都應該思考和終身追求的目標。
圍棋中有“善弈者通盤無妙手”之說。其意思是:很會下棋的人,往往在一盤棋中很少使用妙招和絕招,但最終會贏得一盤棋的勝利。在這方面表現最為典型的是在世界棋壇稱霸多年的韓國棋手李昌鎬,他16歲就奪得世界冠軍,連續15年無人能撼動他的霸主地位,人送雅號“石佛”。他下棋最大的特點也是讓對手最頭疼的是:不追求“妙手”,每一手棋只求51%的勝率,最終讓對手無隙可乘,以致敗局。
學醫、從醫雖然不是對弈下棋,但是要想成為能為患者消除病痛、解除痛苦的“仁心妙手”,也應該樹立這種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務實精神。在這方面,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被人們尊稱為協和“泰斗”、湘雅“軒轅”的我國著名內科學專家張孝騫院士。張孝騫院士生前總說:“醫學是學共性,而看病是看‘個性。在臨床工作中沒有一個完全相同的病人,為患者診療,就像是警察破案,不能滿足于一次診斷,更不能‘先入為主,成竹在胸, 因為無論醫生如何使自己的診斷符合疾病的實際狀況,都只能是在一定條件下、對某階段病情的認識。”所以,張孝騫院士對待每個患者都能“因人制宜”,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個體診治方案。而要做到這一點,不僅要鞭策自己每天學習,還要經常親臨患者床邊詢問病史,了解病情。張孝騫院士主張的學習不是埋頭讀書,他告誡學生,不要做只看書的郎中,而是要經常去病房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注重臨床細節問題的發現和解決。張孝騫院士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去過北京協和院史館的人都知道,那里至今還陳列著張孝騫院士的3樣遺物:一摞發黃的小本子,一臺截短管子的聽診器,一根已經脫了漆的竹拐杖。這些都是他幾十年如一日在臨床工作中踐行“本手”,成為一代“妙手”的見證。
“俗手”,在圍棋術語里是指無特殊創意的圍棋下法。從表面上看,俗手與正常下法所差無幾,但實際上是錯招,是不高明的下法。
雖然醫生是人,不是神,在臨床工作中出現“俗手”的情況在所難免。但是,由于醫生的服務對象是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要將敬畏生命融入醫生的血液中,深入骨子里,力求百密“無”疏,萬無一失,最大限度地杜絕“俗手”發生。對于無法治愈的疾病,也要千方百計地減輕患者痛苦,延長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這就要求我們除了終身學習,刻苦鉆研,掌握更多、更高、更尖的專業技術,還要有嚴謹的求學態度,以及對患者高度負責的精神。
作為醫生還要經常換位思考,如果躺在病床上的是自己的親人或自己,我會怎么做?我國著名外科學家、心胸外科創始人、原北京阜外醫院院長吳英愷院士曾經說過,“臨床領域的成才要求,可以概括為兩條:一是出色地完成好本職醫療、教學、科研工作,有良好的醫德醫風,才會受到患者的信賴;二是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學術上要不斷提高,精益求精,才會受到同行的尊重和尊敬。”我想如果這兩個方面都做到了、做好了,才能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最大限度地減少“俗手”,患者才能得到最安全有效的治療。
圍棋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學習圍棋要求從“本手”開始,基本功扎實了,才能下出對殺、巧活、收官等“妙手”,否則難免下出昏招、錯招、敗招等“俗手”。
所謂本手是指前人總結的一個行業或專業領域的知識經驗。在醫學上就是常說的“三基”,即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在臨床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積累下來的臨床經驗。對于年輕醫生來講,沉下心來做好本手工作至關重要,急于求成、“彎道超車”不可能打牢臨床基本功。
醫學雖然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但至今我們對人體、疾病、致病因素等知之甚少,遠未完善,在醫學這個浩瀚的領域里,還有很多知識需要學習,有無數技術需要探索、開發和應用。因此,醫生在做好“本手”,謹記“俗手”的同時,也不能畏懼退縮,要在具有充分科學論證、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在上級醫生的指導下,積極探索開展新技術、新業務,總結經驗,苦練本領,掌握更多的絕招,逐漸由新手變老手,由老手成為“妙手”。
總之,從醫之路要走好每一步,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成為能為人民帶來安康的仁心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