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hel

新冠肺炎疫情反反復復,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影響,每天看著網上的碎片化信息,越來越焦慮,自己也不知不覺地陷入焦慮循環。其實,這時候我們更應該去做些正確的事,也就是可積累的事,關注自身的情緒和成長。
回顧一下自己:當上大學的時候,你會覺得,似乎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從沒想過還能有這樣的生活方式。當從大學畢業,開始尋找第一份工作的時候,你會發現,以往學到的知識,似乎都起不到什么作用,你需要重新去適應社會。而當你有了一定的事業,做出了一定的成績之后,你會感到,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會更深刻,看待問題的角度和視野也會全然不同。
這就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如果我們把世界看作一個自然演化著的、龐大復雜的系統,把我們的“心智世界”和“現實世界”區分開,那么可以說,人變強的過程其實就是心智世界對現實世界的擬合。
這是一切的基礎,也是一切的根源。
心智世界包括概念、規則以及框架。概念,是我們對外部世界一切事物的命名。概念是我們用來認識世界的基礎,有了概念,我們才能對外部世界進行思考。但僅僅有概念是不夠的。在現實世界中,不同事物會通過各種各樣的關系聯系起來,進行互動,這種聯系的方式,就叫作規則。規則既是動力,也是約束。框架指的是我們的心智世界,由“已知”的部分,向“未知”的部分進行探索、嘗試時,所遵循的一套思考方式。
這三者緊密相連:規則可以幫我們理解新情境,為我們提供“框架”,來思考和處理新的問題;我們對新問題、新情境的處理方式,又可以反過來沉淀、提煉成新的“規則”,來豐富心智世界。而這些積累起來的規則和框架,我們會對它們命名,把它們歸類、整理、儲存好,來幫助完善“概念”體系。
心智世界不斷吸收外界的信息,不斷拓展自己的邊界,試圖去擬合外在的現實世界,從中提煉出新的概念、規則和框架,來優化和更新舊的模式。這就是一個成長的循環。
心智世界的成長是成長的本質,因為一切信息的流入,都必須經過心智世界的解讀;同樣,我們一切對外的行為,也都必須經由心智世界向外傳播。所以,如果心智世界跟現實世界不一致的話,我們就會陷入困境。
如,許多剛剛帶團隊的新手管理者,很難轉變自己的角色,遇到問題仍然習慣自己上手,就是因為他還保持著“執行者”的框架:我要把事情做好。于是,難以忍受初期的磨合、授權和“失去控制”的感覺。實際上,管理并不在于做好手頭上一時的事務——事務是永遠都做不完的。管理的要義,是培養起一支有力的隊伍,來應對新的問題。這就要求你調整自己的思考框架,從舊的模式過渡到新的模式。
為什么面對同樣的新情境、新問題,有些人能夠更加游刃有余?為什么位于同樣的起點,有些人能夠更快地適應環境,找到自己的節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能夠更有效地更新自己的心智世界,去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
這就是“智慧”的特征。一個有智慧的人,并不在于記憶力多好、腦子轉得多快,而在于他能時刻保持心態的開放性,快速理解新的情境,并及時調整狀態,讓自己始終“做好準備”。
心理學家 Robert Sternberg 提出過一個“智力的三元模型”(Triarchic theory),其中就包括:處理新情境的能力(Creative intelligence)、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Pratical intelligence)以及分析能力(Analytic intelligence)。我們說一個人成長了,意味著他能夠意識到:外部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舊的心智世界、思維模式,也許已經不再適用了。
我們需要通過調整參數,來使心智世界跟新的外部世界更好地擬合。這種新的擬合,并不是摧毀重建,而是在舊的模式上進行優化,使心智世界能夠“適配”更多樣、更廣泛的模式。
選自《風流一代·TOP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