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慶
摘 要: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電子證據這一新型的證據類型在民事審判過程中的重要地位。電子證據認證的基本要求決定了其必須具備真實性、關聯性和合法性,目前我國民事訴訟中電子證據認證在相關方面仍有進一步的完善空間。文章對民事訴訟中電子證據認證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希望可以對電子證據在民事訴訟中的應用提供更多有益參考。
關鍵詞:民事訴訟;電子證據;認證
一、民事訴訟中電子證據認證的基本要求
首先是電子證據認證的真實性。電子證據的特殊性決定了在訴訟實踐應用中存在一定的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首先是電子證據是以數據信息的形式存在,人們在對其內容進行使用時必須依賴相應電子存儲介質進行轉換,導致理論界和實務界對電子證據原件的重視;其次是電子證據本身有一定的脆弱性,其容易在產生、傳輸、存儲等環節中被修改,而這些環節出錯,往往都不能被人們感知,這也要求當事人在舉證時應當提供電子證據原件。因此,從理論與實踐上分析并解決上述問題是電子證據真實性認證的關鍵。
其次是電子證據認證的關聯性。從信息內容的關聯性層面來看,電子證據的數據信息必須要與待證事實有關,其屬于物理空間的判斷,所采用的認證方法與傳統證據內容關聯性的認證方法一致,法官可以用經驗法則或邏輯推理進行判斷。從證據載體的關聯性層面來看,主要是虛擬空間關聯性的認定,也是將電子證據虛擬空間與物理空間建立聯系的關鍵點。但在電子證據載體關聯性的認證上,現有的民事訴訟相關立法并未做出具體規定。因此,立法有必要結合電子證據的特殊性,構建電子證據載體關聯性相應的證據規則。
第三是電子證據認證的合法性。電子證據認證的合法性主要是從形式合法性及實質合法性兩方面入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將電子證據明確規定為一種獨立的證據類型,故其形式合法性得到了確認,但是在實質合法性層面目前尚未結合電子證據特性,對電子證據的收集程序問題做出明確的規定,所以實踐中主要依賴于傳統證據的收集規則以及認證規則來判斷電子證據的合法性。然而,這些規則并不能保障電子證據得到充分收集,也難以對電子證據合法性做出充分的判斷。因此,立法應當明確規定電子證據收集程序合法性要求,同時也應建立電子證據的排除規則,這樣才能夠最大程度的保證案件認證結果的公正性。
二、民事訴訟中電子證據認證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是電子證據的原件辨別困難。雖然電子證據在實踐中已經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但是其實質性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發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電子證據的原件辨別困難所致。實踐中,法院通常會要求提交電子證據的的原件,但是由于電子證據的特殊性,我們無法通過人工判斷其是否為原件,需要專業的鑒定機構予以鑒定,由于鑒定費用較高,很多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并不會對電子證據原件進行鑒定,進而也對電子證據可采性產生了影響
第二是電子證據的關聯性認定較為困難。電子證據的關聯性主要包括信息內容的關聯性和載體的關聯性。從信息內容的關聯性層面來看,數據信息存儲平臺內容較多的情況下,海量電子證據中難以有效辨別與案件事實有關聯的信息。再者,司法實踐中不同訴訟主體保存電子證據的水平高低也會影響電子證據內容關聯性。除此之外,實踐中網絡存儲平臺的系統安全性也會對電子證據的內容關聯性認證產生影響;從載體的關聯性層面來看,主要存在五個影響因素,即身份的關聯性、行為的關聯性、對象的關聯性、時間的關聯性及地址的關聯性五個方面,在民事訴訟電子證據認證過程中,電子證據載體關聯性的五個因素都會對案件的認證結果產生的影響,但由于立法并未對其認證做出的明確的規定,因此使得法官難以對電子證據的關聯性認證做出充分的說理。
第三是電子證據的合法性認定困難。在形式合法性層面,很多當事人以電子證據提交形式不具有合法性為由對電子證據提出質疑,而法官在此問題的處理上,并不能保持中立性,認為只有經過公證的電子證據才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否則不予認可;在取證主體與程序層面,我國現有的民事訴訟相關法律并未對電子證據的收集主體、收集程序做出明確的規定。因此,收集程序的不明確不僅給當事人收集工作帶來了困難,也導致了電子證據在司法實踐中采信并不高。除此之外,如何適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也是實務中一大困擾。隨著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實踐中涉及到電子證據的案件會越來越多,所以為了確保電子證據證明力的充分發揮,提高民事訴訟電子證據的采信率,電子證據收集程序的完善是一個重要途徑。
三、民事訴訟中電子證據認證規則的完善
首先,靈活判定電子證據的可采性。針對電子證據的原件辨別困難的問題,可針對不同的情況予以靈活判斷。例如,應對最先依附的電子介質載體提交的可視為原件。最先依附在載體介質上數據信息最接近電子證據的原始狀態,其所包含的數據信息也是與案件事實最為接近的,因此,當事人提交來源于原始出處的存儲介質時,應當確立其為電子證據的原件;對于打印輸出物的形式提交的,可以視為原件。一般情況下,通過電子證據原始載體復制后形成的電子證據,兩者在內容上沒有區別,僅是發生了載體形式的變化。因此,只要對方當事人未對打印輸出物提出質疑,就可以認定打印輸出物為電子證據的原件。對于原件發生滅失且沒有其他證據加以佐證時,應當視為復制件。但如果雙方當事人都認可該復制件時,可以認定該復制件具有真實性。
其次,明確內容關聯性審查,構建電子證據載體關聯性認證規則。在內容關聯性審查的明確上,一方面法官可以將所要采用的電子證據帶入到整個案件體系中,看能否得出一致的結論,在邏輯上是否可以形成完整的證據鏈,從而認定其與待證事實的關聯性,另一方面可以運用多種信息技術手段來保障電子證據的內容關聯性;在電子證據載體關聯性認證規則的構建上,可對電子證據載體關聯性所包含的五個方面進行認證,可以根據具體案件的爭議焦點,按照先易后難順序進行比對,若有一個因素不具有關聯性,則無需對其他要素進行比對,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審判效率,同時也可以避免電子證據關聯性認證與其他問題產生混淆。
第三,完善電子證據取證程序合法性,確立電子證據排除規則。電子證據取證程序合法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擴大電子證據的收集主體范圍,確保具體案件中的電子證據得到全面、準確的收集;明確電子證據收集的程序要求,根據電子證據的特性,明確相應收集程序;律師見證。雖然律師見證并不能真正解決電子證據真實性、合法性認證的難題,但卻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可以有效排除當事人對電子證據取證合法性的質疑。確立電子證據排除規則可結合電子證據的特性予以實施,對于采用竊聽、竊錄、私自攔截等非法方式獲取來的電子證據,應當予以排除;在計算機系統不正常運行狀態下產生的電子證據,應當予以排除;采用不合法軟件所獲得的電子證據,應當不予認可;對于通過其他方式獲取的電子證據,應當視情況而定。
四、結束語
隨著電子證據在民事訴訟中作用的日益凸顯,完善電子證據的認證機制迫在眉睫。目前來看,我國民事訴訟中電子證據的認證仍存在較大的完善空間,必須從立法入手,司法完善上解決電子證據認證在真實性、關聯性和合法性上面臨的問題,更好地發揮電子證據應有的證明效力。
參考文獻:
[1]王璐. 我國民事訴訟中電子證據應用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0.
[2]張軍妹. 民事訴訟電子證據認證問題研究[D].甘肅政法大學,2022.
[3]張磊,徐麗娟.電子證據認證規則研究[J].祖國,2017(0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