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陜西省清水村為例,通過對村落景觀如何應用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村落現存問題進行分析,提取清水村的景觀設計元素、文化符號等,結合清水村的實地條件,將其應用于景觀設計中。
關鍵詞:傳統村落;清水村;景觀改造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8-0-03
在保護與規劃傳統村落環境時,要經過前期實地調查分析,深入了解當地傳統村落的歷史和文化,并對村內建筑環境結構和建筑環境布局進行深入分析,按照年代劃分建筑的結構構架,對其進行統一歸類。同時,要對傳統村落建筑環境的平面、立面和剖面進行測量分析,歸類整合。結合傳統村落建筑環境結構的特點,秉承“修復保護”的理念,對傳統村落的建筑民居進行規劃整合,并劃分多個功能空間,將景觀設計元素充分融入古村文化主題之中。
1 傳統村落相關概念
傳統村落以種植業、林業、散養殖業為主,與土地關系密切。傳統村落是中國文化瑰寶,作為一種地域景觀,其引起了包括地理地質學家、法學家、政治學家、社會學家、規劃學家、藝術家等各類學者的關注。由于生活在傳統村落的主體普遍少有保護意識,大多向往現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大多拋棄傳統形式,重建新房,對舊房及周圍環境進行了改造。此外,游客不珍視古建環境,再加上村內建筑年代久遠等,傳統村落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要積極對傳統村落原始肌理進行有計劃的修復、保護工作,在保護當地村落記憶的同時延續歷史文化。
傳統村落環境都有自己的發展特色,同時傳統村落都會根據自身的歷史地域環境、文化傳統和發展特色來規劃發展目標和發展定位。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域的傳統村落呈現出各自的特色。
目前,我國研究傳統村落的資料不夠系統,許多文獻是個別案例,對傳統村落特別是陜西局部地區傳統村落的保護沒有多大的參考價值。同時,大部分學者受政策、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響,對傳統村落、聚落等對象的研究相對較多,同時倡導從國外引入村落遺產保護模式。這對我國傳統村落特別是區域傳統村落的借鑒意義不大,因為陜西的陜北、關中、陜南的傳統村落之間處于發展不均衡狀態。文章選取陜西省韓城市清水村這一傳統村落作為研究對象,從不同層面探討村落景觀設計應用模式。
2 清水村的整體構成
2.1 清水村區域概況
清水村位于陜西省韓城市芝陽鎮的西南方向,距離芝陽鎮約2千米。村莊的占地面積約300畝,現村內分有四個村民小組。清水村由古村和新建村落兩大部分構成,大部分居民都在新村居住。古名為“鏵薛村”,村民基本姓氏均為薛姓,因薛姓族人善于鑄造鐵器,尤以犁鏵最為出名,因而得名“鏵薛”。這里屬于半干旱黃土溝壑地區,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在13.5℃以上,年平均降雨量為559.7米,集中在7、8、9月份。村內有較為豐富的溫泉資源,地下水溫45℃,富含礦物質,有一定的保健作用?,F清水溫泉度假村正在修建中,同時,農家樂等鄉村旅游經濟也有了一定的發展。
2.2 清水村的人文歷史
2.2.1 春節
清水村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從除夕之前,一直延續到正月十六,歷時20多天,人們都沉浸在節日的氛圍中?,F在清水村過年和過節的風俗淡化從簡,人們以貼對聯、逛街、聽戲、走親訪友等形式體現節日的歡快。村內各級組織開展慰問烈軍屬、老干部等活動,且少數人在正月初一、十五仍保持焚香敬神的傳統。
2.2.2 百面鑼鼓
百面鑼鼓是春節特有的一種民間藝術,也叫鬧社火,活躍于韓城市清水村一帶。百面鑼鼓起于清早期,傳承至今仍未衰竭。這種民間藝術主要是打擊樂和舞蹈相結合的形式。經實地走訪詢問,清水村鑼鼓隊現規模約100人,隊列整齊,氣勢磅礴。鑼鼓鼓曲俗名“狗撕咬”,節奏完美,威風八面。每逢古會、春節時,村民都會集中起來,敲鑼打鼓,共同舞樂。
2.2.3 蒲劇
蒲劇興起于今山西運城永濟一帶。清水村村民大多喜歡唱蒲劇,而附近其他村很少有人喜歡和演唱蒲劇。由此可以看出,清水村村民的祖先應該是從山西運城一帶搬遷至此。因為大部分村民熱衷于蒲劇,便組成了業余愛好團隊,在春節時自發組織在本村表演,甚至還會參加縣級的文化娛樂活動。
2.3 清水村建筑環境現狀
清水村的傳統村落原有四座東西南北門樓,現存一座門樓。村落有四條主要道路。中央空間被建筑物包圍。清水村的古建筑大致建于康熙年間到民國年間,建筑空間以四合院的形式組成。在此次調研的36戶民居中,有明確記載為300多年的住宅,如薛治民宅、薛文孝宅、薛孝民宅等。建筑大門上方均有題詞,如“耕讀第”等。門道內刻有家訓,還有照壁、門墩、石雕等文物遺留在建筑上。
3 清水村傳統村落改造中存在的問題
3.1 清水村建筑現狀
3.1.1 住宅之間的人員活動
村民鄰里沒有一定數量的高品質交流場所,也沒有更好的健身活動廣場。村落內建筑規劃安排較不合理。
3.1.2 建筑院落空間
院落格局比較雜亂,院落房屋結構明顯,但是利用率較低,既浪費空間,也浪費房屋資源。
3.1.3 住宅外部環境
山林農田無生態節能措施,尚未利用具備新功能的節能設施,樹木種植雜亂,存在水土流失隱患。自然災害導致傳統村落建筑存在安全隱患。
3.1.4 建筑外部環境
村鎮化加快了新村內水泥建筑替代古老泥磚式建筑的步伐,使古村內建筑失去了自身的價值[1]。清水村村內的溫泉資源也慢慢變成了村民洗衣的水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以致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
3.2 清水村內景觀現狀
第一,無公共綠地和公共廣場活動區供村民健身、娛樂、飯后閑聊,沒有讓村民自覺參加村委會以及個人活動的場所。
第二,無游覽路徑,無法區別新村與古村之間的界線,游客到古村后無法正確區分。
第三,院落與院落之間聯系緊密,村內院落景觀需要優化,房屋內部構造使用不明確,很少形成商鋪。
第四,農業景觀生態無防洪設計,沒有規劃景觀樹、行道樹等,也沒有將村落空地充分利用起來。
4 清水村改造提升策略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傳統村落建筑逐漸消失,古建筑的保護與修復問題尤為重要。對古建筑的保護與修復不同于一般的修繕工程,應從當地的特色出發,做好前期充分的調研之后進行整理分析。經考察,清水村的建筑應以保護修復為主,以改造重建為輔[2]。要結合清水村當地的地域特點、住宅空間的劃分、文化習俗等要素,盡可能營造出傳統村落應有的氛圍。
4.1 清水村景觀設計
4.1.1 設計理念
現階段,應激發清水村的發展活力,遵循“共存”“共生”“共享”的理念,深入挖掘當地的文化資源和特色資源。在傳統住宅保護方面,需對古建筑進行修復,形成保護建筑區,同時,充分利用當地資源開發特色商業,形成商業體驗休閑區。商鋪類型的建筑可借鑒傳統住宅的復合式形態,利用建筑可商可坊的特征,采用自產自銷的經營模式,增加游客游覽時的趣味性和便捷性。
4.1.2 功能布局提升
經過前期實地調查,深入了解清水村的歷史和文化,對清水村的建筑結構和建筑布局進行分析后,按照年代劃分了該村落建筑的結構,并進行統一歸類,也對清水村內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剖面進行測量分析與歸類整合。結合村內建筑結構和建筑材料的特點,秉承“修復保護”的理念,將村內古建筑劃分為多個功能空間,包括民宿區、手工制作體驗區、休閑餐飲區、娛樂區、溫泉沁水區等特色區域,將景觀元素融入其中,充分體現古村文化主題,同時實現建筑文化與景觀的完美融合,打造出古韻甚濃的文化特色古村。
4.1.3 空間構成演變提升
村落分別設置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呈現以公共活動廣場為中心的風輪狀布局,東西略長,形成清晰的空間結構,體現了村落生活的有序狀態。隨著時代的發展,村落以原有布局為基準,向四周擴展,形成了現在的結構。
同治年間的建筑主要集中在東門內附近,以孫姓家族建筑為代表。孫姓家族宅院位于東門內東西巷的南北兩側。道路以北現有三家宅院,共用一個大門,推測曾經是一個大家族。而道路以南的一座宅院也屬于孫姓家族,其建筑上梁題有孫姓修建記載。雖然現由薛姓人居住,但南北兩側宅院均為孫姓老宅,因此這四家祖上應該存在血緣關系。
宣統年間,建筑仍然往村落的東、西、北三個方向增加。而民國時期,建筑則主要集中在村落南部。隨著村落的擴大、居民的增加,村落中心廣場自然形成。廣場由四周建筑圍合,東北兩側為村落主道路。北側道路是西門內東西巷,道路平直,與廣場約有1米高差。廣場北部是坐北朝南的關帝廟。廣場東側道路是南門內南北巷,呈坡形道路,路東建有坐東面西的華佗廟。據薛姓村民介紹,從山西搬遷到此的祖先中有一位遠近聞名的醫生,因此在廣場東側修建華佗廟,隨后向南建造薛家祠堂。經過歷代的演變,逐漸形成了整個村落的空間構成體系。
4.2 清水村的文化應用提升
本次調查以清水村為研究對象,重點對古建筑及其外部村落環境進行測量繪制和數據的整理統一,了解清水古村現狀,并從歷史朝代變遷、文化風俗等方面對清水村進行訪查調研和資料整理。由于清水村的古建筑數量居多,建筑外部環境肌理相比地域特色而言特征更為明顯,因此研究傳統民居文化和建筑構造方式具有極高的價值。經過測量及繪制整理,對現保存完好的村內環境平面圖、建筑環境立面圖和剖面圖進行記錄保存,保護和修復傳統村落遺產,重新規劃村落內部環境空間,展示當地傳統民居和生活方式,保留和繼承文化傳統,為開展傳統村落環境及建筑的保護與修復工作奠定基礎。
4.3 清水村節點優化改造設計
4.3.1 景觀節點細化
第一,合理的景觀搭配設計能夠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良好的休閑空間,人們可以在這個空間娛樂放松?;诖?,可以設計互動座椅,修建曲折蜿蜒的道路,為空間增添趣味,加強人們的交流與互動。
第二,室外景觀座椅的設計、室內休閑空間的布置以及頂層書屋的設計,都是為了讓浮躁的人們靜下心來。設計景觀廊橋能為室外增加開放性的空間,同時方便人們休息。特色的標示、良好的植物搭配,能夠為人們增加趣味,吸引人們到此休閑娛樂[3]。
4.3.2 基礎設施景觀設計
第一,在村內設置公共照明設施。公共照明設施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公共基礎設施,其需求量大,建設規模也日益增大。在村落內設置公共照明設施,有助于當地村民的夜間出行,還能夠豐富其夜間的戶外活動。
第二,設置合理的休憩設施。其是指在一定的地段范圍內,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如村內天然溫泉等,人工結合植物景觀和建筑,構成一個可供人們觀賞、游憩、居住為一體的村莊環境。
5 結語
清水傳統村落保留至今,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對現代建筑展現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非常重要。基于村落歷史文化背景,在村落景觀設計中要充分考慮村內功能空間的組織關系在景觀設計中的具體體現。同時,需設計出當地獨特的村落景觀節點,完善并細化傳統村落景觀的節點設施。可利用清水村的現有資源和代表性文化元素進行景觀改造設計應用,為提升清水村村民整體的生活質量作出長遠的規劃。
對清水村進行整體規劃,確定保護范圍,劃定區域功能分區,完善村落整體景觀。對民居采取持續活態更新策略,以政府治理為主,改造與環境不協調的民居。在保護傳統村落的過程中,要結合宏觀的區域特征,細化微觀區域,保護區域的完整性。
清水古村文化底蘊深厚,可以利用天然山地高差與溫泉資源,打造出獨特的清水古村建筑風格。將保存較為完整的建筑規劃為古村的中心,建筑布局應遵循嚴謹的排布方式,設置規整有序的功能用房,優化建筑空間變化效果,滿足建筑功能需求,使建筑整體特色古樸而不浮夸。
同時,要從多方面挖掘傳統村落的潛力,讓人們能夠從建筑外觀和建筑內部感受到清水古村原有的氛圍。應規劃商業體驗區、休閑區、民宿區、手工藝品制作體驗區、餐飲區、休閑娛樂區、溫泉沁水區等,以滿足游客的體驗需求,使清水古村在享受到都市文明成果的同時,體現古建筑深遠的社會影響力。
要維護清水村的生態環境,在改善村落景觀環境的過程中,不能僅關注旅游規劃和開發,要尊重與保留原村落居民的生活習慣、生活習俗等,不能過多引入外來文化,致使傳統的鄉村風貌遭到破壞。要制訂合理的保護和發展規劃,得到社會的支持與理解,吸引更多資源。只有處理好社會發展與環境的關系,與傳統文化合理融合,發展地域性建筑,才能走出一條特有的傳承之路。
參考文獻:
[1] 孫軍濤,??〗埽瑥堎┵?山西省傳統村落空間分布格局及影響因素研究[J].人文地理,2017,32(3):102-107.
[2] 廖軍華.鄉村振興視域的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J].改革,2018(4):130-139.
[3] 許海川,徐越.鄉土文化在傳統古鎮景觀提升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四川建材,2021,47(2):33-34.
作者簡介:陳文靜(1997—),女,安徽宿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