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超
摘 要:中國屬于農業大國,有著較多的農村人口,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可謂密切相關。農村環境若持續惡化,那么農村經濟建設和諧農村建設等工作的開展必定會遭受阻礙。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該方案指出了在進行農村建設時,務必要將城鄉環境的統一治理放在第一位,在農村地區持續加強對環保工作的重視力度,優化農村環境保護體系,進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理念。本文將立足于實際角度,對農村環境保護現狀和污染防治措施予以詳細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農村;環境保護;污染;防治;措施;分析;研究
國內農村居民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分散居住的情況,農村生產垃圾和生活垃圾相對來說比較少,所以污染問題不大。但是隨著城市化建設程度的日漸加深,小城鎮人口和農村現居人口開始增加,再加上很多高能源企業和高污染企業相繼在農村落地,以致于農村環境不堪重負,這些都嚴重阻礙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一、農村環境保護的現狀概述
(一)農藥的不合理使用導致環境污染問題嚴重
當前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廣大農民群眾的經濟觀念開始加重,為了保證產量,常常會在農業生產中使用化肥,在使用化肥時,土壤原有機能發生變化,甚至會出現板結情況,此時的有機物含量也會降低。另外,化肥中的重金屬成分過多,過度使用就會被農作物大量吸收,最后食用者的身體健康便會遭受威脅。大量使用化肥,亦會打破農業系統的原有生態平衡,對環境造成很大污染,一些化學藥品甚至會在農產品中殘留,人們食用這類產品極有可能出現重大疾病。眾所周知,被化學藥品污染過的水源,難以得到有效的凈化,如此也會嚴重危及到農民群眾的用水安全。
(二)環境管理工作沒有做到位,人居環境被污染
一些城鎮地區,單一化的重視城鎮總體建設規劃編制,在一定程度上遺漏了土地規劃和環境規劃以及產業發展規劃等一系列工作,有的小城鎮和鄉村聚居點會沿著公路發展,之后形成馬路和帶狀集鎮,而另外一些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則會和工業區混雜在一起。因為缺少對生活污染物的管理機制且相關基礎設施不足,垃圾亂扔亂放現象屢見不鮮,并且“臟、亂、差”的問題日益突出。據調查得知,全國每年產生約1.2億噸的農村生活垃圾,基本都是處于露天堆放的狀態,每年產生超過2500萬噸的農村生活污水也基本上都是直排,如此就會造成農村環境不堪重負,環境質量每況愈下。
(三)由鄉鎮企業和養殖業所帶來的工業污染日趨嚴重
國內農村工業化,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增長的核心推動力,在基層經濟發達地區表現得甚是明顯。在農村自然經濟的巨大影響之下,此類工業化發展模式,實際上是一種充滿著低技術含量、粗放型經營屬性的發展模式,呈現出來的是“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狀態,這樣不單單會污染環境,同時也會給之后的污染治理工作造成阻礙。現在的基本情況,國內鄉鎮企業廢水COD和固體廢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連年增加,正是因為布局不科學,工業污染物平均處理率遠遠高于污染物處理率。另外,集約化畜禽養殖和鄉村企業,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污染情況,如此就會對地表水和大氣以及地下水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家禽家畜糞便中所含有的病原體,也會對大眾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脅。
二、農村環境污染成因分析
(一)農村地區環境管理體系不完善
國內環境管理體系的構建,以城市和重要點源污染防治為基礎,此時對農村污染的重視程度遠遠不足,再加上農村環境治理體系的發展速度遲緩,以致于農村環保工作進展并不順利。現在的基本情況是,國內農村環境管理體系中,環境立法缺位和環境管理部門少以及環保職責劃分不清等問題接連出現,最終就必然會導致環保水平不達標。
(二)財政資金匱乏
現階段城鄉分治戰略的落實,導致城市和鄉村之間存在著一些不公平現象。從環保層面去分析,城鄉地區在資源獲取、利益分享、責任承擔等方面都存在著一些不協調情況。很長一段時間內,政府的污染防治資金基本上都投在了工業和城市,城市環境污染還在逐步向農村地區擴散,反觀農村,其所得到的污染治理資金和環境建設資金極少,并且排污費的申請也屢屢受阻。需要注意的是,農村環境保護實際上是一項公共服務,此時的責任主體難以辨別,因此出現問題時責任劃分比較困難,并且投資回報率不高,對外界資金缺乏吸引力,這樣就會導致農村環保工作的發展缺乏動力支持。
(三)治理模式不科學
農村地區環境污染治理,基本上套用的都是城市處理工業企業污染的方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末端治理,此種治理模式存在技術不足和經濟壁壘。除了面源污染不能更好的收集污染物以外,其他類型的污染,在使用末端治理模式進行操作后,極有可能出現治不起、治不凈的情況。農村污染、鄉鎮企業污染、集約化畜禽養殖污染,對上述污染使用末端治理手段,會因為污染治理設施不足,再加上最小經濟規模限制和低處理率限制而難以顯效。
三、農村環境污染的具體治理措施
(一)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對生活污染進行防治
農村環保工作是一項惠及億萬民眾的民心工程,當務之急就是要進行廣泛性、深入性的宣傳,從治理農民家居環境臟、亂、差角度入手,通過開展大眾喜聞樂見的科普宣傳活動,將不良生產陋習、生活陋習破除掉,積極提倡綠色生產模式,鼓勵民眾進行綠色消費,之后在此基礎上竭力打造農村生態示范區和綠色學校,提升廣大農民群眾的環保意識,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二)政府應對農村環境治理工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若只是依靠農民自身的力量去進行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整治,那么就很難達到十分理想的效果,所以說政府需要充分發揮出主導作用,各省、市、縣、鄉政府,每年均要從財政預算中劃撥出一部分專項資金用于農村環境治理,之后在此基礎上對農村地區的水污染問題、種植污染問題、養殖污染問題著重處理。
(三)加強環境執法力度,走生態化、可持續的農業發展之路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整個過程中,一定要將生態發展作為主線,立足于經濟和生態以及社會效益的結合點,加強對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更要對農業產業結構予以調整。在此期間,我們要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以農業標準化建設作為載體,使得農村地區的特色產業得以不斷發展壯大。再就是要對循環農業建設重視起來,應將資源的循環利用視為重中之重,基于此去推廣廢物綜合利用技術和產業鏈技術以及可再生能源開發技術等,鼓勵廣大農民群眾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真正做到科學種植、科學養殖、健康生活,如此才能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目標。
(四)農業點面污染源高效控制
第一,禁止農民群眾在種植農作物時濫用化肥和農藥;第二,大力發展農業科技,面向農民群眾推廣高效化肥和農藥;第三,對化肥和農藥的流通使用進行有效的監管;第四;加強本地飲用水安全工程建設,提倡飲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質供水;第五,加強節水農業推廣和建設,對地下水的開采進行嚴格監管。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環境污染問題治理是頭等大事,應做到注重宣傳教育、加強資金投入、加強環境執法力度、對農業點面污染源進行高效控制,這樣才能切實提升農村環境保護水平,為三農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賈宇,劉龍龍.生態文明視野下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模式選擇模型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21(07):05-05.
[2]張任之.鄉村振興戰略下貴州貧困山區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研究[J].南方農業,2020(08):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