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會敏
摘 要:本文分析了依托社會工作推進社會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社區治理的實際情況,剖析了社區在推動社會工作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社會工作融入社會治理的可行路徑,希望能為我國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相應的理論借鑒。
關鍵詞:社區治理;路徑;社會工作
2013年,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被正式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開始變得備受重視,這為我們創新社區治理指明了方向,也使社會工作本土化在更加廣闊的時代背景、更加深刻的現實語境下有了更高的價值追求。
一、城市社區治理遇到的問題和挑戰
(一)社區職責不斷膨脹
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欠缺和模糊,以及城市街道在我國行政治理體系中所處的基層地位及由此導致的話語權缺失,城市街道承擔的任務近年來迅速膨脹。上級部門通過“屬地管理”、簽訂責任狀、分解考核指標等各種方式,將原本應由上級部門承擔的工作任務,特別是其中一些責任大、難落實的事項放到社區,這導致了社區職責的膨脹,但由由于人手不足,社區的工作開展面臨著較大的壓力。
(二)基層社會治理人手不足
從使用臨聘人員上看,街道在編內人員緊張的情況下,采取了“行政不夠事業湊、事業不夠編外湊”的變通手段,臨時大量聘用合同制人員,包括各類聯防員、協管員、雇員、干事、社工等,承擔執法協助、后勤服務等工作。聘用人員來源不同、工作內容不同、管理渠道不同、工作報酬不同,加上上級部門條條干預,此部門安排的聘用人員不得幫助街道開展彼項工作等等,造成管理混亂。編外人員經費主要由街道承擔,大大增加了街道的財力負擔。
(三)主體重視力度不足
地方政府認為社會治理體系僅由當地居委會主抓建設即可,沒有認識到治理體系需要多部門的協調配合共同推進,因而缺少對體系的統籌規劃與整體部署,導致對人財物的支持不及時不到位,體系建設力度小。在人民群眾方面,社會公眾受大政府思維影響,認為社會治理問題都應該由政府部門、公安機關大包大攬,與自身無關,因而忽視了作為個體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加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向錢進”的思想逐漸占據社會價值主流,公眾普遍存在“個人利益最重,其它的都與我無關”的想法,缺乏社會大局意識,導致社會治理無法有效開展。
二、社會工作融入城市街道社會治理的可行路徑
(一)健全完善政策體系
推動社會工作在一個地區的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在市級層面建立完善的頂層設計和完備的政策體系是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可以推動形成全社會支持街道依托社會工作推動社會治理的統一思想。應當出臺實施一套框架性文件,明確總體目標、發展思路和方向及扶持措施,并激發社會各界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進街道層面依托社會工作開展社會治理。要在綱領性文件確定的框架內,圍繞總體目標給足政策,提高各項措施的可操作性,充分考慮當地財力狀況、發展環境、實際需求和前后政策銜接,充分發揮好政府的政策指引和激勵保障功能。
(二)營造良好的社會治理的輿論環境
社會工作全面融入社會治理是一個全新的工作領域,居民的認知度、認可度要求必須把輿論宣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廣播、雜志傳統等新聞媒體,和網絡、移動互聯網等新媒體,從理論、實例等多角度深入宣傳社會工作的重要意義,普及社會工作人才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優化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意義和作用。營造全社會認識、了解和尊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良好氛圍。
三、結語
新時期的社會發展對社區基層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回應這種時代挑戰,我們需要把社會工作引入基層治理,提高我國的治理現代化能力,為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打好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孫靜琴.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促進策略:一個社會工作的視角[J].行政科學論壇,2022,9(07):50-53.
[2]李林子.社會組織參與城市社區治理的制度嵌入性分析——基于社會工作機構的跨案例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22,29(06):22-26.
[3]楊倩.社會工作介入基層社區治理的實踐探索[J].理論觀察,2022(05):94-97.
[4]王宏珍. 社會工作介入城市社區治理路徑研究[D].湖北師范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