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龍
尺子的作用很大,用途也比較廣泛。中國古代度量長度的尺,最早見于商代。歷代統治者都把度量衡作為行使政治權力的象征、鞏固政權的手段、維持社會經濟和引領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的技術保障。唐代的朝廷賜尺給武臣,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一是為了表明朝廷對武臣十分器重與信賴;二是要求文武大臣們施行仁政,正如《中和節謝賜尺狀》(白居易)中所說,要“下明忖度之心,上表裁成之德”;三是要求大臣們為官做事都必須正直、公平。
時至今日,尺子有多種,不同的單位,不同的地方,使用的尺子也不同。蓋房丈量土地用的是卷尺,做衣服用直尺,測量工件用游標卡尺,檢測工件垂直度用直角尺……如果用卷尺去測量垂直度,或者用直尺去測量工件,恐怕得出來的結果不盡如人意。“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也不會有理想的結果。但是如果沒有尺子,也就沒有了標準,沒有標準,也就失去了對事物評價的依據。
“五唯”是教育界潛藏的根深蒂固的評價標準,是束縛中小學教育發展的一把尺子。教育要發展,評價的標準也應發生變化,不能是一把尺子用到底,要實現教育評價從“唯一”到“多維”轉變。如果我們從多維度進行評價,就能破除“五唯”標準痼疾。
評價學生,就是要重視對學生過程性發展的綜合評價,定量分析和相對定性評估相結合,多元因素評估,動態因素評估,從學生的發展視角來加以綜合評判,而不是高考一把硬尺子,千軍萬馬難走獨木橋。把培養學生的政治品格、思想品質、職業道德、法紀品德、心理品質當作學校德育工作的出發點與歸宿點,教育學生全面發展,逐步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生各方面得到發展,自信也就樹立起來。那么到普高和職高兩種分流就會水到渠成。“唯分數”就會向“五育并舉”轉變。
評價學校,不要搞一刀切的標準,不要形成千校一面的評價,重要的是突出校校不同點。教師提升課堂效率,把課程建設落到實處,加大學生選擇的空間,著力改革人才培養的模式,把“雙減”作為評價學校的重要指標,“唯升學”就會向立德樹人的成效轉變。
評價教師,更應該從多角度、多維度進行評價,看教師在研究過程中解決問題能力如何,總結經驗,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困難。不要“唯論文”“唯文憑”“唯帽子”,要正確評價教師的實際工作成效。
社會的發展尤其是教育的發展,使教育評價工作成為亟待深入落實的問題,尤其是在對教師全員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而建立中小學教師教學述評制度是解決現實矛盾的需要。建立中小學教師教學述評制度要在思想上重視,行動上落實。要以上統下,逐級壓實責任;要構筑操作平臺,追求快捷高效;要長期檢查督導,及時公示反饋;要加強溝通交流,推廣先進經驗;要加強結果考核,納入績效獎勵。
建立中小學教師教學述評制度,是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內容,值得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大力研究和落實。
教育評價本真就是回歸教育,去除評價的單一化,去掉評價的功利化,注重選拔性的教育評價方式。有評價就會有標準,有標準才有行動,有行動才有質量,有質量才能推陳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