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應龍
前不久,我應邀到北京市昌平區第三實驗小學,執教三年級數學課“分數的初步認識”。我借著紅色經典故事《半條被子》,讓學生在點子紙上畫數字、學分數、長思維。《半條被子》的故事不只是情境導入,還貫穿著整節課。整節課既讓學生認識了分數,經歷了只有看到整體才能確定分數的過程,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審辨性思維、反思性思維,也讓學生于潛移默化中受到愛國、愛黨的教育。
上課伊始,我播放關于《半條被子》的故事的視頻。
1934年的秋天,紅軍主力被迫撤離中央蘇區,開始了長征。
受國民黨反動派的欺騙、蠱惑,湖南汝城縣當地老百姓對從未見過的紅軍心懷畏懼,許多村民都躲到了山上。家住沙洲村的徐解秀,因為剛剛生產,還在坐月子,只能帶著孩子留在家里。但她很快發現,這支部隊與以往的軍隊完全不一樣,他們既不搶東西,也不傷害村民,徐解秀警惕緊張的心情也逐漸放松下來。沒過幾天,她為在家門外躲雨的三位紅軍女戰士打開了家門。雖然家里的條件有限,徐解秀還是讓三位女紅軍住了下來。讓她意外的是,白天紅軍女戰士竟幫著她挑水、劈柴、帶孩子,晚上,當看到床上只有一塊破棉絮和一件破蓑衣時,女紅軍還拿出唯一的行軍被,給她和孩子御寒。6天的相處,徐解秀從一點一滴間真切地感受到“紅軍是共產黨領導的隊伍,是窮人的隊伍”。
然而,讓徐解秀更沒有想到的是,紅軍女戰士們在臨走前,特意拿出了那條被子,一定要留給她們母子。“天底下哪有這樣好的軍隊,她們要跋山涉水,風里來雨里去,我哪能要她們的被子,可是她們不依。”當時見徐解秀不愿接受被子,一位女戰士索性找來一把剪刀,將行軍被對半剪開,對徐解秀說道:“大姐,這一半你就收下吧,等革命勝利了,我們還會來看你的。”就這樣,半條被子和一個“勝利后再見”的承諾,讓徐解秀在接下來的50多年里,再也沒能放下心里的牽掛。她時常對孩子們說,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時光荏苒,《半條被子》的故事傳承至今。2020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考察,首站就來到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參觀“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而早在2016年10月21日,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曾向廣大黨員干部講述了《半條被子》的故事:“一部紅軍長征史,就是一部反映軍民魚水情深的歷史……老人說,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看完視頻之后,我讓學生用一個詞說說感想。第一個學生說:“善良!”全班同學點點頭。第二個學生說:“誠實!”我一愣,何以見得?于是,我問:“誠實?我沒想到。你能說給大家聽聽嗎?”學生愣愣地站著。五秒鐘后,我說:“確實,有的感受只能意會,卻很難說清楚。”我示意他坐下,其他學生繼續。第三個學生說:“偉大!”我問:“為什么說偉大?”學生答道:“她們自己只有一條被子,還要剪下半條送給老百姓。”這正是我的預設。我順勢用PPT出示“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然后讓學生在點子紙上,試著畫出數學世界里的“半條被子”,要求是讓別人一看就明白“這就是半條被子”。
哪知道,前排男生王夢辰舉手問:“華老師,我有一個問題,可以問嗎?”我說:“可以啊。”王夢辰說:“后來三個女兵回來了嗎?回來看徐解秀了嗎?”
真問題啊!
備課時,我在一則資料中看到,1984年11月14日《經濟日報》最早報道了這個故事,是記者從徐解秀老人那里得知的。徐解秀老人一直盼望著三個女兵能夠早日回來。后來記者也幫助多方查找,但一直沒有三位女兵的一點消息。
是三位女兵不誠實,沒有兌現承諾嗎?《半條被子》的故事發生在1934年11月初,而11月27日就打響了長征最為慘烈的一仗——血戰湘江,激戰五個晝夜,湘江成了一條血江……長征開始時紅軍總兵力八萬六千余人,湘江之戰后銳減到了三萬余人。
600多頁的《長征記》,我是認真讀過的,讀得我感慨萬千。我在書上批注道:“假期,教育部組織全國教師都讀這本書,那該多好啊!”
雖然課前我和學生說了這是一節50分鐘的長課,但我不想把課上得太長,所以課上我沒有直接回答王夢辰的問題。
晚上,我回到家中,思考王夢辰為什么問我這個問題。
我突然醒悟了,我追問第二個學生為什么說“誠實”,那應該就是前因。如果王夢辰的問題,得到肯定的回答,那么紅軍就是誠實的。
我是認真看過《長征記》的,對《半條被子》故事的前前后后是有了解的,課堂上我為什么不回答?是因為那不是數學內容?究竟是數學課重要,還是育人重要?
為了更多的老師能接受“我不只是數學”的數學教育,我時常選擇折中。這一次,我折中了嗎?是不是我回答王夢辰之后,更能點燃起學生“好好學習”的情感?
我所知道的,并不用全說。回答學生的話,怎么組織才簡潔有力?
怎么彌補呢?拍個小視頻,請禹芳校長在下周一播放給學生看,我再夸獎那個夢辰?學問學問,就是要學會怎么問。王夢辰應該是知道這個問題不是數學課堂上的好問題,所以他先打聲招呼:“我有一個問題,可以問嗎?”真難得啊!孩子的高情商也是應該欣賞的,我們不能培養書呆子。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教材編寫要求”中,就提出了要“關注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備課時,對于“為什么說善良”一類非數學的問題,為了節省時間,我都不想問了,那我在課上為什么還問“為什么說誠實”?我肯定不是想讓學生尷尬,完全是出于好奇。是的,是我的好奇心驅使。那課堂上是滿足教師自己的好奇心,還是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我們怎么落實以學生為中心?
如果我預設一下學生的回答,大概率是非數學的,是旁逸斜出,就不會再問了。既然問了,就該回答。該答、能答而未答,實在是遺憾!
如果課始未答,課尾“朝花夕拾”也是挺美的。因為課的最后,我是用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來總結的。如果課尾,我照應王夢辰的問題,然后說“祝愿同學們都能做一個言而有信、一諾千金的人,做一個誠實的人,說真話,求真知,做真人”,那該多美啊!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前兩年,在北京市送教下鄉活動中,也是在昌平區第三實驗小學,我執教“閱兵之美”,五年級的學生表現得非常棒。
下課了,昌平區第三實驗小學副校長、特級教師禹芳組織學生們交流學習感悟。學生們積極踴躍,有的說:“我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有的說:“我明白了數學能帶來秩序。”有的說:“我十分感謝華老師給我們上了這節課,讓我體會到了精確帶來的美感。”而另一個學生張智炫則哭著說:“我覺得還是應該發射‘東風-41,應該發射!”不和諧的聲音出現了。
后來,我寫了一篇文章反思我的教學處理——《當學生哭著唱反調……》(參見2021年第4期《小學數學教師》)。文章的最后,我說:“推而廣之,以后再遭遇這樣‘唱反調的節外生枝,怎么應對更有效呢?第一,別著急。第二,說好奇。第三,暫不問。”
那么,今天,我要說:數學課上,遇上一些非數學的問題,是非常正常的。我的經驗和教訓是——
第一,提問當慎。課比天大,如果課堂上的問題,會影響課堂的走向,不可掉以輕心,輕易發問。課堂應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有利于學生更好成人、成才的故事、數據、問題,我們應該用心地、慎重地、智慧地拿來。如果只是為了滿足教師自己好奇心的非數學問題,可以課后和學生交流。否則,容易發生“蝴蝶效應”,影響課堂效果。
第二,答問應巧。對于學生提出的非數學問題,是不是當堂回應,確實考量教師的人文底蘊、教學機智和教育素養。如果判斷價值之后,不想當堂回答,那么應該表揚學生問出了一個“真問題”“善問題”“好問題”“有趣的問題”“問倒了老師的問題”,只是由于時間關系,也可能是考慮到教師的回答要負責任,可以課后再交流。這對于學生都是良好的教育。這并不是“課后是個筐,問題往里面裝”,有時確實可以課后個別交流,有時確實需要課后交流。課后用短視頻回答,也是與時俱進的妙招。反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靈才能嘴巧。
第三,反思要深。葉瀾教授說,一名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如果我不反思,如果我只是反思學生為什么會問這個問題,如果我只是反思課堂上該答還是不該答,如果我只是反思答什么,如果我不反思怎么彌補,就不會有與時俱進地用短視頻這一招。反思是為了改進,反思是為了前進,反思越深,前進得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