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玉
多年來,北京市大興區采育鎮第三中心小學以“至真教育”為引領,立足葡萄之鄉的獨特地域優勢,深耕勞動教育的沃土。步入新的歷史階段,我校認真分析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拓寬思路、延展空間,不斷創新實施策略和途徑。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學校開展勞動教育進行了系統指導。在此基礎上,我校依托北師大教育學部檀傳寶教授、教育管理學院院長鮑傳友教授的力量,進一步把握勞動教育的內涵和意義,并充分認識到:新時代勞動教育要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以此為指導,我們將新時代勞動教育與學校特色相融合,整合采育葡萄文化等地域資源,以科技特色為主線,開發勞動教育特色課程,利用學校廣闊的校園活動空間,因地制宜,推進勞動教育的本土化實施。
結合“至真”特色,科技引領,激發生命活力我校以“至真教育”為文化主題,堅持特色辦學,在勞動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堅持以文化注入發展動能,以科技特色為突破口,通過挖掘日常生活、課堂教學、社會實踐等方面的勞動價值,結合學生特點,統籌實施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在人文滋養中真學習,在生活實踐中真體驗,在科學創新中真探索,讓每個生命活力綻放。
立足育人目標,五育并舉,培育至真少年 在“塑健全人格 育至真少年”的育人目標引領下,我校聚焦新時代學生六大素養,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的要求,將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有機融合,構建五育并舉的人才培養機制,培育全面發展的至真少年。
盤活學校資源,用心培養真本領 我校依托“一校三園”建設工程,對學校環境設施進行了整體優化和提升。田園風格的平房校舍、校內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同時,專業化、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和優秀的專家團隊,共同形成勞動教育實施的核心力量。
挖掘地域資源,實踐體驗真知行 我校坐落在葡萄之鄉采育鎮,擁有葡萄工作坊、采育葡萄博物館、葡萄酒廠等豐富的葡萄研究和體驗機構,形成了深厚的葡萄酒文化。我校以此為依托,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在真實鮮活的勞動體驗中踐行所學,有所收獲,實現知行合一。
發展家長資源,合作共育真品性 學生家長大多曾在我校就讀,骨子里的鄉土情結,在增進家校溝通、達成育人共識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以此為依托,我校以多元溝通、多彩活動,爭取家長參與和支持勞動教育,通過協同合作培養學生真品性。
我校在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創新工作思路,堅持全方位融合、全員化育人、全過程評價,形成特色化的“三全育人”培養機制,打造勞動教育“真”品質。
多元融合,全方位推進“真”落實 一是勞動教育與德育融合,萌發責任意識。學生層面,從生活小事入手,通過參與家務勞動,養成獨立自主的良好行為習慣;學校層面,通過參與衛生打造、植物養護等活動,樹立集體合作意識;社會層面,通過探訪葡萄種植基地等感受地域特色、體驗農耕文化,激發熱愛家鄉情感,通過志愿服務、獻愛心活動,為社會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萌發社會責任意識。二是勞動教育與智育融合,促進智慧發展。校園里的植物養護,學生通過研究植物生長特性、探究科學養護方法,體現體力勞動促進智育發展;關于葡萄校本課程,需要先對葡萄種類、特性等進行研究,然后進行選擇、種植、管理等,同時還要利用科技手段,通過機器人進行數據收集和傳輸,利用編程服務設備調整遮陽板、灌溉、調整溫度和濕度等;關于家務勞動,學生在家幫助父母烹飪,并一起調研應季果蔬、應季營養科學,制定營養科學的食譜。三是勞動教育與體育融合,涵養強健體魄。首先,在體育學科中,教師通過有組織的課堂教學,滲透勞動教育內容,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勞動意義,樹立勞動觀念。其次,在葡萄課程實施中,學生參與種植、管理、采摘的全過程,充分體驗農耕勞作的艱辛和收獲的樂趣,發展身體協調能力,促進身體機能發展。再次,在社會實踐中,學生走上一線崗位,體驗多姿多彩、真實鮮活的社會公益、課外實踐活動,促進動手能力、體力、工具使用能力等多方面發展。四是勞動教育與美育融合,提升審美能力。一方面,打造葡萄種植基地,引導學生在種植養護中激活思維、大膽創造。另一方面,校園中豐富的花草植物也是學生創造美的天地,他們通過適宜的修剪和養護活動,既鍛煉了勞動技能,又涵養了審美情趣,創造美的能力也不斷增強。
凝聚力量,全員化打造“真”生態 我校充分利用校園、社會、家庭資源,形成勞動教育合力,拓展勞動教育的內容和空間,構建全員化育人的勞動教育“真”生態。一是學校勞動夯基礎。首先,在課堂教學中轉變觀念。抓住課堂教學的主陣地,嚴格落實勞技課,拓展葡萄校本課程,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增進對勞動的理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技能。日常生活勞動教育立足個人生活事務處理,開展新時代校園愛國衛生運動,開展每天的值日、每月大掃除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和良好衛生習慣培養。此外,學生在校園綠植的養護中,發展勞動素養,激發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家庭勞動養習慣。我校積極推進與家長的溝通合作,并針對學生的不同年齡特點,分層施策,在共同努力下制定全面的家庭勞動計劃,進一步培養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習慣。三是社會實踐促發展。學校依托地域優勢,開展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帶領學生親自走進葡萄工作坊、采育葡萄博物館、葡萄酒廠,豐富勞動知識和技能。此外,結合學校科技示范校的特點,將未來葡萄種植與學校正在開展的創客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掌握新時代勞動方式,發展創新思維和能力。
整體評價,全過程保障“真”成效 在勞動教育課程中合理利用評價手段,探究多維評價模式,制定評價標準,建立激勵機制,通過全過程評價保障勞動教育的“真”成效。一是評價主體多元化。課程評價關注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通過家長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教師評價等,建立多方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二是評價方式特色化。評價堅持學生為本的原則,通過對學生勞動素養的整體調研分析,創新評價模式,每月評選“勞動之星”,每年評選“勞動模范”,五一期間進行勞動模范宣傳和表彰。
學校經過深入研究和實踐探索,堅定教育優質發展,經過全員努力進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過精研細磨,總結提升,擦亮“至真教育”品牌。首先,學校勞動教育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勞動教育課程的力量讓學校不斷前行,我校先后被評為“北京市文明校園”“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大興區養成教育達標校”“大興區科技先進校”等。其次,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得到發展。學校教師積極投身勞動教育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探索,課堂教學水平等專業技能得到了提升,勞動觀念和素養方面也得到了發展。最后,學生勞動素養得到整體提升。通過勞動教育的全方位開展,學生的勞動觀念得到了轉變,勞動技能得到了提升,同時養成了良好的勞動習慣,提升了勞動素養、創新創造等綜合素質。
一是進一步深化對地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斷豐富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拓展學生的勞動活動內容、形式,推進勞動教育品牌化發展。二是進一步加強勞動教育相關的研究,以科研為引領,加深教師和學生對勞動的認知,拓展勞動教育新形式、新途徑,創新學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三是進一步完善和優化辦學條件,結合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要求,提升勞動教育的科技性和服務性,打開新思路,使勞動教育所學能夠更好地應用于生活和社會發展。
于方寸之地,堅持特色辦學,精準定位,踐行著時代賦予的育人使命。在未來,學校將繼續堅持“至真教育”的文化統領,汲取新時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把握新時代的勞動技術、形態等新變化,創新勞動教育的內容和途徑,不斷優化育人機制,以多元融合培養真本領,實現真創造,把學校辦成實踐創新真品質、自主成長真發展的育人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