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竹

摘 要:以產教融合為核心、以科教融合為突破口、以“雙創”融合為驅動、以學科融合為保障實現以下幾個問題:1.如何構建適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新工科“產、教、科、創”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建設的制度、體制和機制,做好生態系統的頂層設計;如何發揮好“產、教、科、創”“產、教、科、創”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的作用,打破傳統教學體系,提高教學質量與學生就業質量;如何構建“產、教、科、創”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效果的評估機制以及如何通過建設和推廣“產、教、科、創”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推動綜合教學改革。
關鍵詞:新工科;“產、教、科、創”;多方協同;育人;生態系統
一、人才培養體系現狀與背景分析
應用性本科新工科專業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行動計劃目的在于,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調與共享為主要途徑,培養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為新經濟和新產業的發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撐。對照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基本需求,高校現有人才培養教育體系的主要問題在于面向產業的開放性與融入性不夠,適應度與支撐度不強。
首先,學校發展定位與內涵發展與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及產業發展需求不相適應。不能及時面向經濟主戰場,融入經濟產業發展的核心需求與前沿地帶,服務于新興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調整學校發展定位與內涵發展的戰略意識與規劃、行動力不足。
其次,人才培養體系與產業發展不相適應。對產業發展和重大變化的敏感度不夠,不能及時有效捕捉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新特征與新需求,并基于變換調整專業布局,改進培養目標,部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之間的戰略對接。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產出與新產業發展及人才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明顯。
第三,校企互動機制不能適應新工業背景下的人才培養與協同創新需求。信息融通、資源共享、協同發展、合作共贏的機制有待強化。產業優質資源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高校智力資源融入產業創新與創業的機制與體制有待進一步強化與激活,產業與高校之間共同創新、協同育人的生態系統尚未有效形成。
第四,學科建設與科研活動不能有效對接產業需求并反哺到人才培養。學科建設與產業發展重大戰略領域或方向脫節,對接產業前沿的新興學科建設或現有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滯后,科研活動游離于產業的技術創新需求之外。
第五,培養機制不能有效支撐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產出導向的課程教學體系與教學模式持續改進、校企協同育人、多學科協同育人、科研反哺教學,以及融入專業教育的創新創業教育等機制均有待進一步強化或完善。
第六,學校治理體系不能適應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需要。治理結構上,依托傳統學科劃分所設置的二級學院,導致邊界意識過濃,難以適應跨學科與學院的資源共享、智力協同與人才培養;辦以高校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為行業企業技術進步服務的能力為核心依據的評價體系尚未真正形成。
二、系統研究思路
“新工科”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教育體系對新經濟、新產業的適應性必須建立在人才培養系統的開放性、融合性與創新性上,需要依托“四個融合”,即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創新創業融合、學科融合,依托機制與體制創新,破解現有系統的不足,構建高度開放、深度融合、多元協同、有效適應的高等工程人才培養生態系統。如圖1所示,進行了“產、科、教、創”四位一體協同系統的總設計。
三、系統具體研究方法
(一)以產教融合為核心
產教融合是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建設的龍頭,也是“四個融合”之首要。依托產教融合,可建立產業與高校之間的基于信息融通、資源共享的協同育人與創新體系。
首先,建立產業與高校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分享機制。于高校,可由此獲得關于產業發展戰略與最新動態、人才與技術創新需求、市場與創業機遇、企業所擁有的工程教育資源信息、企業對畢業生的用人滿意度等信息;于企業,可借此獲得學科前沿、高校服務面向、合作育人需求、可分享的創新智力資源、可轉移的科技創新成果、可用的畢業生等信息。
其次,構建立足產業發展需要的專業設置動態調整與培養目標適應機制。吸納行業企業人員,建立專業設置的評議會商機制,就新專業設置、現有專業整合與改造進行決策咨詢,就培養目標的合理性與持續改進進行評估與評價,實現專業設置與結構調整與產業發展及其結構調整的同步,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產業人才需求的對接,從源頭上避免人才培養與業界需求的脫節。
第三,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協同育人體系。吸納行業企業人員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編制,共同進行專業課程與實踐教學體系的規劃與設計;充分利用企業的優質工程教育資源,包括技術與標準、產品與解決方案、工程項目與案例、生產與服務環境、工程技術與管理人員等,進行教學資源、教學平臺、教學環境與師資隊伍的共建;建立人才培養需求與產出導向、行業企業參與的培養質量評價機制。
(二)以科教融合為突破口
科教融合應該包括兩個層面的融合,一是科研與教師的“教”融合,二是科研與學生的“學”相結合。為培養適應新經濟、新產業發展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人才,科教融合必須以產教融合為前提。
首先,提升教師科研的品質、內涵與價值。結合教師自身的科研定位、特長與興趣,實現工程技術理論研究與產業基礎性、戰略性或前沿問題的對接。
其次,提升教師對產業發展的分析、預測與判斷能力,以及與產業互動溝通的能力。以此為基礎實現對接產業需求的專業設置、培養目標定位與課程教學體系規劃,實現更加順暢有效的校企溝通與產教融合。
第三,實現教師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持續更新或提升,以及教學資源的拓展。教師在通過科研進行自我提升的同時,可以將業界的新思想與新知識、新技術與新方法帶進課堂、教材與實驗室,實現實質性的科研反哺教學。
四、總結
通過教學質量目標過程監測指標、結果監測指標對新工科人才培養生態系統進行綜合評價。該人才培養生態系統的研究立足安徽經濟發展背景,緊扣產業需求,培養滿足安徽特別是宿州市經濟發展的人才。建立實踐學習平臺,提高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最大可能地擴大受益面,使專業內每一位學生都能受惠。
參考文獻:
[1]李玲玲,趙學民.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6) :22-25
[2]閻臨霞,趙俊忠.基于工程教育認證體系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方案[J].計算機教育.2017(13)37-39
[3]張寧.從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目標探討計算機專業教學改革方向[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6(0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