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傳播美學:傳播學的專業探索與學科延伸

2022-05-30 10:48:04
編輯之友 2022年7期
關鍵詞:美學學科藝術

編者按:在新聞傳播學科設立傳播美學專業,是傳播學界近幾年熱議的新話題。傳播美學專業的設立,主要基于以下三點。第一,回應有關國際傳播“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的要求。2013年8月,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提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第二,回應有關新文科建設的要求。2021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推薦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的通知》發布,要求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要求,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第三,回應有關加強國際傳播理論研究、提高國際傳播的藝術性要求。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提出要加強國際傳播的理論研究,掌握國際傳播的規律,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提高傳播藝術性。上述三個背景下,傳播美學的建設恰逢其時。傳媒美學為何?如何建設傳播美學?其建設意義為何?其未來發展如何?乃是本刊此次著重探討的議題。為此,本刊特聯合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藝術研究院院長姜飛教授,約請五位學界專家,對傳播美學專業建設前沿問題展開對話與討論。(專家排名以姓氏拼音為序)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2)7-005-08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27.001

本刊記者:隨著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國際傳播過程和效果的深入以及思想的藝術化,為回應國家對卓越國際傳播人才的多元、高端、長遠性的現實需求,作為美學與傳播學的交叉學科,您認為我們目前所談的傳播美學這一新專業的內涵是什么?其學理基礎體現在哪些方面?

馮憲光:“傳播美學”概念,出現在1983年的意大利。那一年,薩萊諾大學美學教授馬里奧·科斯塔和法國新媒體藝術家弗雷德·弗雷斯特等人一起舉辦了一場新媒體活動——視頻藝術活動。20世紀80年代,歐美的電視普及度要比我國高,一些搞音樂、舞蹈的藝術家,熱心于用電視的屏幕效應做一些藝術節目,類似MTV,節目一出現便引起轟動。科斯塔召集了一些藝術家和傳播學家,如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麥克盧漢研究所的一些教授就參與其中。當時MTV的藝術活動非常熱鬧,吸引了一批藝術家,大家在那兒玩了兩三天。藝術家們表示要組成一個新興藝術團體,科斯塔確定團體要發表的宣言的標題為“傳播美學”。傳播美學從意涵上來看,可以是一門學科的名稱,但當時還沒有這個學科,科斯塔的本意是要興起一場新興藝術的運動。因此,這個概念一開始不是一個學科名稱,而是指一個新興藝術運動,是一個社會學的藝術集體的宗旨,是一個藝術家的新興藝術思潮和美學思潮。

傳播美學概念的流傳,實際上超越了MTV藝術運動的范圍。這個藝術運動有自己基本的理論主張,倡導者認為,20世紀80年代世界傳媒進入新的時期,傳播也進入新的時期,需要新的媒介、新的傳播來改造現有藝術,把藝術和媒體的制作緊密聯系起來。這個理論主張超越了倡導者最初發起的藝術運動的范疇,在傳播理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傳播美學的宗旨是用最好的傳播技術手段,以藝術化的方式進行最有影響力的傳播。這一宗旨對于當前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有著積極意義。

李心峰:本人長期從事藝術基礎理論、一般藝術學的研究,對新聞學、傳播學比較陌生,但對于建設傳播美學這樣一個學科,即設立一個本科方向,非常贊同。

需要思考的是,這里所講的傳播或傳播美學,是否是在新聞傳播學的框架內來談的?因為傳播可能主要還是指新聞傳播。那么,除新聞傳播外,是否還有文化的、藝術的傳播?它們是否屬于新聞傳播的范疇,還是與之相并列?現在討論傳播美學,是否要立足于新聞傳播,還是將其范圍進一步擴大,把文化與藝術的傳播也囊括進來?

談新聞傳播的話,它在幾個方面涉及美學問題、美學規律。首先,傳播的硬件,主要指傳播的媒介、媒體、媒材,這里面就有一個美學問題。正如剛才馮憲光教授介紹的,西方有所謂的媒介美學。媒體、媒介的變革能夠帶來傳播方式的革命,這里面也有美學的問題。如現代的廣播技術不同于過去的紙媒,后來出現的電視、網絡又不同于廣播技術,其在不斷發生變化,在美學方面出現了很多新的現象,有很多新的規律需要概括總結。這是從硬件、媒介方面來看的。其次,傳播的內容,也即怎么講好中國故事,這里面也有一個美學問題,即內容美學。新聞的內容、傳播的內容,也有美學的選擇、美學的判斷、美學的評價的問題,在這方面需系統深入地研究。再次,傳播的形式,這可能是傳播美學更加集中關注的問題。要講好中國故事,需做到兩個方面,一是要“講好”故事,把中國的好故事講出去;二是中國的好故事還要“講好”,要會講故事,善講故事,要更加入耳、入眼,還要更加動人動情、入腦入心。即便是好故事,如果沒講好,就達不到應有的傳播效果。這個“講好”“好好講”是傳播的形式問題,涉及更多美學的規律問題。這是傳播美學關注的主要領域,恰恰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薄弱方面。在這方面,傳播美學大有可為。

喻國明:這是一個有意思的議題。說到傳播學科本身,其本質上是一個交叉學科,新文科建設強調交叉,傳播學和文史哲不一樣,文史哲是有獨特領地、規則和邊界的,傳播學是無所不在、無時不有、吃百家飯的學科,因此,這種交叉從不同學科角度進行獨特解讀是傳播學提升的應有之義。傳播學從誕生開始,四大奠基人便從心理、政治、社會等不同學科切入,對傳播學本身進行了構建,從傳播學發展和學科重構來看,當下是一個節點。

王廷信:傳播美學從名稱上看,似乎過于抽象。所以,專業名稱要謹慎研究與考慮。之所以這樣看,主要考慮到社會對于本科專業的認知問題。認知直接關切的是招生,也關切到該專業所培養學生的出路。社會對專業的認識是比較直觀的。如果專業名稱過于抽象,社會不易理解,對于本科專業來說,招生已成為大的問題。有關藝術領域理論類本科的招生,生源欠缺,如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的藝術理論類的本科招生較為艱難,如果不做夏令營不太可能招到生。即便做了夏令營,進入藝術理論本科專業的生源大多是從其他專業調劑過來的。為什么說第一志愿直接報考藝術理論類專業的考生比較少?因為對普通考生來說,大部分人從報志愿開始就要考慮未來的出路。所以,新辦本科專業一定要想到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有什么獨特性,是否可能被其他相關專業替代,這種考慮有利于專業設置目標的清晰化。

再回到傳播美學的內涵問題上。傳播美學這個名稱很容易被歸入美學,而美學又非常抽象。現在不少人說美學已進入第三次復興,但可信度不算大。20世紀改革開放初期的“美學熱”時,似乎人人都在討論美學問題,而即便在那樣一個時段,美學的本科專業都十分稀少。美育與美學不同,美育是實踐性很強的東西,是教育性的東西,重在通過教育手段提升人的審美素養;美學則更多是理論界的學術探討,體現出鮮明的理論指向。如果把專業建立在過于抽象的理論指向上,無論對招生還是對學生未來的就業,都有很多難以預測的問題。

姜飛:今天的討論基于這樣一個出發點,就是對傳播學專業的基本認識,同時也是為什么要討論傳播學專業創新的五大共識基礎。基本要點是,當今傳播學需要理論創新,尤其需要基于新條件、新形勢下中國本土傳媒和傳播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這個話題的前提有幾個基本點,也是本次討論的共識:第一,傳播學是舶來品,是他者的問題意識和特定時間段針對特定媒體形態的理論,亟須與時俱進;第二,傳播學進入中國四十多年來,基本方針是“系統了解,認真研究,批評吸收,自主創造”,從動詞角度來說,這16個字同時包含三步,即了解、本土化、創造,現在是時候更多投入自主創造階段的了,傳播學的本土化討論占去了至少三分之一的時間,了解和研究既是過去進行時也是現在進行時,或者說是一種常態,自主創造從方向上呈現為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從思想上來看,體現在新問題、新思路、新角度,從具體實踐來看,體現在新方法、新專業(培養模式)、新模式,從預期結果來看,體現在新人才、新效果、新局面;第三,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信息傳播基礎設施和架構以及社交媒體在全球和中國的發展,創新了傳播方式,開拓了傳播空間,革命性地增強了傳播效果,提供了理論創新的巨大歷史機遇;第四,媒介化生存和傳播日益走進社會和研究的中心,早期傳播學奠基人提出傳播學將使其他學科的基礎學科的內外形勢愈加成熟,如美國傳播學奠基人威爾伯·施拉姆曾提出,“傳播是社會得以形成的工具”,“使人類有別于其他動物社會的主要區別就是人類傳播的特定特性”。這一提法因其特殊的時期而存在爭議,但隨著新興信息傳播技術和平臺的勃興,傳播學規律的研究逐漸躋身現代學科知識體系的重要切口,且逐漸達成共識;第五,傳播學的學科和理論創新獲得了來自政府方面的支持,無論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被寫入政府文件,還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頂層規劃,抑或教育系統的新文科建設都為更新新聞傳播學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歷史性的背書。這五大共識是今天討論傳播美學新專業設置的大背景,缺一不可。

本刊記者:傳播美學的學理基礎涉及美學、傳播學等領域,其學科邊界廣闊。作為一個新興學科,談及傳播美學,不可避免談及藝術學、新聞傳播學、美學、哲學等學科。不同的學者基于各自的知識儲備和領域考量,有不同角度的思考。那么,您認為是在藝術學下面設立藝術傳播專業,還是在新聞傳播學下面創設傳播美學專業,還是打通藝術學、哲學、傳播學的學科邊界,用“傳播美學”專業名稱取代“藝術傳播”,以新的建設方式來超越“藝術傳播”?

王廷信:確定一個專業或一個人的研究方向有差別。對于自己的研究興趣,應敏銳地感覺到現在要從哪些方面進行規劃,這可作為個人的研究方向,向該方向前行可逐步產生學術影響,但要建立一個專業,則是一個系統性工程。

從本科專業設置上來說,專業設置要考慮到對學校、學院的支撐問題。在新聞傳播學下設置傳播美學本科專業,也是未來讓新聞傳播學如何更好發展的路徑之一。新聞傳播學目前是文學下面的一級學科,如何支撐這個學科,應從國家的學科制度上單列出來。但就目前情況看,新聞傳播學仍停留在文學門類下,這很不利。需要做的是,把現有的新聞傳播學做得更加充實,讓其有可增長性,讓學科延伸到更加廣泛的社會空間中發揮作用。因此,就新聞傳播學范疇而言,可否設置藝術傳播專業?

藝術傳播是傳播學和藝術學的交叉學科。在新文科背景下,交叉的價值將會越來越顯著。就國家目前的需求來說,國家對國際傳播的高度重視,為藝術傳播專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此外,藝術傳播作為專業名稱也相對好理解,一方面可理解為如何把藝術有效地傳播給受眾,另一方面可理解為如何藝術地傳播信息。所以,如果把專業名稱確定為藝術傳播,無論對傳播學,還是對藝術學,都有價值。要新辦一個專業,須讓多數人能理解這個專業的名稱所包含的內容是什么,老師知道如何教,學生知道如何學,知道有什么樣的前景。這些都是判斷專業前景的基本標準。

姜飛:我的觀點是,在新聞傳播學學科下設立傳播美學專業。美學視角納入傳播學專業與提升國際傳播藝術性的學理關系應是考慮的重點和難點。新增專業命名上,將傳播與美學并置在一起,曾有學者探索過。今天,在將傳播學作為主導專業的前提下,新開專業“傳播美學”如何順利實現傳播學與藝術學或美學的交叉和結合,立足點在傳播學上,這也是思考的難點。“藝術傳播”在命名本身和傾向上偏于藝術學,怎么看都是藝術學科的延伸,傳播是服從于藝術學的;而在新聞傳播學專業下設立“傳播美學”。某種程度上,傳播學內涵式創新是傳播與藝術兩個學科各自優勢的深度媾和。傳播美學不僅涉及當代審美文化面臨的傳播重構問題,也觸及加強國際傳播藝術性的問題。從這一點來看,“傳播美學”的名稱更契合今天討論的大背景,既可把專業指向對審美文化的更深、更寬廣的傳播,也可把信息傳播指向增強藝術性、提升審美品位的代表性,且更容易為受眾廣泛接受的傳播規律和傳播藝術方向。從某種程度上看,藝術傳播的全部內容似乎皆可為傳播美學所包括,同時傳播美學還可在人工智能及新興信息傳播技術與藝術的結合中,為新聞傳播學和藝術學科拓展學科邊界。

如果命名為“傳播美學”,從學理上梳理審美文化與傳播的關系就變得非常必要。傳播是面向社會人群,將社會信息進行整體、全方位的傳送和接受,是大眾化的;審美活動、審美文化的形成則是個體體驗性的,特定時期和空間(國家和地區)的審美形式、審美文化,如何通過傳播實現媒介(語言、符號等)美的內涵、審美過程和審美品位的傳播大眾化,傳統美學研究較少涉及,從這個意義上說,傳播美學是一個新興學科,從其學理意義看,算是新文科。客觀上講,從歷史和現實來看,傳播工具、技術的更新和發展對于審美活動發揮了核心作用,亟須予以重視。另外,傳播美學如果把重點放在新興信息傳播技術和平臺推動現代藝術及審美發展的理論問題的教學與研究上,同時又將新技術開辟的審美文化傳播的路徑、方法、形式等廣泛運用在對外傳播和整體傳播上,以此推動中國傳播事業的現代化發展,這又直接與國際傳播的藝術性要求相契合,對于傳播學和國際傳播理論研究來說,也是新文科。

馮憲光: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無論是傳播學還是美學、藝術學,都逐漸深入地研究傳播與美學的關系,進行一系列關于傳播美學的研究。在新的傳播時代,如5G技術逐漸普及并應用于社會,達到萬物互聯互通的水平和層次。正如傳播美學的提倡者所認為的那樣,新媒體、新傳播方式的出現會改變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和感知。整個傳播媒介從口頭傳播、印刷傳播,到現在的互聯網傳播、數字技術的傳播,每一個新階段的傳播、每一種傳播方式都在歷史上留下了記憶,留下了遺產。當下是一個傳播技術開創的時代,也是傳播美學作為學科建構和發展的時代。科斯塔當時舉辦的藝術運動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抓住了新興傳播方式可轉變人們認知世界、感知世界的行為模式,這種轉變是心理的,甚至是對生理功能新的開發。科斯塔等人提出的口號除傳播美學外,還有技術至上。

在傳播方面,技術是一個核心話題。這個技術就是傳播的手段,也是新的方式。另外,還有一個口號是流動美學,傳播美學就是一個運動的美學,是推動社會從一個死板僵化的狀態走向生氣活潑的美學。因此,他們呼吁要順應新技術變化的現實,研究一種新的以傳播技術為主導的藝術方法,進行細致的藝術生產,適應不斷變化的技術和社會。此外,他們特別提出美學的進步、藝術的發展,必須依賴傳播技術,其當年的論斷也成了今天的預言。

李心峰:像傳播美學這樣的學科開拓,很有價值,很有意義。剛才姜飛教授介紹了大的背景,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著重談了國際傳播問題,強調努力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加強國際傳播理論的研究,總結概括傳播的規律等。在此背景下,加強對中國傳播怎么革新、變革以適應時代的要求的研究,這是目前重要且迫切的現實課題。那么,在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傳播形態方面,從美學角度進行探討,非常有價值,也非常有前景。傳播美學作為傳播學與美學的交叉學科、新興學科,有著廣闊的學術空間和光明的發展前景。

剛才講到新聞傳播,如果擴展到文化和藝術傳播,就更與美學密切相關,既包括媒介、媒體、媒材這些硬件的方面,也包括傳播的內容和傳播的形式,其中都有美學的問題,所以說傳播美學大有可為。

喻國明:馮憲光教授說傳播美學討論的人不多,其實這方面的成果已十分豐厚,能否成為一個學科,在傳播學構建中,不是看是否交叉,而是看體量是否足夠大。對美學來說,傳播學體量相當巨大。新聞傳播學,其實有真善美三個基本層次:“真”,物質反映是否真實問題,新聞傳播學里規律規則很多都圍繞反映事實、結構、經驗、本質等;“善”是處理價值判斷,對誰有利,輿論學和宣傳學里面的很多都是用的成果機制;“美”其實是形式是否恰當,表達效力是否高、是否得體、是否規律。規律性在真善美問題上起作用。美學應該是前兩個層次上的最高層次,解決得體、合規、規律等問題,諸如翻譯學的“信達雅”,內涵豐富。

本刊記者:誠如各位專家所言,無論命名為傳播美學,還是藝術傳播,均對新聞傳播學進行了專業探索,又對美學進行了學科拓展,有一定的建設性意義。那么,您認為傳播美學存在和發展的根據是什么?如何進行學科建設和專業設置?

李心峰:要進行傳播美學的學科建構,探討其存在和發展的根據,有幾個概念需予以清晰辨析,使之內涵、外延從一開始就能夠理清楚。如傳播美學,剛才馮教授提到媒介美學,那么,傳播和媒介兩者的關系應如何理解、厘清?肯定的是,這兩者密切相關,傳播離不開媒介,但所討論的直接的對象和重點還是不一樣。

傳播與傳媒的概念不一樣,其內涵、外延自也不一樣,需予以厘清。兩者有時關系密切,很難區分。但在進行學科建設時也要加以辨析,使之一開始就清晰一些。傳媒可能包括傳播和媒介兩者,傳播更多是對傳播過程和規律的研究。此外,還有傳播與新聞的關系,其僅僅是一種從屬的關系,還是一種并列的關系?也需加以清晰界定和辨析。

另外,北京電影學院胡智鋒教授這兩年倡導“傳媒藝術學”,現在已推出“傳媒藝術學書系”,出版了《傳媒藝術導論》《傳媒藝術經典導讀》,也發表過多篇文章探討什么叫傳媒藝術學。這個動態可供參考。從美學角度進行傳播美學的研究,與傳媒美學或媒介美學是什么關系?提出這樣的問題,僅供參考。總之,可能要考慮傳播美學的研究對象、著力點和重點究竟是什么,應把重點放在傳播而不是媒介上。從院校實際出發,是不是要把研究重心放在傳播對象上?這樣一個動態的傳播過程、傳播的規律、傳播的形式等,是不是著力點所在?

有位日本學者出版過一本專著《藝術交通論》,這里的“交通”,不是交通工具意義上的交通,而是交流溝通的意思,其實質就是傳播,因此,該書是一部藝術傳播理論的專著。這樣的成果也可供參考。

馮憲光:當下,定要重視媒體傳播的新的功能和技術,新的功能和技術的確推動了世界的進步和飛速發展,同時也使人們的世界觀、感知世界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這樣的認識實際上就是傳播美學作為新興學科存在和發展的根據。

有必要建立中國的傳播美學,根據主要有兩點。第一,媒介傳播活動是人類文化得以形成和發展的核心動力,是一個重要根源。最早的媒介傳播活動主要的媒介是語言。人類社會的建造是從人類的實踐活動開始的。恩格斯說,語言和人類的勞動是同時開始的。最初的媒介傳播活動,就是人們所謂口頭的媒介傳播方式,沒有語言的傳播交流,沒有人與人的交往,勞動不能開展,人類社會無法形成。這也是審美活動存在的物質依據,所以,媒介傳播活動可解釋為是包含審美活動的人類文化形成的條件。傳播學和美學結合起來,無論從傳播學還是美學而言,都是根本性的問題。因為從傳播角度可認識人類和社會的存在屬性。世界有三個存在:無機自然、有機自然、人類的社會存在。無機自然大家很清楚,有機自然就是動物界和植物界,但人是跨兩界的,人是有機自然的生物體,同時又是社會存在的創造者、推動者。人的存在,除勞動實踐外,還有傳播活動。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客觀上揭示了人類是在一個媒介傳播的交往活動中存在和發展的。所以傳播問題是涉及人類存在的根本問題,是一切文化社會活動的基礎,也是美學的重要基礎。

第二,美學的審美經驗是在傳播活動中出現和體驗的。雅可布森1960年發表的《語言學詩學》一文,把語言的信息傳播要素和功能分解為六個方面。其中語言的詩功能,即審美功能,只有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才能形成和體驗,這已成為科學界的共識。這是一種傳播學的證明,也是傳播學和美學結合的證明,即傳播美學的證明。這兩點是傳播美學存在和發展最基本的根據。

喻國明:今天的傳播學在互聯網技術的重新建構下,看待這樣的學科發展,探討其可能性是非常重要的。傳播學領域最大的改變是平臺崛起,由此改變了傳播本身的內容生態,使過去的格局完全改變,平臺橫亙在傳播技術和具體的價值媒介、功能媒介之間,形成對流量和用戶的巨大吸引,這樣的吸引遠遠超過內容范疇,進入非內容化建構范疇,平臺不是為內容建構的,很大程度上承擔其重新建構社會的責任和使命,這就是目前學科重建、傳播學重構所面對的因素。

從美學研究本身來看,其實有很多方面可以展開。如現在多通道、多感知通路的感知狀態。雖然以前報紙、廣播、電視有很多感知通路,但實際上是單獨進行的,而現在人們的選擇菜單中可同時有多種選擇。多感知通道的傳播引發了很多問題,這樣的搭配本身是提高效力還是增加噪音?得體的重構可提高效率,使人們從感性到理性,從情感到認知,都可從感知心理上增加中心效應。但搭配不好就可能增加噪音,降低效果。其中有很多問題需要研究,如這種新的組合規律的研究,還有視頻表達問題。5G傳播語言的表達,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視頻的崛起,視頻表達豐富性的內容元素、表達要素如何進行整合,這一點目前尚缺少研究和認知。文字性的表達有幾千年的傳統,精英文化將其規則、標準、形式顯在或潛在的東西深刻在人們內心,但視頻的美學表達和諧搭配有效性不夠,如何表達得合體、和諧,如何搭配得有效,過去被看作符號學和修辭學的內容,其實很大程度上是美學的內容。暨南大學學者劉濤最早開始視頻修辭學研究,但當時是邊緣的,那時的研究與主流存在一定距離,現在已越來越主流、越來越核心,勢必成為社會主流語言,表達的內涵、規律、機制成為重要內容,注重傳播質效、傳播表達得體,劉濤也從過去很邊緣的角色成為中心學者。美學規律在豐富傳播形式的情況下,各要素結構彼此之間的機制、搭配等,于傳播而言,有很強的決定性作用。

將美學和藝術放在一起,藝術本身包含很多美學規律。談及藝術,為什么用美學的角度來概括傳播的規律、傳播的機制以及傳播各種各樣形式的創新和搭配?因為美學更多談的是規律,如接受美學、計算美學、形式美學,更強調內在規律;而藝術更強調藝術形式本身以及與傳播和社會的結合,藝術本身有其內部的貫通性,從層面上來看,美學理論抽象的高度和概括性,邏輯上更適合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探究。這是我對傳播美學本身的理解和期待。

姜飛:傳播學,尤其是中國的傳播學研究,已到了一個轉折點。如何從更寬的社會學視野深度補充人文視野,將一級學科的內涵和外延朝向科學領域和領域的科學性并更進一步,是一個緊迫問題。而傳播學和美學的結合,可通過傳播哲學的建構和實踐,打通藝術傳播和傳播美學的思想邊界,同時有利于將“佶屈聱牙”的傳播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其他學科的邊界打通。在將傳播學與美學進行深度契合論證的過程中,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是,人的所有實踐活動,其中都有信息的交流傳播活動,包括藝術活動,以往的哲學范式,似乎被限定在思維主體與對象客體二維關系的心理認識框架下,不斷闡發和演繹認知現象和認知規律,而其中重要的語言,往往被簡單視為媒介,其傳播實踐關系作為構造思維和主客體特質的核心作用被過度忽視。換言之,思維主體與對象客體二元對立的認知框架,界定了今天的藝術傳播框架——類似“魔彈論”,即“皮下注射論”曾界定了大眾傳播的認知框架,但隨著傳播研究的深入,議程設置的多維方向性、傳播過程的兩級甚至多級性、傳播效果的邊緣性和有限性開始為傳播學理論進行了更大的延伸。這個思路,也將有助于對思維主體與對象客體在信息認知層面上的關系模式進行演繹,進一步超越二元對立的認知框架,以增強理論的涵蓋范圍和闡釋力度。

藝術傳播在審美體驗方面往往預設為個體主體性“封閉的私人花園”,是放任自流且鞭長莫及的。20世紀中葉,薩丕爾—沃爾夫假說(又稱語言相對論)打破了“后花園”的寧靜,對語言、文化、思維三者關系進行深入思考,認為在不同文化下,不同語言所具有的結構、意義、使用等方面的差異,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使用者的思維方式。這個假說的學理貢獻在于,從語言學角度提升了語言和語言研究的重要性,而從傳播學角度看,語言和傳播本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任何語言本身就是傳播,任何傳播都離不開語言。可否這樣說,從薩丕爾—沃爾夫假說開始,語言決定論事實上以語言和傳播一體化的方式強勢嵌入主客體二維認知關系格局,重寫了這個二維關系,且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傳播似乎愈發具有了某種第三主體性,從事實上逐步實現了個體重構審美空間和審美體驗的最后一公里,也從傳播規律的現象描述逐步上升到某種傳播哲學的深層次建構,開啟了傳播和美學學理層面建構的深度互動,這就超越了藝術傳播的某種局限,開啟了新知識生產的窗口,為新文科從思想到理論的落地提供了契機。

從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提出以后的研究看,和這個假說同時代的其他針對傳播的命題也充分佐證了這個判斷,如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即訊息”,以及霍爾所說的“傳播即文化”,都與“語言即傳播”進行了深度的理論同構,呼應了傳播介入思維主體和對象客體互動的邏輯閉環,并從主體改造、內容創新、空間拓展、話語更新等多個維度建構了“思維主體—傳播哲學—對象客體”的新循環。按照這一思路重新看社會、看生活、看文化、看審美,就會在傳播能力建設和效果提升方面有很多新路徑,進而在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上有所突破。

王廷信:具體到本科或研究生學科建構和專業設置上,設立本科專業需要很多思量。

第一,從大的方面來講,傳播美學是學理性比較強的名稱,在具體操作上不具可操作性,或者說較難進行操作。需理出支撐傳播美學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而讓這個課程體系支撐將來培養出來的學生的若干鮮明特點,而這是較為困難的。如果不能理出支撐學生鮮明素養特征的課程體系,那么這樣的方向可以作為學科層面來培養研究生,因為研究生相對專門一些,涉及的人數也不會太多,便于操作。

第二,要考慮專業的持續性。未來社會,傳播美學究竟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或在哪些方面起作用,怎樣發揮作用,是不是具有持續性,這都很難判斷,需進一步思考。

第三,創新問題。新辦一個本科專業,須讓人感受到這是一個亮點,能夠補充社會急缺人才。如果說美學不能持續保持熱度,那么傳播美學的持續性就很難預測。所以,在新辦本科專業時,學理性、操作性、創新性、持續性等問題都要考慮充分。

第四,目前多數新聞傳播學院支撐這個專業的有關師資的問題也需考慮。基本的師資是否已配置,可否支撐這個本科專業。另外,未來的師資在哪里,假設現在只有七八位教師,師資力量只是處于初級階段,那么就需補充師資。如要補充,國內外相關院校是否有相關的學科培養師資。專業要辦好,師資是前提。教師進入這個專業,一定要明白自己教什么、如何教,要盡快圍繞專業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提升自己的教學方法。

第五,課程體系問題。無論是傳播美學還是藝術傳播學,首先,是傳播學的課程,這是一個課程群;其次,是美學與藝術學的理論;再次,是文化學的課程,因為傳播離開對文化的理解,很難說理解了傳播,僅僅傳播得美而不符合受眾的文化習慣,其傳播是無效的;最后,是專業選修類,到了大學三四年級,學生明確未來的主攻方向后,就需要有適合該方向的選修課程,每個方向當有三四門課程來支撐。課程設置是更加細致入微的事情,一開始做這個專業時,如果師資不足,可補充其他學校老師。專業方向的課程設置,比基礎課更重要,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未來發展方向。如果學生畢業后不考研而是直接進入社會工作,應朝向哪些領域就業,如果學生無法向用人單位表述自己有什么素養,可以做什么,就說明專業有問題。所以培養什么樣特點的學生,如何培養學生,都需較為科學的課程體系來支持。

本刊記者:傳播美學的專業設置與學科建設意義重大,從專業和學理上來說,既是對傳播學科的一種拓展,又是對美學學科的一種延伸,也是對相關專業的一種開掘,您認為傳播美學學科建設的開拓性意義表現在哪些方面?您對傳播美學未來發展,有何想法或建議?

李心峰:傳播美學的本科專業若能建成,其意義重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對傳播學是一個拓展,因為傳播學過去沒有傳播美學這樣一個本科方向;第二,對于美學也是一個拓展,美學過去一般在哲學下面作為碩士和博士的招生方向,文藝學下面設有文藝美學碩士與博士招生方向,但美學還沒有進入本科招生目錄當中。如果傳播美學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對于美學也是一個空間拓展。

如果設立傳播美學這個本科方向,是否可考慮從新聞學、傳播學、美學、藝術學、文化學幾個方面形成課程體系。毫無疑問,核心課程應是傳播美學導論(或引論),然后是輔助性、基礎性課程,如新聞學、傳播學,或合到一塊叫新聞傳播學的引論或導論。從美學方面來說,可開設美學原理課程,或叫美學與藝術鑒賞課程。傳播美學的方向沒有美學和藝術的基礎不行。另外,還要開設一門文化學導論課程,或者叫文化軟實力引論。傳播美學還要與藝術密切結合,體現在內容上要傳播藝術、文化,體現在形式上要進行藝術化傳播,也就是審美的傳播,所以,藝術學原理課程也必不可少。另外,藝術傳播方面的基礎課,如藝術傳播概論也很必要。

王廷信:我的觀點多是商榷性的,旨在提醒在設置新的本科專業時應考慮得更加周全,但不是反對設置新的本科專業,而是更加支持設置新的本科專業。因為新專業的設置會讓教育界、學術界看到希望,看到傳播學和藝術學的未來。所以期待設置的新的本科專業能夠在起步之時就走得很順利。

喻國明:實際上,在真善美和數字化傳播全新格局角度下建立傳播美學,正逢其時,因為這方面在更高層次上具有很多實踐探索。所以目前有兩大任務:一是把所有傳播學跟美學相關的,如將美學機制、美學規律的東西采集在一起,形成學科的基本架構;二是利用這樣的規律本身,自覺地做一些創新和發展。這可能是一身二任的,也是當下特殊歷史發展中要去做的事情。

本刊記者:如各位專家所言,傳播美學作為新本科專業,其設置正逢其時,大有可為。那么,目前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是,進入數字化時代,在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數據等各種數字化技術的加持下,傳播美學這一新學科在實踐過程中,如何平衡學科培養目標與社會現實需求?對學科建設,您認為未來應該從哪些方面為之努力?

喻國明:進入數字化時代后,經常提到有很多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新內容,如虛擬偶像,它不是人的形象或者二次元的形象,這里面還有一個人的接受問題和表達得體性問題。深度偽造、社交機器人,里面有很多機制規律,包含形式性的美學和機制規律,也包含各種要素和社會間的關系,如何形成一種良性的連接?數字化技術帶來的表達樣式、渠道、人群等內涵的豐富和外延的擴大,對于多變量間的協同協調和彼此間的相互作用方式、匹配機制提出全新的要求,這并非從簡單的某個角度去做,而應從更高的美學高度研究和概括。

還有一個想法,不知是否合適。我1997年當上新聞學博導,1998年當上傳播學博導,那時對傳播學的了解相對較多。2003年我又從傳播學博導轉向更加邊緣的傳媒經濟學的博導,后來對傳媒經濟學進行了發展認證,我本身的研究方向是從主流變得越來越邊緣化,其中有創新和某種快感,但對學生來說,用人單位招生是按照教育部既定目錄來招的,傳媒經濟學既不屬于新聞學和傳播學,有時因為名詞本身就可能被列在名單之外,對于熟悉的人可以解釋,傳媒經濟學就是學了新聞學和傳播學的內容,但可能講得更專業一點,大量的單位是沒有直接溝通渠道的,他們會簡單粗暴地通過是否符合教育部目錄來確定是否招聘。建議學科建設本身可把傳播美學作為發展的重點和方向。但名稱建議用目前學科目錄已有的,如“網絡新媒體”,其實目前很多傳播都是基于新媒體的傳播創新。這樣,學生未來在名號上可以好分配、能夠發揮特點。如果叫傳播美學,會讓本科生和碩士生有點迷惑,他們教書的話只能到中學,不是我們的培養目標。所以個人建議,在社會對傳播美學還沒有形成普遍價值認知的基礎上,用“網絡新媒體”專業名稱稱呼之,更策略些。

王廷信:最后想說的是,就傳播美學這一專業名稱而言,用人單位究竟是要傳統意義上傳播學的學生,還是要傳播美學的學生?從社會需求而言,本科專業更要考慮實用性,即便是理論類專業,也要貼近社會實際需求。這是我對傳播美學未來發展的一個思考。

本刊記者:現實與理論往往需要有一個磨合的過程,如社會需求與人才培養,二者均有很長的路要走。傳播美學這個新專業的設置有其可能性與必要性,今天的對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五位學者探討的內容都很深入,都有道理。但基本上是一種思想層面的探索,如何與既有的藝術學、傳播學專業在課程設置、培養目標、培養方式以及發展方向等層面契合,需要更多的深入思考和研討,同時也呼喚對此命題感興趣的同仁繼續關注和投入精力一起來研究和建設。謝謝各位專家!

Communication Aesthetics: The Professional Exploration and Disciplinary Extension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Editor's n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major, Communication Aesthetics, under the disciplin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as been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past two years. Communication Aesthetics i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ree points. First, it is a response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requirements to create "new concepts, new categories, and new expressions"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n August, 2013,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ity and Ideological Work proposed that we should conduct public diplomacy programs actively, innovate publicity methods, strive to create new concepts, new categories, and new expressions to connect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and spread positive Chinese stories and voices. Second, it is a response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requirements to construct new liberal arts. On March, 2021, the Notice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 Recommending New Liberal Arts Research and Reform Practice Projects was issued to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Conference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Work Confer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also proposed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and build a world-class liberal arts talent training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rd, it is a respons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30th collective study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on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improving the art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n May 31, 2021,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conducted the 30th collective study on strengthen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y building, and put forward the requirements of strengthen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mastering the law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building an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art of communication. Given the above requirem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n aesthetics is timely. What is the Communication Aesthetics? How to build Communication Aesthetics?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its construction? These are the topics that this issue focuses on. To this end, the journal, together with Professor Jiang Fei, dean of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nd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invited four scholars to have a dialogue and discussion on the frontier issu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n aesthetics (the ranking of experts is in order of surname pinyin).

猜你喜歡
美學學科藝術
仝仺美學館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學科新書導覽】
盤中的意式美學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紙的藝術
純白美學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超學科”來啦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妝”飾美學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
因藝術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欧美|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成人在线亚洲|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国产丝袜第一页|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精品v|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91精品国产91欠久久久久| 黄色在线不卡|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热热久久狠狠偷偷色男同| www.亚洲色图.com|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伊人蕉久影院| 亚洲美女一区| 免费jizz在线播放| 伊人91在线|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操操操综合网|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清无码久久| 亚洲天堂.com| 亚洲男人天堂2020|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无码a∨|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99人体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久久综合久久鬼|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h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97成人在线视频| 日韩无码黄色| 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日本不卡|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国产网站在线看| 日韩123欧美字幕|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91娇喘视频| 999福利激情视频|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成人一级|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欧美在线天堂| 97国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