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芷菁
摘 要:湘潭花鼓戲是湖南花鼓戲下的一個分支,至今已有160余年歷史。因其表演風格清新活潑,演唱方式重小調、善歌舞的特色,逐漸成為老湘潭人民茶余飯后的重要娛樂方式之一。而湘潭花鼓戲發展到今天,已不見當日輝煌之姿,因此分析其戲班的歷史和現狀,找出問題,提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這對于今后湘潭花鼓戲的保護、發展、創新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湘潭花鼓戲;戲班;現狀分析
花鼓戲是湖南省傳統戲曲的瑰寶劇種之一,可根據舞臺語言的不同將它分為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醴陵花鼓戲六大流派。其中,六大流派之首的長沙花鼓戲又能細分出多個“路子”,如湘潭路子、寧鄉路子等。湘潭路子(湘潭花鼓戲)在長沙花鼓戲中影響較大,它以湘潭官話為舞臺語言,從勞動山歌、民間小調和地方花鼓中汲取養料發展起來,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經專家考察認為,在眾多花鼓戲流派里,湘潭的花鼓戲在演出風格、個性特征上尤為獨特。這是因為湘潭地處湖湘三苗區域,有著自古以來載歌載舞的民風,再加上受到地域文化(如湘劇、湘中山歌、湖南民間小調等)的熏陶,以及周邊地區的一些藝術形式(如長沙花鼓、衡州花鼓等)的滲透,湘潭花鼓戲在表演風格、演唱方式上逐漸形成了其重小調、善歌舞、表演風格清新、活潑的特色,形成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個性特征。
一、湘潭花鼓戲班的過往歷史
結合史料記載以及龍華先生的詳細考證,[1]湘潭地區花鼓戲班大致經歷了下述三個階段。
(一)興起完善
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社會局面穩定,湘潭地區碼頭運輸絡繹不絕,農民對文化娛樂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為花鼓戲的興起提供了充足的養料?;ü膽蛟谧陨淼难葑儼l展中,不斷完善演出方式和藝術特征。從最初的一丑一旦發展到“三小”(小丑、小旦、小生),從2~3人的小體量發展到7~12人的戲班子,從田間地頭表演的地花鼓逐漸演變成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舞臺表演,深受農民的歡迎喜愛。
(二)輝煌發展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40年里,花鼓戲迎來了它的“花期”。1950年,湘潭縣文藝工作團的花鼓戲工作者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整理了《劉海砍樵》《補鍋》《小姑賢》等一類的傳統經典劇目,同時上演了新中國成立后湖南省第一個大型現代戲創作劇目《柴山恨》。這部內容新穎、題材創新的現代花鼓戲受到了廣泛歡迎,也大大促進了湘潭花鼓戲在編劇、導演、表演、音樂、舞臺、美術等方面的變革與提高。1955年,湘潭市和湘鄉縣(今湘鄉市)先后管理起民間花鼓戲劇團,將其改編成立市、縣花鼓戲劇團。到了六十年代,全湖南省自營花鼓戲劇團多達三十多個,國營花鼓戲劇團5個,僅湘潭市就有1家國營花鼓戲劇團,14家自營花鼓戲劇團。在當時,湘潭稍大一點的鄉鎮都會有自己的劇場,可容納約600-1000名觀眾。劇團在一個鄉鎮劇場的演出,常常是連演一二十天,每天演三四場,且場場滿座。八十年代的春節聯歡晚會上,李谷一老師與姜昆老師演唱的《劉??抽浴犯亲屓珖嗣窳私饬嘶ü膽虻镊攘Α?983年,地、市花鼓戲劇團分別改為湘潭市花鼓戲一團、二團。1985年,市一團、二團合并為市花鼓戲劇團。至此,全市有花鼓戲劇團3個,共計250人。
(三)沒落
無人預料到輝煌的背后是走向沒落,電視等新媒體的出現雖讓花鼓戲唱響了大江南北,但其全新的娛樂生活方式也對地方戲曲這種需要現場觀看、耗費時間的藝術造成了巨大沖擊,從業者們被迫走上轉行道路,整個行業被迫進行改革。至此,湘潭市的花鼓戲戲班和演出劇場關了一家又一家,失去了演出場地的花鼓戲劇團也只能接一些偏遠地區的公益性演出活動,如今的湘潭人民想要在自家門口看一場花鼓戲可謂是難上加難。然而殊不知,越是如此,整個花鼓戲行業就越缺少觀眾;越缺少觀眾,花鼓戲就越不可能“東山再起”,陷入惡性循環。
二、湘潭花鼓戲班的現狀
湘潭花鼓戲這一歷史悠久且具有鄉土風俗氣息的地方劇種,兩百多年以來深深扎根于湘潭這片熱土,并于2011年成功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大眾的關注。
(一)現存的湘潭花鼓戲劇團
筆者走訪了湘潭雨湖區的兩家花鼓戲劇團,將其分為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兩種。前者由原湘潭市歌舞團、市花鼓團、市湘劇團合并重新組建而成的,也是湘潭市級唯一專業文藝表演團體——湘潭市花鼓戲藝術劇院。劇院坐落在優美的雨湖公園后面,面朝湖水,環境優美。盡管劇院的整體設施和排練廳稍顯陳舊,但隨著筆者的多次到訪和采訪發現,劇院的管理井井有條,演員年輕、認真刻苦,團里的藝術氛圍十分濃厚。而后者則是由民間退休老藝人自發成立的組織,例如紅杜鵑花鼓戲劇團等。紅杜鵑花鼓戲劇團的演員由一批55歲左右的退休花鼓戲演員和熱愛花鼓戲、熱愛歌舞的中老年人們組成,盡管年齡較大,但舞蹈演員、樂器伴奏者、歌唱演員“五臟俱全”。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的排練廳是閑置的空租房,因沒有簽署正式租賃合同,電線都是由劇團自己從其他店里牽來的。像此類民間自發組織起來的花鼓戲劇團,湘潭市區內還有幾家,但劇團規模、演出場次還是以紅杜鵑花鼓戲劇團為優。
(二)遇到的問題
1.觀眾流失嚴重
正如上述分析,隨著時代的變遷、視頻媒介的興起,像花鼓戲這類起源于田間地頭的藝術逐漸失去了原本的表演場所?;ü膽蛑饾u淡出了大眾的視野,再不復以前隨處可見花鼓戲、人人都愛看花鼓戲的盛況場景了。另外,花鼓戲語言的鄉土性更是在現今不熟悉湘潭土話的年輕人中豎起一道無形的“語言高墻”,當下的年輕人耳熟能詳的恐怕也只有《劉??抽浴分械闹瘟恕?/p>
2.演出機會稀少,觀看的渠道少
為了調查研究,筆者走進劇場親身體驗了一場花鼓戲演出,但了解后發現,藝術劇院幾乎沒有排場演出了,都是節日期間下鄉去各大景點進行惠民演出。也就是說與現有的京劇園子、相聲館子不同,花鼓戲現已沒有了自己的演出“根據地”,只是劇團收到某個景區的邀請,在路邊搭個臺子進行演出,就像舞者們呼吁觀眾進劇場去看舞劇一樣?,F今,整個湘潭市、長沙市加起來能真正去看花鼓戲的劇院只有一家——湖南省花鼓戲劇院,更不用說這一家劇院只有節假日才會排場演出,而且只能現場購票,不利于吸引觀眾。
3.演出方式混雜
據筆者了解,湘潭市花鼓戲藝術劇院的惠民演出不單是演花鼓戲一種藝術,還兼演歌舞等,甚至就連惠民演出中的花鼓戲劇目也只是取整場戲中的一個小折來演,可以看出在時間就是金錢的現代社會,純粹的、大體量的花鼓戲不再能吸引觀眾駐足,只能被迫改變演出方式。
4.劇團人才缺失
在花鼓戲輝煌的60年代,全省的花鼓戲劇團多達三十多個,從事花鼓戲的演職人員更是數不勝數。在當時,湖南省藝校(現湖南省職業藝術學院)、各市級藝術學校都有開設專門的花鼓戲專業,為各地劇團輸送人才。而在2021年招生計劃中,湖南省職業藝術學校開設的戲劇系戲曲表演專業(花鼓戲方向)僅預計招收25人。通過數據我們可以看到,花鼓戲的崗位不再是以前的“香餑餑”。愿意沉下心來學習花鼓戲、從事花鼓戲相關工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使花鼓戲劇團越來越缺少年輕的、新鮮的花鼓戲“血液”。
三、關于改變湘潭花鼓戲現狀的一些建議
(一)網絡媒介宣傳——定位觀眾群體
既然當下的花鼓戲劇團沒有固定的演出場所,我們不如考慮一下更節約成本、節約時間的網絡平臺。理由有三點:第一,通過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將經典的花鼓戲片段進行剪輯、宣傳,讓大眾可以在繁忙過后的片刻閑暇中都能看到花鼓戲;第二,比起喜愛看花鼓戲的老年觀眾,不如嘗試讓花鼓戲更貼合有消費能力的年輕觀眾,網絡媒介正是一大宣傳渠道;第三,在此之前,并非沒有花鼓戲通過網絡傳播的優秀案例,早在2012年,廖佳琳就通過一首花鼓戲版的《Rolling in the deep》火遍大江南北,讓大眾了解到了花鼓戲唱腔的魅力。
(二)社會群體支持——花鼓戲進校園
社會就是一個個的人類小群體,將花鼓戲帶進社會群體聚集的“組織”(如學校、企業等)也可以是吸引觀眾的一種途徑。在中小學校設立相應選修課使花鼓戲進校園,在湖南高校開設舞蹈專業挖掘花鼓戲舞蹈素材也是一種好辦法。[2]既對花鼓戲做到了普及,又給年輕孩子們灌輸了花鼓戲的相關知識,在他們心中留下火種,鼓勵他們學習傳承花鼓戲這一寶貴的本土文化遺產。特別是花鼓戲中的舞蹈素材,我們可以借鑒我國許多民間民族舞蹈的保存方式,將其進行提煉整理為表演性舞蹈組合,也能為湖南地區的舞蹈增添一抹地方特色。
(三)作品站住腳跟——現代花鼓戲
筆者在與湘潭市花鼓戲劇團的團長聊天時發現,近年來劇團并沒有停下創新發展的腳步。劇團在政府的支持下創作出了像《齊白石》《戰地黃花》等大型蘊含湘潭本土文化底蘊的劇目,享譽全國?!洱R白石》是以著名畫家齊白石生平故事為題材,以湘潭特色花鼓戲為表現載體,結合湖湘地區本土民歌、鄉謠以及現代時尚音樂等藝術元素,立意清晰、結構合理、雅俗共賞,充分彰顯了湘潭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民風?!洱R白石》也在第五屆湖南藝術節中榮獲了湖南戲劇界的最高榮譽“田漢大獎”,這也是對湘潭地區現代花鼓戲創作的一種肯定。《戰地黃花》更是在汲取《齊白石》創作經驗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大膽創新。該劇從籌備初期就得到了湘潭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湘潭市委宣傳部、湘潭市文體局牽頭組織。該劇的創作團隊也是群英薈萃,不僅有湘潭本土優秀藝術家,還請來了省內外著名的花鼓戲導演、演員,如國家一級導演童曉陽、國家一級演員李鳴等。《戰地黃花》前后經過了兩年多的精心推敲打磨,最終在第七屆湖南藝術節上斬獲田漢新創劇目獎、田漢編劇獎、田漢導演獎、田漢舞美獎、田漢表演獎五項大獎。
不管是民間自發團體,還是市級劇院,他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將湘潭花鼓戲帶進大眾的視野。就連自發成立的紅杜鵑花鼓戲藝術團,也在嘗試自己寫劇本,將花鼓戲與現代故事、現實題材相結合,謀求繼續發展。筆者認為,要抓住現代花鼓戲改革趨勢,面對新的社會環境,不斷豐富花鼓戲本身的藝術表現手段,拓展演職人員的創作表達視野;要讓大眾關注到全新的、優秀的、高質量現代花鼓戲作品,花鼓戲一定會以全新的姿態重返“舞臺”。
四、湘潭花鼓戲班的研究意義
首先,湘潭花鼓戲盡管有著百年歷史,但關于它的研究還沒有系統而完整的文獻資料。因為它只是花鼓戲六大流派之一,長沙花鼓戲下的一種路子,所以有關它的記載只是在與長沙花鼓戲有關的文獻中潦草而粗略地被提及過。并且湖南花鼓戲的構成要素非常多,如器樂、唱腔、舞蹈、念白等等,而戲班正是這些要素的集合體。研究戲班,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研究效果。
其次,湘潭花鼓戲現在的發展情況和境遇并不景氣。它不僅需要政府的支持、觀眾的關注,更需要對癥下藥,從集演出、編排為一體的花鼓戲班入手,分析其現狀并給出合理建議,以求湘潭花鼓戲在當今時代背景下能站穩腳跟,得到發展。
另外,筆者通過走訪發現,盡管湘潭市僅存的戲班不多,前景不明朗,但他們對于花鼓戲的熱愛、思考并沒有因此消退。近年來,在湘潭市政府的支持下,花鼓戲又有了重新崛起之勢。
最后,在采訪中,兩個劇團的負責人都在不斷強調一個詞:“現代花鼓戲”。筆者認為這個詞可以這么解讀——與現代社會、現代科技、現代故事、現代人物碰撞產生的全新花鼓戲?;ü膽蚴钦麄€湖南人民的寶藏,是全中國的寶藏,是世界文化寶藏的一部分,謹以此文呼吁廣大讀者多了解花鼓戲,堅信在不久的將來它會熠熠生輝。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 龍華.湖南戲曲史稿[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8.
[2] 何蛟龍,鄒凌鳳,劉夢雅,等.長沙花鼓戲保存、傳承與創新的現狀[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3):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