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懷榮 梁志賢
北宋文豪蘇軾,不僅有豐富的養生經驗,還在詩文中多次予以記錄。他被貶儋州(今海南島),寫于紹圣四年(1097)的組詩《謫居三適》,即是關于養生心得的詩意描述。為討論方便,我們先把這三首詩摘錄如下。
安眠海自運,浩浩朝黃宮。
日出露未晞,郁郁濛霜松。
老櫛從我久,齒疏含清風。
一洗耳目明,習習萬竅通。
少年苦嗜睡,朝謁常匆匆。
爬搔未云足,已困冠巾重。
何異服轅馬,沙塵滿風騣。
琱鞍響珂月,實與杻械同。
解放不可期,枯柳豈易逢。
誰能書此樂,獻與腰金翁。
(《旦起理發》)
蒲團蟠兩膝,竹幾閣雙肘。
此間道路熟,徑到無何有。
身心兩不見,息息安且久。
睡蛇本亦無,何用鉤與手。
神凝疑夜禪,體適劇卯酒。
我生有定數,祿盡空余壽。
枯楊不飛花,膏澤回衰朽。
謂我此為覺,物至了不受。
謂我今方夢,此心初不垢。
非夢亦非覺,請問希夷叟。
(《午窗坐睡》)
長安大雪年,束薪抱衾裯。
云安市無井,斗水寬百憂。
今我逃空谷,孤城嘯鵂鹠。
得米如得珠,食菜不敢留。
況有松風聲,釜鬲鳴颼颼。
瓦盎深及膝,時復冷暖投。
明燈一爪剪,快若鷹辭鞲。
天低瘴云重,地薄海氣浮。
土無重膇藥,獨以薪水瘳。
誰能更包裹,冠履裝沐猴。
(《夜臥濯足》,本文所引蘇軾詩文皆出自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三首詩分別寫晨起梳頭以祛風明目、行氣止痛,午后打坐入睡以消除疲憊、恢復體力,夜晚睡前用熱水洗腳以緩解腳腫。這幾種養生方法并非蘇軾謫居海南島后才開始修習,而是他堅持多年的養生經驗總結。
頭部是人精氣聚集之處,若出現問題,人的身體、精神都會受到損傷。因此多梳頭、按摩面部是中國古人,也是蘇軾行之有效的保健方法。蘇軾的為官之路充滿磨難,多次的貶謫不僅給他帶來巨大的心理創傷,也使他的身體受到損害,以致他很早就“顏衰鬢禿”,而梳頭正是蘇軾長期堅持的養生方式之一。
在《旦起理發》中,蘇軾講述了自己起床后梳頭的樂趣。從“老櫛從我久”中的“老”和“久”可看出,蘇軾堅持梳頭已有很長時間了。中醫認為人身體中的經絡多匯集于頭部,堅持梳頭可以疏通經絡,祛病延年,甚至對發白和脫發都有緩解作用。如《黃帝內經》說:“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姚春鵬譯注:《黃帝內經》,中華書局2012年版,P106)清人曹庭棟在《壽世青編·修養余言》中也說:“養生者,發宜多梳,面宜常擦。”([清]尤乘纂;[清]曹庭棟撰:《壽世青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P21)蘇軾詩中的“一洗耳目明,習習萬竅通”,是說詩人梳頭后感到神清氣爽,全身的關竅都變得通暢。這是以親身體驗的保健效果,印證了醫學著作的說法。蘇軾還在其他詩文中寫到了梳頭的效:
羽蟲見月爭翾翻,我亦散發虛明軒。
千梳冷快肌骨醒,風露氣入霜蓬根。
(《六月十二日,酒醒步月,理發而寢》)
小蟲在月光下飛舞,詩人也在空明的軒閣中散發梳理,“千梳”極言其梳發次數之多。詩人感覺到風露侵入白發,自己的身體清醒了過來。他在《次韻子由浴罷》中,也強調“理發千梳凈”,蘇轍也在《次韻子瞻謫居三適》中提道:“俯就無數櫛,九九為一通”,都強調了梳頭需達到一定次數,不可敷衍了事。
清人路德在對清晨梳頭評價道:“每晨以二百篦為率,至少亦須百篦,不惟清火,兼能祛風,東坡以此為三適之一,良不誣也。”(《清代詩文集匯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45冊《檉華館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P572),表達了對蘇軾晨起梳頭的贊同。從蘇軾堅持梳頭的效果和他人對其方法的肯定可看出,梳頭確實于養生有益。
蘇軾坐睡的姿勢是“蒲團蟠兩膝,竹幾閣雙肘”,即盤腿坐于蒲團上,雙肘擱于小桌上。他說“此間道路熟,徑到無何有”,對這一修習過程非常熟悉,可直達夢境,說明他已非常習慣坐睡,可見其堅持時間之久。詩人坐睡時“神凝疑夜禪,體適劇卯酒”,精神凝聚,仿佛在夜間坐禪,身體舒適,勝過清晨飲酒,可見其坐睡效果之好。蘇軾的坐睡與“靜坐”和“睡眠”養生法密切相關。
靜坐最基本的一個條件是必須排除外界干擾。蘇軾在《與吳秀才三首(其二)》中提到“杜門燒香,閉目清坐”,是說在打坐之前要關門焚香,保持安靜。他還說:“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司命宮楊道士息軒》)修習靜坐時,一天如同兩天,生命似乎得到了延長。“開眼三千秋,速如駒過隙”(《司命宮楊道士息軒》),一次靜坐畢,仿佛已過萬載千秋,其忘我可見一斑。蘇軾在靜坐的同時,還修煉道家的內丹。他曾在詩中寫道:“歸來閉戶坐,寸田且默耕。”(《和陶赴假江陵夜行》)“寸田”就是道家所說的下丹田,這兩句意為歸來關門靜坐,默默修煉內丹。又有“鉛膏染髭須,旋露霜雪根。不如閉目坐,丹府夜自暾。”(《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韻二首》),是說用鉛膏染胡子,胡子長長后,根部又會露出白色,不如“閉目靜坐”,自可養護丹田。在蘇軾看來,靜坐既可讓身心歸于平靜,又可修煉內丹,勝過那些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睡眠也是蘇軾十分重視的養生法。清人李漁《笠翁全集》有云:“養生之訣,當以善睡居先。”(《清代詩文集匯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1冊《笠翁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P360),可見睡眠的重要性。蘇軾曾說“平生睡不足”(《宿臨安凈土寺》)、“睡足吾無求”(《子由自南都來陳三日而別》)。或許正因睡眠質量不佳,蘇軾才開始思考如何方能快速入睡。據李廌《師友談記》載,蘇軾自創了一套睡眠方法:
吾初睡時,且于床上安置四體,無一不穩處。有一未穩,須再安排令穩。既穩,或有些小倦痛處,略按摩訖,便瞑目聽息。既勻直,宜用嚴整其天君。四體雖復有苛癢,亦不可少有蠕動,務在定心勝之。如此食頃,則四肢百骸,無不和通。睡思既至,雖寐不昏。
([宋]李廌撰:《濟南先生師友談記》,中華書局1985年版,P15)
準備入睡時,要將身體安穩地放好,若有些地方感到疲倦或疼痛,就稍加按摩,然后閉上眼睛,靜聽自己的呼吸聲。找到最合適的姿勢之后,要專注睡眠,不可胡思亂想。“嚴整其天君”即控制內心,使思維集中在睡眠上。如果身體又感到很癢,也不能去撓,要靠意志忍住。約一頓飯的時間之后,就會感到身體舒適通暢,安然入睡,且不會覺得頭昏腦漲。蘇軾不僅自己使用這套方法,還將之推薦給李廌和李祉,并說:“二君試用吾法,自當識其趣。”蘇軾在詩中也多次提到午睡,如“日長惟有睡相宜”(《和子由送將官梁左藏仲通》)、“春濃睡足午窗明”(《越州張中舍壽樂堂》)、“晝睡美方熟”(《求焦千之惠山泉詩》)、“翛然獨覺午窗明”(《獨覺》)等,可見其午睡次數之多。依靠特定方法入睡和進行午間休息,也是蘇軾主要的養生經驗。
蘇軾的靜坐養生法和睡眠養生法往往與呼吸相配合,他在《寄子由三法·胎息法》中說:“養生之方,以胎息為本”,認為養生的根本在于胎息法的運用。具體方法如下:
當得密室,閉戶,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仰,瞑目閉氣于胸鬲間,以鴻毛著鼻上而不動。經三百息,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
胎息法通過調節呼吸,使身體完全放松,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它對時間、空間、姿勢、心態等都有要求嚴格,需要在“密室”中進行,還要關門,保證不受打擾。使床保持安穩,席子保持暖和。頭枕兩寸半高的枕頭,正面朝上躺下,閉眼,將氣保留在胸腹間,要達到羽毛放于鼻上也不動的效果。如此呼吸三百次,耳朵什么都不聽,眼睛什么都不看,心中什么都不想。蘇軾總結胎息法的效果說:
如此,則寒暑不能侵,蜂蠆不能毒,壽三百六十歲。
也就是說,運用胎息法之后,可適應寒暑制變,抵御螫蟲之毒,獲得長壽之效。
此外,蘇軾在《養生訣上張安道》中還記述了打坐、按摩、呼吸、睡眠相結合的養生法:
每夜以子后,披衣起,面東或南,盤足,叩齒三十六通,握固,閉息,內觀五臟,肺白、肝青、脾黃、心赤、腎黑。次想心為炎火,光明洞徹,入下丹田中,待腹滿氣極,即徐出氣。候出入息勻調,?即以舌接唇齒,內外漱煉津液,未得咽下。復前法,閉息內觀,納心丹田,調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滿口,即低頭咽下,以氣送入丹田。須用意精猛,令津與氣谷谷然有聲,徑入丹田。又依前法為之。凡九閉息,三咽津而止。然后以左右手熱摩兩腳心,及臍下腰脊間,皆令熱徹。次以兩手摩熨眼、面、耳、項,皆令極熱。仍按捏鼻梁左右五七下,梳頭百余梳而臥,熟寢至明。
這是告訴我們,每夜子時之后,披衣面向東方或南方,盤腿打坐,先將上下牙齒叩擊三十六次,然后將手指相握,兩手放于腰腹處,屏住呼吸,內視肺、肝、脾、心、腎等五臟顏色。想象自己的心是赤火,照亮體內,沉入下丹田。待吸入之氣充盈腹中,再緩緩吐出。等到呼吸均勻,就用舌頭攪動口腔,生出唾液后先不咽下。如此三次,再咽下津液,配合呼吸送入下丹田。這樣進行九次閉息、三次咽津才停止。然后用兩手按摩兩腳腳心和肚臍下腰脊間,使之發熱。再以兩手搓熱,按摩眼睛、面部、耳朵、脖頸至發熱。再捏鼻梁左右五到七次,最后梳頭百余下,安臥睡眠直至天亮。這一方法對于蘇軾來說效果非常明顯,他在該文中又說:
且試行一二十日,精神自已不同,覺臍下實熱,腰腳輕快,面目有光。久之不已,去仙不遠。
這與《午窗坐睡》所謂“枯楊不飛花,膏澤回衰朽”,都是對睡眠、胎息養生功效的總結,二者實可相互說明。
《夜臥濯足》介紹的是用熱水泡腳、緩解腳腫的養生法。人體的太陰、少陰、厥陰三條陰脈匯集于足部,而海南島“天低瘴云重,地薄海氣浮”,濕氣極重,最更容易引發腳腫病。但“土無重膇藥,獨以薪水瘳”,“重膇”,即腳腫。這是說本地沒有專治腳腫的藥,因此熱水泡腳就顯得更為重要。清人吳師機《理瀹駢文》也說:“臨臥濯足,三陰皆起于足,指寒又從足心入,濯之所以溫陰而卻寒也。” “瓦盎深及膝,時復冷暖投”,即用瓦盆泡腳,水深及膝,且不斷換水以保持熱度,這就是蘇軾治療“重膇”的方法。他在《上巳日,與二三子攜酒出游,隨所見輒作數句。明日集之為詩,故辭無倫次》中說:“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復聞鐘鼓”,也提到了睡前用熱水泡腳。
按摩足部也是重要的保健方法。明人冷謙《修齡要指·卻病八則》記載了按摩腳底涌泉穴的方法:“此名涌泉穴,能除濕氣,固真元。”([明]冷謙撰:《修齡要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P13)按摩涌泉穴可除濕氣、固元氣。蘇軾在《侍其公氣術》中也說:
揚州有武官侍其者,偶忘其名。官于二廣惡地十余年,終不染瘴,面紅盛,腰足輕快,年八十九乃死。初不服藥,唯用一法,每日五更起坐,兩足相向,熱摩涌泉穴無數,以汗出為度。
這名復姓侍其的武官,之所以在廣東和廣西為官十多年都沒有染上瘴氣,反而面色紅潤,身體輕快,享年89歲,與他每天五更起床,按摩涌泉穴直至出汗大有關系,可見足部按摩的保健意義。
古代很多被貶南方的官員,因適應不了當地氣候而死于貶所者為數不少。蘇軾晚年先貶惠州,再貶儋州,所經歷的苦難比很多人尤甚,他能夠堅持數年,在遇赦后安然無恙返回,固然與他曠達的心胸有關,但《謫居三適》中梳頭、坐睡、濯足的養生法,無疑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些方法簡單易行,不僅是蘇軾維護身心健康的法寶,對身心壓力大、生活節奏更快的當代人而言,也仍然不失為重要的養生法,值得認真借鑒和長期踐行。
(作者簡介:劉懷榮,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梁志賢,中國海洋大學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