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賢
教育科學是一門實踐科學,需要較大的實驗空間。
教育是最富創造性的工作,創造的源頭在于教師的素養和自由的工作環境。
新課標、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應給教師預留最大化的發揮空間。教學理念、課程目標、學習內容等,必須更新,必須統一,但教學方式、學生學習的方式一定要多元。無論是課程標準還是教材、教師用書,都應該多提供示例,少做限制和要求。對一線城市、一線學校適合的大專題教學,對縣城中學未必適合。所以,課標制定者、教材編寫者一定要預留足夠的空間,允許教師探索、填補。有的必須“死”,有的必須“活”。
教育教學管理要真正深化“放管服”。教育需要增強辦學活力,辦學活力首要的是教師活力,關鍵是激活一線教師。建立科學的學校領導選拔管理機制是關鍵,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和教師教育教學實驗的寬容、支持和鼓勵是重要的前提。自上而下,應該建立一套鼓勵教學實驗的機制:完善學校內部教育教學評價,使之科學化、精準化;對有實驗意愿的優秀教師,按照三年一輪或六年一輪的周期進行評價,不能單純追求“短平快”的效應;無論是立足某一屆學生的大實驗,還是立足某種教法的小實驗,都應該有具體的幫扶和評價制度。
全社會應給予教師和教育管理人員更大的包容與自由。教師如果能夠不囿于高考和眼前成績,專心于教學、專心于真正的教研、專心于教育實驗探索,難能可貴。對教師的真誠探索,應有包容的胸懷。讓教師把研究做在課堂上,而不是陷入與教育教學無關的瑣事之中,陷入名利之中,這考驗我們的教育管理,更考驗我們的社會。
希望每位教師都能享受到足夠寬廣的教育教學改革實驗空間!
(作者系北京市豐臺第二中學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特聘專家,首都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