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我國和世界各國在農業領域的合作也迎來了發展新機遇。意大利農業園規劃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科學休閑農業園的規劃提供一定的參考,而以意大利FICO Eataly World農業園將具有典范意義。綜合運用文獻研究、實地調研、個案研究等方法,發現意大利FICO Eataly World農業園在規劃定位,項目選址、景觀細節、運營模式等方面呈現出產業區域化、景觀藝術化、運營多元化以及創新性的特點,而這些特點的形成又與意大利尊重農業和自然的環境教育,博洛尼亞地區產業優勢以及發展休閑農業的政策是分不開的。最后,結合我國農業園發展現狀的實際情況,從休閑農業園政策引導、規劃建設以及運營模式三方面提出了我國農業園規劃的建議,助力鄉村振興,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業園;規劃;意大利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鄉村振興戰略下景區邊緣型鄉村文化景觀重構研究”(XSP21YBC290);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農業觀光園規劃研究——以衡陽市為例”(19C0273)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
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黨中央陸續出臺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等文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中解決好“三農”問題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舉措。同時,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意兩國簽署的《關于加強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公報》正式發布,為中國與意大利在農業領域的合作帶來新機遇[1]。諸多學者對中國鄉村建設的實踐和理論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在知網以“農業園”為關鍵詞查詢文獻,依照相關性分析得知,從景觀規劃學科探討的博士論文有五篇,具體有從不同角度研究北京地區休閑農業的,有以生態理論結合實踐研究的,有基于生物多樣性的農業公園規劃研究以及對農業園景觀資源評價進行量化分析的;從旅游規劃學科進行研究的博士論文有兩篇,有具體研究吉林區域鄉村旅游的,有從新農人角度進行鄉村旅游地空間分析的;從農業經濟類學科進行研究的博士論文有兩篇,分別研究了珠江三角洲農業園區的演化變遷動力機制以及休閑農業產業化聚集發展研究。還有諸多學者對不同國家地區鄉村規劃及休閑農業進行對比分析研究。關于中意兩國農業方面合作的研究文獻不多,代表性文獻一般是從休閑農業、地理標志以及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幾個方面闡述意大利休閑農業的發展經驗及其對中國鄉村振興的啟示。盡管相關研究和理論發展已經較為成熟,但是對意大利農業園規劃的策略研究和對中國鄉村振興之啟示的深入研究還寥寥無幾,尤其在農業園規劃政策導向上,鼓勵地方化農企集聚進行區域協調發展,尊重農業和自然,重視環境教育仍然不是主流導向,因此,持續推動相關研究仍然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意大利位于歐洲南部,國土面積小,人口密度大,是一個山地丘陵為主的國家,屬于典型的地中海氣候。據數據統計,意大利(2019)基本農業總產值位居歐洲第二,僅次于法國[2]。目前,意大利的綠色農業旅游已與現代化農業和優美的鄉村自然環境、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創新性的業態功能融合在一起,發展成為綜合性的產業項目??傮w來說意大利農業園有以下特點:(一)多以家庭式或家族式經營為主體,其國家產業區政策以區域統籌協調發展為目標,扶持傳統中小微企業集聚發展,進行鄉村農業文化加旅游景觀的營造。例如阿西西和斯波萊托的橄欖園可視為一個本土文化與農業景觀共存的人類社區系統。其中,建筑、宗教、生態系統、文化、本地物種、生產銷售鏈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一個綜合體,能夠真正實現農業文化遺產的多元價值,從而帶動區域可持續發展[3]118。(二)在發展休閑農業的過程中,依靠農業合作社的推動是意大利休閑農業的另一個顯著特點。上世紀九十年代意大利的農業旅游推出了為消費者提供可領養的家畜項目,其中安韋薩村推出的“領養一只羊” 項目吸引游客到當地農場參加奶羊飼養活動,同時為孩童開辟農村實踐課堂,目前這一主打環境保護與農業實踐的休閑農業項目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所認可[3]118。(三)意大利政府和公民能夠認同傳統農業文化的寶貴性,具備動員社會群體協同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能力[4]。很多舊農舍、傳統農莊被保留,并改造成為復合多功能型場所,比如休閑農業觀光園可以與博物館、特色餐廳、民宿、研學課堂等并存,傳統農業遺跡被充分修復和利用。例如庫卡尼亞農莊(Cascina Cuccagna)就是屬于在城市化進程中保留并改造的農業文化遺產。庫卡尼亞農莊是一個示范性的城市更新項目,此項目旨在恢復并保護該地區17世紀建筑,并將其轉化為致力于農業文化和社會活動的新型城市空間。
綜上所述,與其他國家相比,意大利多元發展、綠色共生的休閑農業發展模式能協調區域經濟、文化、生態效益進行可持續發展。作為擁有豐富農業資源的歐盟傳統農業大國,意大利多丘陵地形和我國大部分地區相似,不適合大型農場經營,因此對我國山區農業園規劃建設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二、FICO Eataly World農業園概述
(一)項目背景
說到農旅融合發展,一般首先會聯想到美國的現代化農莊與日本的“一村一品”,事實上農業旅游的概念最初源于19世紀中期意大利成立的“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在歐盟所有成員中,意大利也是首個將農業旅游納入法律體系的國家。如今,農業旅游已經成為意大利人的一種生活休閑方式,現大約有1.5萬家從事“休閑農業旅游”的管理企業,其中位于博洛尼亞市的FICO Eataly World 農業園就是意大利農旅融合的代表之作。2017年11月15號,Eataly品牌的創辦人Oscar將農業美食主題公園FICO Eataly World開在了博洛尼亞。博洛尼亞地區的農產品豐富、機械化程度高,是意大利農業合作社運動的發源地,也是意大利最重要的農業區之一,FICO Eataly World 農業園項目所在地位于博洛尼亞市東部馬焦雷廣場(Piazza Maggiore)東北7公里的一個原本殘破的批發農貿市場中(如圖1),項目占地面積約10公頃,地形平坦,地理位置優越,有公交專線以及直達火車,園區周邊以農田自然景觀為主,南側為商務園區、農業院校和城市公園。
(二)總體構思
1.規劃目標
FICO Eataly World農業園以“體驗最棒的意大利美食,從田園到餐桌全過程”為目標,打造成集“吃東西、買菜種菜、親子農活互動、農業科普、旅游休閑”為一體的農業旅游美食園。
2.設計理念
該項目由“Eataly”品牌創始人Oscar主持設計。FICO Eataly World農業園著力推行意大利的“慢食文化”,除了展示意大利的農產品豐富多樣性外,更完整地將農產品從農田種植收割、工廠生產轉化、最后到餐桌成為美食的過程,用趣味化的效果呈現出來。其規劃設計的重點是依托博洛尼亞農業和藝術產業特點,以具有參與性的農業體驗為基礎,以零售和餐飲作為主要消費模式,同時將規劃范圍內的種植用地進行景觀化,融入生態休閑理念,來滿足城市居民對田園體驗的需求。
3.規劃布局
FICO Eataly World主體建筑平面布局呈“L”型,室外空間規劃成種植用地、養殖場、溫室大棚等農業場地和設施,緊貼建筑兩側排列(如圖2)。主要規劃了六個大區:農場養殖區、商店集市區、餐廳酒吧區、食品工廠區、教育科普區以及活動會議區(如圖3)。在“L”型的轉角處突出的條形建筑是游客接待中心,也可作為會議、報告廳使用。室內空間除了商店集市區和餐廳等,還有真實的食品加工廠。建筑西北側為生態休閑綠地,東南兩側為停車場,分別對應兩個主要出入口。從游客游覽的便利性出發,園區規劃設置了兩條游客流線:(1)以消費為主:采用單通道環流式流線,由一條主軸線貫穿整個消費體驗區,兩側商鋪共用一條通道,每個商鋪都與農場相連,游客可以隨時進入農場隨時購物,人流動線形成循環流動。主軸線上設置了6個節點廣場,路線經過的每個廣場都有科普、培訓點以及休閑娛樂設施,趣味農業體驗,游客可以自主選擇體驗。(2)以農業參觀為主:為充分挖掘農場的農業價值,讓游客充分體驗田園之美,FICO Eataly World將建筑與農場之間的外廊作為農業游覽路線。游客可以直接沿外廊參觀建筑外圍的牲畜飼養、果樹蔬菜栽培等區域,還可以參與喂食、采摘等體驗活動。在景觀細節營造方面,室內室外景觀設計主要依據功能性原則,設計風格各有特點。在室內景觀的設計上,注重整體統一結合節點廣場個性特色布置。整體上,通過對不同高度、不同層次的種植臺的布置制造出整體連續的、富含節奏韻律的動態視覺效果;室內節點廣場主要通過室內植物完成空間界定,通過變換組合排列擺放方式圍出不同功能性空間。此外,通過設置一些景觀小品作為部分小型公共空間主景,增加空間的趣味性(如圖4)。室外景觀整體空間簡潔隨意,一方面是作為游客自由活動的公共空間使用,最大的特色是使用大面積草坪結合步行道,另一方面是建筑周邊綠化結合農田景觀,展現貼近自然的田園風光,突出田園特色,對城郊原有的鄉村景觀起到保留和延續的作用(如圖5)。
三、 FICO Eataly World 農業園
促進鄉村振興的實現機理
在意大利城鄉融合的大背景下,FICO Eataly World 農業園實現了良好的促進鄉村振興發展,本文嘗試從市場需求、政策引導、推動力量三個方面來分析其實現的內在機理。
(一)市場需求:經濟社會發展階段變化帶來的游客需求變化
城市化進程中,經濟消費水平的不斷升級,久居城市的人們,因城市環境的自然生態功能喪失,逐漸將休閑、游憩需求放諸鄉村文化特色旅游,同時很多與食物及農業相關的思想潮流及活動在意大利有著根深蒂固的傳統,導致鄉村美食農業旅游的興起。在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鄉村旅游被認為是替代傳統農林牧漁業等滑坡產業,避免農村人口過度流失重要產業之一,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扮演著最重要角色。比如,在歐洲有“拯救歐洲鄉村的鄉村旅游”之說。FICO Eataly World 農業園以農業美食界的“迪士尼”稱號,主打地方特色 Slow Food(慢食物),通過獨特的農業體驗,社交媒體互動和精致的食物,吸引了大批國內外的旅游者,提供給旅游者一種對美食+農業的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覺醒之旅,而旅游者高度參與性與創造性體驗感受其農業文化價值,又促進了博洛尼亞地區鄉村發展的良性循環。
(二)政策引導: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引導政策
早在1865年,意大利率先成立了“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國家政策長期對農業和自然的重視,換來了優質農產品的產出,使意大利成為歐盟內部獲得“原產地保護”“地理標志保護”和“傳統特色產品保護”認證最多的國家。政府大力普及休閑農業理念、對農民素質培訓和游客進行的環境教育,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投身農業、奔赴農村。意大利農業從業者除了可享有歐盟給予35歲以下農業從業者25%的額外農業補貼之外,還可享有本國政府給予40歲以下農業從業者一定時限的社保繳費減免優惠政策,另外,意大利各行政大區根據自己不同的情況制定了相應的政策。以翁布里亞大區為例,初期為了鼓勵農民的積極性,農業旅游企業設施建設的40%費用由大區承擔,企業主承擔的 60%還可享受優惠的貸款政策[7]。在政府的各項政策和技術性支持、以及創新性思維的應用下,意大利新零售企業Eataly把農作物以及家禽搬進了FICO Eataly World 農業園,“新農業+新零售”的嘗試,倡導慢生活、慢食物的新型生活方式,深受國內外游客的歡迎,也從銷售端帶動了博洛尼亞地區農業發展,顛覆了傳統休閑農業做法,并逐漸走出一條品嘗意大利美食特色的高端農業品牌之路,打造成為農業界的“迪士尼”,使之成為世界上農業休閑旅游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三)推動力量:社會資本力量推動出色的產業規劃
FICO Eataly World 農業園的投資方為“Eataly”公司,Eataly(來自eat+Italy=Eataly)由前身為消費電子業務的企業家Oscar Farinetti創立,并與Slow Food(慢食)合作。Farinetti成立FICO Eataly World 農業園時,采取與Coop(一家經營意大利最大超市連鎖店的消費者合作社)合作,依靠當地市場重要的合作伙伴,使公司能夠快速進入當地市場。從宏觀上看,社會資本更為全面考慮了博洛尼亞當地的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產業基礎、交通等因素進行理性客觀的判斷;同時,綜合考量周邊地區的產業發展情況和規劃布局,形成區域分工協作和錯位發展。博洛尼亞作為意大利最大的農產品集散地之一,同時也是意大利料理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意大利番茄肉醬面”所用的“番茄肉醬”也起源于當地。因此在文化的加持、產業的聚集等宏觀先決條件下成就了FICO Eataly World的成功。從微觀上來看,園區內各區域形成了完整的農業產業鏈,實現了“從田園到餐桌全過程”的閉環,各區域協同經營發展,促進了園區的良性循環發展,做到了真正的以農業產業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促進了鄉村復興。
四、對我國規劃建設農業園促進鄉村振興的啟示
隨著近年來國家對 “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旅游扶貧措施的大力推廣,我國觀光農業從最開始的小規模家庭農場到觀光采摘階段,發展到如今的互動體驗度假階段,近二三十年的建設取得了社會、經濟、生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效益,休閑農業的發展也如“初生朝陽”般蓬勃發展。但國內休閑農業園的發展由于建設過程中的諸多問題,與意大利農業園發展存在一定差距,制約著農業園的可持續發展。借鑒FICO Eataly World 農業園的做法與經驗,對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鄉村旅游,有以下參考方向。
(一)政策引導方面
國內政府早些年政策引導建設“大而全”農業園,成為“政府業績考核內容”,到如今面面俱到的行業規范細則,無一不體現國內休閑行業發展的巨大進步。就筆者所在城市關于休閑農業的政策——《衡陽市關于加快休閑農業發展的意見》(衡政發〔2016〕5號)——從政府基礎財政投入、行業組織領導、土地流轉、農企融資、星級農業園獎勵以及優惠政策等,都有詳細條例。借鑒意大利關于休閑農業政策,在國內政策引導方面,筆者建議補充以下幾點:首先是政府應對農業和自然加大重視,大力普及生態有機農業理念,加強高素質農民培訓,培養農民鄉村文化自信以及游客對傳統產業和農業文化的尊重,重視環境教育,形成農民、市場(游客)和政府三方共識;其次是政府統籌產業區域規劃,扶持農企集聚發展,促進休閑農場間的合作,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具體從從鄉村旅游觀光線路的策劃到每個農業園景點主題的確定,從農業觀光的導引介紹到田園風光的品味鑒賞,從日間的餐飲到夜晚的住宿,都需要政府全局統籌規劃引導,才能形成景觀效應和產業集聚效應,才能由點成線、成片,也有利于旅行社為游客提供一日、兩日乃至多日的鄉村旅游產品組合,在資源、客源市場可形成相互帶動、相互補充的良好局面,從而提高經濟效益,促進鄉村振興發展。
(二)規劃建設方面
首先規劃選址方面,農業園選址盡量依附于鄉村旅游景點或者特色農業區,結合利用當地特色產業以及鄉村優美的自然景觀。國內部分經營者“倉促上馬”“急于求成”,前期缺乏詳實調研,違背市場規律,導致園區選址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其次在產業規劃方面,農業園要明確一個主導產業,農業園建設結合主業逐期開發,多元化經營,包括農業觀光、農事體驗、休閑度假等,平衡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最終形成與生產結合、與農產品深加工結合、與種養加結合的完整產業鏈。最后在園區景觀建設方面,游客進入園區主要目的在于“看”鄉村景觀和“玩”鄉村文化景觀體驗項目,因此休閑農業園景觀的設計需要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符合游客的不同動機和期望需求[8]。
(三)運營模式方面
FICO Eataly World選址位于城市郊區,充分利用了周邊資源優勢,創新性地將“零售+餐飲+農業體驗”結合一起,采用免費入園的開發運營模式,并將當地居民融進整個發展體系中,構建了一個可循環的商業運營模式。國內農業園大多采取門票制,在旅游消費群體趨于散客化的今天,“門票經濟”面臨拐點,后“門票經濟”時代,游客更注重旅游的體驗和互動,園區應依托自身主導產業特色整合產業鏈資源,在具體活動營銷上,不斷策劃吸引眼球的節事活動,借用自媒體、短視頻等推廣,用活動打造全時態營銷,著力營造沉浸式的休閑互動體驗與全方位的消費引導服務,充分挖掘游客在餐飲、度假、購物等多方面的消費需求,而不是依靠門票收入。提升園區經濟效益,進而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增收。
五、結語
在城鄉發展日益不平衡的背景下,促進鄉村振興,農業園的可持續發展充當著最重要的一環。農耕文明源遠流長、農業文化遺產多樣、農業人口基數龐大是我國獨有的國情,這一方面是傳統農業創新發展的巨大潛力,另一方面基于地方特色農業文化的規劃策略是農業園可持續發展的基石。重視農業和自然,對村民和游客普及生態農業教育,不急功近利,建立和完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園規劃管理制度,從而真正意義上帶動鄉村旅游、促進鄉村振興。
注釋:
①作者根據谷歌地圖改繪。
②FICO Eataly World 農業園官網:https://www.fico.it/it。
③作者自拍。
④FICO官網.[EB/OL].[2020-12-01].https://www.fico.it/it.
參考文獻:
[1]胡依潔,吳曉璐,王霖斌.“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意大利農業合作探析[J].世界農業,2020(4):12-21.
[2]Eurostat.意大利農業普查 [EB/OL].[2019-12-01]. https://ec.europa.eu/eurostat/statisticsexplained/index.php?title=Archive:Agricultural_census_in_Italy&oldid=379554.
[3]蔣怡辰,盧航.意大利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再生策略——以米蘭廣域市為例[J].中國園林,2020(12):117-122.
[4]陳勝,宋娜.意大利農業復興對中國山區鄉村振興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9(10):25-30.
[5]張真瑞,秦巖.基于農業體驗的城市農業綜合體設計探析:以“FICO Eataly World”為例 [J].風景園林,2019(5):105-108.
[6]李燕琴.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路徑、創新邏輯與實施要點——基于歐洲一體化鄉村旅游框架的啟示[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63-69.
[7]毛敏.意大利發展農業旅游的經驗與啟示[J].黨政干部論壇,2019(12):39-40.
[8]羅吉.基于景觀感知理論的雙水灣景觀優化設計[J].設計,2021(9):76-78.
作者簡介:王英,碩士,衡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鄉村民宿及景觀。
通訊作者:羅吉,碩士,衡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鄉村民宿及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