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涼山地處西南邊陲重要通道,歷史悠久,地域文化資源豐富。將涼山地域文化融入到西昌學院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教研環節,不僅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保護、傳承、傳播,突出西昌學院地方性應用型大學的辦學特色,更有利于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強烈的創新意識、深厚的人文情懷和服務于社會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地域文化;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育融合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昌學院教研教改項目“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校美育教學模式研究——以‘彝文化數字交互設計工作坊為例”(JG2022114)研究成果。
一、涼山地域文化資源分析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域文化是指人們長期在特定的地理和歷史條件下生存、生活和發展而形成的獨特烙印,這些特質明顯有別于其他地方。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處四川盆地和云南高原之間,自古以來在漢、彝、藏文化的包圍圈內,形成了以彝文化最具特色、獨立又封閉的社會形態。
從設計學角度來看,涼山地域文化資源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物質文化資源,涼山地區土特產品比較豐富,這些土特產品已成為一個地方的“名片”,如:苦蕎、土豆、蜂蜜、野生菌等。二是非物質文化資源,包括彝族服飾、銀飾、漆器、建筑等多項傳統手工技藝,這些技藝曾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全世界唯一反映奴隸社會形態的涼山奴隸社會博物館,有“人類母系社會活化石”之稱的瀘沽湖摩梭文化,有至今保留完整涼山彝區德昌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三是紅旅文化資源,涼山現有2市15個縣,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特色,比如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西昌,地處川西高原安寧河平原腹地,有“航天城”“月城”之稱;冕寧縣則是革命歷史、彝海結盟的紅色文化基地,還有深受游客歡迎的邛海、螺髻山、瀘沽湖等旅游景區。以上資源都是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教研時可以利用和開發的“寶藏”。
二、涼山地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意義
(一)有助于促進地方院校的建設和發展
將涼山地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是地方高校發揮教研優勢和凸顯社會服務功能的重要舉措。眾所周知,西昌學院受地域、師資等各種條件的制約,與重點大學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是我們需要深思的問題。地方高校要想突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須借助涼山地域文化的支持,從涼山獨特的文化資源庫中加以研究、開發和利用,在創建、培育、凝練辦學特色的過程中,自覺把傳承地域文化作為教學的“閃光點”。地方高校作為思想、人才、技術的匯聚地,是社會的知識庫,又是引領創新的地方。本土與鄉土資源是藝術設計教育和創新的重要源泉,是體現藝術設計辦學特色的重要“窗口”,是創新創意萌發的生長點。藝術設計教育的重要目的是為社會培養能夠滿足人們生活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時間能力高素質復合型設計人才。兩者的融合使藝術設計教育從傳統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向開放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通過涼山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的人才培養體系中,產生一批能夠引領文化發展、服務社會的主力軍。
(二)有助于培養高素質藝術設計人才
藝術設計教育可以培養和提高地方高校學生文化素質、學習專業的興趣和藝術修養,從而成為未來行業發展所需要的、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設計人才,為新時期社會建設和地域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高素質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既包含專業技能的培養,還包括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因此涼山地域特色文化的融入有助于實現學生的良性發展。首先,地域文化的融入為學生提供了更多了解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途徑,使學生對當地的歷史文化產生更加強烈的認同感,尊重傳統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其次,地域特色文化的融入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藝術設計的文化內涵,把握整個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從而結合自身能力規劃好未來職業發展方向。最后,涼山地域文化的融入有助于實現藝術設計教學與市場發展相協調,使高校能夠直接定位當地藝術設計行業的人才缺口,進一步提高相關專業學生的就業率,真正實現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成,在健全學生完整人格的同時,實現其人生價值。
(三)有助于繼承和創新涼山地域文化
涼山地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可以保護傳承和創新地域文化。藝術設計類專業是一門綜合性的造型藝術,從衣食住行到人們生活的空間環境都有藝術設計的影子。總的來看,設計既是一種現代藝術文化形式,同時也是展現不同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將涼山地域文化融入設計教學之中,利用藝術設計的方式和途徑使當地少數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播和發揚。另外,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設計產品能夠對特定消費者產生獨特的吸引力,使其產生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產生文化共鳴。當今的世界呈現出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發展的趨勢,這一趨勢也是推動世界文化不斷繁榮的力量之源。將涼山地域文化與藝術設計教學相結合,有助于引導學生在藝術設計實踐中積極應用少數民族文化元素。如將聊城傳統建筑融入到藝術建筑設計中,將涼山傳統彝族服飾文化元素融入當前服裝設計中等,進一步擴大涼山地域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涼山地域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通過藝術設計等形式有助于將傳統涼山民族文化與時代精神相融合,更好地滿足新時代消費者的特色文化需求,不斷創新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形式,使當地的彝族文化以全新的姿態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
(四)有助于促進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
近些年來,國家明確提出了創新發展的目標和要求,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也呈蓬勃發展的趨勢,區域性的經濟競爭也由之前較為初級的生產要素方面的競爭轉變為地方特色產業發展之間的競爭,而地域特色文化資源正是其中重要資源之一。涼山地域文化與藝術設計教育相融合,有助于發揮西昌學院的教育優勢、區位優勢以及文化資源優勢,實現以特色文化教學為載體的文化發掘與文化研究,進一步促進當地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從而使地方經濟出現新的增長點,提高涼山地區文化產業的創新能力,最終實現教育與經濟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當今藝術設計行業的發展需要藝術設計者不斷融入更多元的文化,把握社會需求發展趨勢,積極開展創新設計活動。民族文化永遠是藝術設計創新的源泉,將涼山地域文化融入學生教學中有助于加強學生對涼山地域文化的重視和對當地社會發展的關注,可以通過個性化教學,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形成傳承傳統涼山文化的意識,積極承擔文化創新的責任,使學生進一步把握行業發展需求趨勢,具備更好的行業適應能力。從而創作出更多具有涼山文化特色的藝術設計作品,促進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當前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學體系存在缺陷
許多地方院校由于自身發展條件和發展經驗的限制,并未形成一套較為成熟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藝術設計人才培養體系。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方高校也應該根據各地不同的地域資源、民族分布、經濟發展環境、文化教育環境等制定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目標,但當前院校在辦學中往往存在教學目標缺乏實際性,藝術設計人才的定位不夠清晰,導致難以將不同地域文化優勢轉變為自身教學特色和人才培養優勢。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學生所接受的知識與能力既不符合學生自身發展需要,也不符合整個行業的發展需求,還無法對當地特色文化產業起到促進作用。在課程設置方面,不同院校的設計教學比較類似,缺乏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無法滿足當前的創新人才培養需求。
(二)高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質量普遍較低
地方高校進行藝術設計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社會和市場發展提供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綜合型人才。但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市場化環境的不斷發展,相關行業對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許多地方院校都相繼開設了自身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每年進入相關設計專業進行培養的學生也在不斷增加。盡管當前藝術設計教育領域看上去空前繁榮,但從目前的教育培養現狀來看,許多地方院校并未形成特色化、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體系,導致每年都會出現大量同質化、低水平的藝術設計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相關崗位的競爭日益激烈,但當地文化創意產業的人才需求卻還是得不到滿足。這種發展狀況促使各地方院校開始審視自身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不足,并積極開展與地域文化相融合的教育發展之路。
(三)學生缺乏地域文化實踐教學
在當前地方院校的藝術設計教學體系中,許多課程都沿用傳統美術教育、設計教育的內容,在教學培養的過程中更加側重于對學生藝術設計相關技能和技巧的傳授,忽略了對相關人文知識、特色文化素養的培養,這就導致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藝術創新能力提升較為緩慢。另一方面,藝術設計教學體系中實踐教學內容的欠缺導致地域文化與設計教學的融合性較差,如果放棄地域文化中所蘊涵的藝術設計教學元素,無疑是對地域文化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例如涼山彝族自治州擁有非常豐富的具有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的古遺跡、古民居、古村落、古鎮等,還有非常豐富的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手工藝文化等,這些都是藝術設計實踐教學的天然素材,有助于進一步開闊學生藝術視野,發揮其潛能。
四、涼山地域文化
與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育融合的路徑分析
(一)構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教學體系
特色教學體系的構建和發展需要緊緊圍繞當地地域特色文化展開,西昌學院地處梁山彝族自治州,一方面當地的經濟發展、教育發展的基礎條件相對薄弱,導致當地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水平也相對落后。另一方面,當地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豐富的物產資源都促使當地的各民族人民在長期的繁衍生息之中創造出絢爛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例如,當地的彝族歌舞服飾、木里藏鄉風情、瀘沽湖摩梭文化、畢摩文化等多民族文化交相輝映,使人嘆為觀止。西昌學院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也應該根據市場發展的主要趨勢,及時調整院校的教學培養目標,可以將當地彝族文化特色內容融入到新時期設計教學體系中,實現特色文化教學的目標。例如在工業設計專業方面可以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各種生活用品、旅游紀念品的創新設計之中;在平面設計的教學內容中可以進一步突出當地彝族民族文化品牌的構建和發展;在室內設計教學方面還可以融入彝族傳統建筑文化、裝飾文化等。
(二)創新藝術設計教學模式
教師在開展藝術設計的教學活動時,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將涼山地域文化融入其中的各個環節,發揮其藝術教學優勢,進一步提高藝術教學質量。從當前的地方院校藝術設計培養現狀來看,許多教師的藝術設計教學理念并未完成更新和轉變,這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地域文化與藝術設計教育的進一步融合。因此,高校應進一步加強教學模式的創新工作,在進行課程教學設計時可以將當前市場發展導向、實踐發展趨勢等結合起來,設置具有針對性的藝術設計教學課題。例如涼山彝族彝繡、銀飾、漆器等是我國重要的民族非遺項目,但由于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傳統技藝的年輕傳承人比較稀少,教師可以針對這一狀況引導學生進行文化藝術作品的設計,以各種非遺項目為載體進行教學和設計活動,不斷拓寬學生的設計視野,進一步提高學生群體的綜合設計能力。
(三)加強學生特色文化實踐教學
在傳統藝術設計教學中,課堂理論性講授的內容占比較大,這不利于學生深入了解當地特色文化。因此在涼山地域文化與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育融合的過程中還要不斷豐富學生地域文化實踐體驗活動,為學生構建更多特色文化教學情境,使學生在與涼山文化實際接觸的過程中感受其魅力,從而找到地域文化與藝術設計之間的融合點。其次,要想真正實現地域文化的創新應用,就必須具備主動挖掘特色文化的意識與能力,要通過文化實踐教學增加學生文書設計的渠道和機會,進一步增加藝術設計經驗,提高自身藝術設計的質量和水平。藝術設計實踐教學的形式非常多樣,最主要是應保證在實踐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藝術設計教學需求。例如可以組織學生感受西昌禮州古鎮等古鎮文化,組織學生在實地調研中進行學術研討,形成較為濃厚的藝術設計學術氛圍,還可以對古鎮中所展現的涼山彝族古建筑、傳統舞蹈、民族音樂等地域文化進行挖掘,引導學生以藝術設計的眼光來發掘其中的文化元素。
(四)藝術設計專業學生主動從地域文化中汲取靈感
受傳統教學思維、學習思維的影響,學生在進行藝術設計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往往側重于理論學習,忽視對當地特色文化內容的提煉和使用,因此普遍缺乏創造力和設計意識。因此,學生要積極學習當前較為先進的藝術設計理念,形成藝術與生活相結合的藝術設計思維,積極參加各種關于特色文化學習的實踐活動。英國著名設計師維恩·韋斯特伍德曾表示,作為一名設計師,最應該相信的就是文化。西昌學院的藝術設計專業學生也應該積極汲取涼山彝族民族文化中的藝術元素、創新元素,例如彝族傳統文化崇尚黑、紅、黃等原始之色,他們以黑為美,將紅色賦予生命,黃色賦予光明的含義,表現出彝族人民淳樸、充滿活力的精神狀態。學生們也可以充分利用這一色彩元素進行藝術設計實踐,并將彝族傳統服飾中的“火鐮紋”“蕨芨紋”等進行靈活應用。學生們還可以利用當前網絡工具廣泛搜集關于涼山彝族文化的圖騰、故事、歷史、習俗等,并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分享,進一步拓寬技術設計的思路。
五、結語
總之,涼山彝族自治州有著非常絢爛豐富的地域文化內容,能夠對西昌學院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產生積極的作用。加強地域文化與藝術設計教育相融合不僅可以豐富當前設計教學的內容和素材,還能夠逐步構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藝術教學體系。因此,教師在教學實施中要積極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文化內容與教學的契合度,盡可能地保留地域文化的本來面貌,加強學生文化實踐,從而培養出更多具有文化創新能力的設計人才,促進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參考文獻:
[1]黃圣游,林立平.地域文化融入藝術設計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10):122-123.
[2]余敏.地域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研究[J].藝術品鑒,2020(14):121-122.
[3]沈曉怡.地域文化在美術單元教學設計中的應用——以“賢文化”為例[J].中國農村教育,2020(10):58-59.
[4]章莉莉.地域文化進入高校藝術設計課堂的教學研究-以海南“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為例[J].新絲路(下旬刊),2017(2):55,68.
[5]周紅衛.傳承地域文化,發展特色設計藝術教育[J].美與時代(上),2013(2):28-30.
作者簡介:潘海敬,碩士,西昌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