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衣 拉·阿不力肯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多民族是我國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國發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共同創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①我國歷史演進的這個特點,造就了我國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錯雜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在全球化語境下,要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提升國家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
民族地區青少年使用微信增強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是一種社會個體對國家的內心情感與歸屬意識,涉及對所處民族文化與政治身份的集體認同。國家認同,既關乎個體情感表達又涉及集體身份認同,是現代民族國家得以形成并維系的重要心理基礎。有研究發現,現代民族國家的誕生,與大眾媒體通過信息傳播與內容生產,進而在民眾之間促進信息共享,制造共同體驗,進而塑造民族認同是密不可分的。那么,這種媒介使用對國家認同意識的塑造效應在邊疆民族地區青少年群體之中是否顯著,如何優化邊疆民族地區的媒介環境,促進青少年的國家認同?本文將通過一系列深度調查,對這些問題進行回答。
本研究采用田野調查和網絡民族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重點研究少數民族青少年在提升國家認同過程中的社交媒體實踐。研究對象——新疆輪臺縣陽霞鎮,是一個不到14000人的小鎮,有3000多戶人家,生活著2380戶農民,這里一直以來以糧棉種植為主,以小白杏為支柱副業。據了解,該鎮青少年共3800余人,70%以上的青少年都使用微信。農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少有機會行萬里路,可能會對世界的認識有所局限和束縛。如今,除了讀萬卷書,該地的青少年可以通過互聯網,基于社交媒體去看這個世界。若能讓青少年以正確的動機,有意識地去使用社交媒體,將會取得非常正面的效果,尤其是在培養其國家認同意識方面。近年來,陽霞鎮政府和村委會工作人員通過建立微信群、公眾號和視頻號,使當地青少年通過微信結識朋友、探索世界,通過彼此的學習和交流增進共同性,在認知上理解并認同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田野調查中,調查組以參與式觀察和深度訪談的方式收集資料。筆者參加了一些交流活動,深入了解了提升青少年國家認同感的實踐活動。通過深度訪談與參與式觀察,筆者發現,微信使用已經深入陽霞鎮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他們通過微信與朋友們聊天,交流所見所聞,暢談家鄉的新變化;他們還通過微信看新聞,了解鎮子以外發生的事情,獲取國家建設發展的信息以及對邊疆地區的支持與幫扶;通過這些信息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們的內心發生了新的變化,國家認同感和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意識逐漸萌芽、長大……
陽霞鎮青少年日益普及的“微信生活”
鎮子里青少年都有微信賬號,這款社交軟件把那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們邀請到了一個共同的網絡空間。在訪談中,一個幾年前失去父親的小姑娘,她的母親患有心臟病,家里經濟條件困難。當筆者去探訪這對母女時,她們正在炕上看手機交談。我問道:“什么事情啊這么熱鬧?”小姑娘高興地說:“姐姐,我正在看記者采訪外交部部長王毅,他真的很優秀,是我的偶像,以后我也想成為一名外交官,為國家出一份力,讓國際友人們看到一個自信大氣的中國人!我在給媽媽翻譯外長講的話,我是她的漢語小小翻譯官。”
當小女兒去外面拿東西時,筆者問這位母親,怎樣看待孩子使用微信這類社交軟件。她說道:“不瞞你說,我很重視孩子的教育,沒念過書是自己這輩子最大的遺憾,便希望女兒能夠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能夠飛出去,多看看這個廣闊的世界。社交媒體可能會占用孩子的學習時間,但我從不干涉孩子的人生課題。”
這位母親還坦言:“女兒很喜歡結交不同民族的朋友,有時候還會說一點哈薩克語和蒙古語,她的漢語水平也很強,在家常常看著鏡子模仿外交部發言人說話,還會把稿子打印出來大聲朗讀。”社交媒體為這些偏居祖國一隅的民族小鎮的孩子們看到外面的世界,找到了一個充滿希望的“小窗口”。
正在念高一的女孩小娜(化名),性格開朗活潑,讀完“內初班”后考上了“內高班”,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小姑娘。筆者在與她的交流中發現,她十分善用社交媒體,她和筆者分享了一個群,里面有漢族人、蒙古族人、哈薩克族人和藏族人。她給這個群取名為“民族團結一家親”。她說:“學校有個活動,就是舉辦一場關于民族團結主題的大串燒,希望同學們都來展示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令人惋惜的是,因為疫情原因,同學們沒有辦法去學校排練,于是學校的藝術團團長把大家拉到一個微信群里,方便通知和交流。
后來,小娜和小伙伴們又建立了一個“大串燒”小群,在群里聯系并商量表演的事情。“我在這個群里面第一次接觸到不同民族的藝術,覺得很是震撼。”她情不自禁地說著,隨即哼起了《烏蘭巴托的夜》,說這是群里的蒙古族小伙伴唱的,現在大家基本都會唱了。一首歌就能把大家的心連在一起。筆者從小娜爽朗的笑聲中感受到了這些少年的單純可愛。這種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求同存異、彼此欣賞的態度體現了中華民族海納百川的優秀傳統美德。
筆者采訪了一個男孩小山(化名),當時他在廣州念高二。小山平日里少言寡語,筆者去他家里的時候,他正在用微信進行視頻聊天。他對我說:“這個聊天的人是我最好的兄弟,是個香港人,曾經一起做了一年的同桌,我們關系非常好,后來他去悉尼大學讀書了,我們會用微信保持聯系,他會給我發很多悉尼的照片,分享在那邊的生活。”
小山還興奮地說,最近他的同桌在澳門旅游,并給他發了照片,看著照片有種從電影里走出來的感覺。“雖然自己沒有機會親自去祖國的大好河山游玩,但看到微信朋友圈,也有種開闊視野、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們每天都會聊幾句,也希望未來有一天可以見面。”
微信使用如何讓國家觀念入腦入心
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才能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筆者通過調研發現,微信群的使用,可以起到向青少年進行積極正面宣傳的作用。
陽霞鎮鎮長艾力曼向筆者介紹說,鎮里每個村都有一個青少年的微信群。通過微信群,可以更好地關心這些孩子。副鎮長如思蘭補充說:“我們每個村還有自己的公眾號和視頻號,會分享并傳播很多正能量的視頻和文字,宣傳黨和國家的重要方針政策;也會分享中華文化以及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的照片和視頻,讓青少年受到教育、健康成長,自覺地與國家、與各族人民緊緊站在一起。”
其蓋布拉克村工作人員深有感觸地說:“有一次我在微信群里分享了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的內涵,群里一名正在讀三年級的維吾爾族小男孩提問說,維吾爾族和漢族屬于不同的民族,為什么會有相同的歷史呢?”后來,一名高年級的學生耐心地解釋說,中華民族包括56個民族,都是一家人。
“說實話,剛開始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擔心這個孩子有著錯誤的中華民族歷史觀,還在想怎樣才能讓他更好的理解。但微信群解答了這個小朋友的疑惑,他也在積極地與群里的哥哥姐姐們交流,在這種討論氛圍里,大家也逐漸樹立了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正是社交媒體提供了這樣的平臺。”該工作人員語重心長地說。
微信群里一名今年參加高考的“大朋友”小緹(化名)正在備參考。她說:“為了有充足的復習時間,我不太玩手機,但對這個微信群會十分關注。”小緹坦言,隨著自己學業的進步,漸漸地有了廣闊的視野,不再以井底之蛙的心態去認識這個世界,也明白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和崛起并不是一步登天,而是幾代人的努力和犧牲換來的,能夠在微信群里引導這些可愛的小朋友們認識自己的祖國和民族,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陽霞鎮村委會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政府部門和村委會,還有孩子們,大家一起學習,讓村子充滿中華文化的氛圍,社交媒體能夠把大家聯結起來,可以整合內外資源,把這樣濃厚的文化氛圍帶進村子。”
利用微信,讓中華文化走進鄉村,在維吾爾族青少年的心里埋下一顆中華民族的種子,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積極的作用。中華文化包羅萬象,根深葉茂,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微信作為媒介平臺,如果運用得當,開設寓教于樂的優質課程,將會讓民族地區的孩子們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在微信使用中逐漸形成的家國之情
在訪談中,筆者深刻地感受到:或許,媒介就是有這樣一種能量,在“潤物細無聲”之中,滋潤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讓一顆顆對于國家的依戀之心,對于中國民族的認同之情悄悄地生根發芽。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名叫小迪(化名)的小學五年級學生,他在姥姥家長大。由于他的父親受了宗教極端勢力的蠱惑,不得不來到“教化中心”接受培訓教育。
因為受到宗教極端主義思想的影響,這個家庭的幾個孩子接受正規學校教育比較晚。但是可喜的是,父親從“教化中心”學成畢業后,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孩子們全部送到了學校接受教育。他還讓已經結婚又離婚的女兒積極備考,去念大學。他充滿歉意地說:“我真的對不起這些孩子們,幾年前我受到宗教極端思想的影響,在他們用微信聯系自己的朋友時,我會干涉,不讓他們通過社交媒體接觸其他民族,也對漢族有很大的偏見。那個時候,我甚至覺得除了維吾爾族,其他人都不是自己人,更別提中華民族了。”
“從教化中心畢業后,我內心越來越清晰,我不僅沒有做好自己人生的課題,還很霸道地干涉了孩子們的人生課題,他們不應該為我的錯誤買單。”這位父親表示:“我希望他們可以自由地成長,去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而微信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很棒的交流渠道,我會鼓勵他們多交不同民族的朋友,告訴他們中華民族是一家人。希望整個家庭可以忘掉過去,重新開始。”小迪的父親在努力地學習漢語,有時候還會主動用漢語同他人交流。共同的語言使他隱隱地產生同其他民族一家人的感覺。
筆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國家認同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愛國也要從娃娃抓起,更要從青少年抓起,在耳濡目染中培育家國情懷,潛移默化地增強對中華民族的強烈歸屬感和認同感。當青少年在與其他民族的互動交往中感受到溫暖,滿足了情感需求并產生情感依戀,會從心底里把自己看成中華民族的一部分。筆者相信,這些人、這些故事只是縮影,一定會有更多青少年的愛國故事!
提升民族地區青少年國家認同的基本策略
通過訪談,筆者認為,民族地區青少年的微信使用與國家認同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我們善于利用諸如微信、微博、抖音之類的社交媒體,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克服時空距離,增進祖國各民族的交流與交往,增強民族地區青少年的國家認同。
在認知層面:通過社交媒體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認知層面,要引導青少年樹立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對國家有認同感。
國家認同究竟從何而來?這就必須要談到內心深處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將各民族聯結在一起的精神紐帶是什么,這份各民族團結互助的感情來自何處。在筆者看來,當一個人意識到身邊的人是自己的伙伴而不是敵人時,就會產生某種關愛,在這種有溫度的環境里,彼此的距離會拉近,共同性會增多,差異性會減少,在不同民族交往交流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彼此是命運共同體的共識。而上述過程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即存在一種各民族可以友好交往和溝通的媒介平臺。毫無疑問,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當仁不讓是最佳溝通渠道之一。
對國家的高度認同、對政治秩序的強調和對社會穩定的重視,依然是國家力量的重要表現形式,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不僅是共同的地緣和生活環境把我們密不可分地聯結在一起,更是共同的歷史命運和光明前途把我們親密無間地凝聚在一起。社交媒體為民眾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也給了不同民族傾聽彼此聲音的機會。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人們的宗教信仰與風俗習慣不同,可能不敢主動邁出第一步,但虛擬的網絡世界可以讓人感到輕松自在,消除這種社交距離與交往壓力,從而有效促進各民族間理解與交往的深度,開啟一種愛的循環。
在情感層面:通過社交媒體培育青少年的家國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①從總體趨勢和國際經驗來看,一個國家內國民享有的共同文化、共同價值觀越是廣泛和深厚,越容易建立起較為穩固的國家認同。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文化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是在捍衛祖國統一、推進歷史進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漸形成的。正如列寧所言,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和睦之魂,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中國臺灣學者賴岳謙教授提出,文化是社會和歷史的沉淀,國家認同、民族認同都是建構在文化認同基礎上的,認同中國的中國人,當然應該愛中國的文化,愛中華民族,愛中國。事實上,有效利用微信,可以讓民族地區青少年融入國家認同感的培育過程,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力量,從內心深處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最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交往方面:充分運用社交媒體促進各民族溝通互動
善于利用社交媒體促進各民族交融,同心同行,才能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認知層面和情感層面做好了地基,各民族間的互動與交往會少幾分刻意、多幾分自然。不同民族的朋友們使用微信進行文字或者視頻聊天,能夠在打破時空限制的條件下,互動互嵌。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夠對彼此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實現中國夢,就要緊緊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民族地區青少年通過使用社交媒體,在各民族交往中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就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價值和意義。各民族交往互動,在尊重和分享不同民族文化的同時,可以感受到56個民族的魅力,進而增強作為中國人的自信和底氣,追求各民族交融中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格局,為世界和平發展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是一種格局,更是一種情懷。
總結和反思
現代科技的發展促使社交媒體方式不斷創新,改善了邊疆民族地區人們的生活。在陽霞鎮,筆者看到,沒念過書的父母對孩子盡心盡力的關切和無盡的擔憂;也看到了政府部門和村委會對于孩子們的付出,以及整個社會對青少年的關愛。
盡管民族地區青少年在使用社交媒體的過程中還存著一些問題,但是筆者堅信,通過善用社交媒體,民族地區青少年一定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華民族的包容博愛,進而在這份美好中堅定自己的信念,在未來的廣闊天地間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編輯 宋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