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香
摘要:目的 探究圈套器冷切除與圈套器熱切除在結直腸息肉的治療中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消化內科收治的結直腸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260例實施圈套器冷切除患者記作CSP組,122例實施圈套器熱切患者記作HSP組。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結局和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結果 CSP組患者的整塊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均高于HSP組,P均<0.05;CSP組患者的術中失血、延遲性出血、電凝綜合征、遲發穿孔、病理組織損傷、息肉回收失敗等不良事件的比率均較HSP患者組顯著降低,P均<0.05。結論 在以腸內鏡為指導下的結直腸息肉的切除手術過程中,CSP手術組可降低術后不良反應并提高手術效能,可改善手術結局,值得推廣。
關鍵詞:腸息肉;內鏡;圈套器切除;臨床治療結局
結直腸癌是指,發生于結腸與直腸上皮細胞異形增生并惡性增殖純度較高的腫瘤疾病。截止至2018年,全世界范圍內的該疾病的發病患者例數達到180w,死亡比率為48.89%[1]。結直腸癌的治療主要以切除病理組織,減緩腫瘤細胞繼續惡性增殖等支持治療方案為主。現階段以內鏡指導為基礎的腸內息肉方法,為臨床中的主流手術途徑。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息肉的切除方法也逐漸趨于多樣化,多見于冷/熱活檢鉗除、圈套器熱切除等[2]。
圈套器冷切除手術具有操作便捷、可行性高、手術周期短,以及術后不良反應與并發癥的幾率較低的優勢,但該手術在國內缺少相應的數據支撐。因此,應在該領域進行進一步的臨床試驗,以期為臨床提供可靠依據。本研究旨在對圈套器冷切除術在結直腸癌的病理組織切除中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詳細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消化內科收治的結直腸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260例實施圈套器冷切除患者記作CSP組,122例實施圈套器熱切患者記作HSP組。CSP組中,男性患者141例,女性患者119例,患者年齡極大值為71歲,極小值為37歲,年齡均數為(54.44±5.75)歲;HSP組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65例,患者年齡極大值為74歲,極小值為39歲,年齡均數為(54.45±5.22)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患者年齡不高于75周歲,且不低于18周歲;患者家屬以及本人自愿簽署相關協議;患者結直腸病理組織直徑小于10 mm;患者病案清晰完整且無首頁填寫錯誤。
排除標準:長期口服或經其他途徑應用抗凝藥物的患者;呈現慢性病危象的患者;存在烈性傳染病的患者;存在嚴重腎臟功能以及肝臟功能不全或衰退的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妊娠月經以及既往的一個月內實施刮宮手術的患者。
1.2 方法
CSP組與HSP患者組均使用同樣的圈套器開展后續的手術措施,在進行切除前不實施黏膜下注射。在進行CSP的治療過程中,不進行高頻電凝系統的介入,術中全程應用圈套器對目標息肉進行針對性的完全圈套。同時,將周邊的1~2mm的正常腸黏膜進行圈套,在腸鏡的指導下觀察到目標范圍已經完全納入圈套范圍內后,在短時間內迅速收緊圈套器,利用圈套器圈套范圍周圍黏膜與圈套器之間的相互作用,將息肉組織與機體組織進行機械性分離。
HSP患者組在上述基礎上,將圈套息肉以及周圍腸黏膜1~2mm的范圍進行完整圈套后,收緊圈套器,同時在腸鏡的指導下,利用術前連接的高頻電刀系統將息肉進行分離。CSP與HSP患者均進行術后及時保溫、預后期間臥床以及標準化禁食流程,根據患者的恢復水準,允許進行適當的流質食物進食。同時,根據患者的證明體征進行相應的支持治療,將出現生命體征異常波動的患者情況及時上報上級責任醫師。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息肉組織學特點、治療結局、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試驗各指標均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25.0分析,計量資料用卡方檢驗;計數資料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患者經內鏡觀察息肉組織學特點比較
病理類型以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增生性息肉差異明顯(P<0.05)。見表1、表2。
2.2 兩組患者治療結局比較
CSP組患者的整塊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均高于HSP組,P<0.05。見表3。
2.3 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均無延遲性穿孔,CSP患者的術中失血、延遲性出血、電凝綜合征、遲發穿孔、病理組織損傷、息肉回收失敗等不良反應的比率均較HSP患者組顯著降低,P<0.05。見表4。
3討論
腸內息肉是患者在后期形成結腸腺瘤、息肉惡性病變以及結直腸癌的主要成因。因此,患者在經組織學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結直腸息肉時應及時就醫,降低患者后期形成惡性腫瘤的風險。臨床中,避免結直腸息肉后期形成惡性腫瘤的主要途徑為在確診后予以切除處。現階段的醫療技術水平所支持的切除技術,多見于經內鏡下指導的結直腸息肉切除術,但在臨床中線尚無對于該技術的統一標準。此外,在直徑5~10mm的結直腸息肉的治療中臨床中,最長見的結直腸息肉治療方案經為高頻電刀指導下的切除手術。
在內鏡指導下的腸內息肉切除術所能夠形成的最嚴重的并發癥,其中包括術后出血、延遲性出血甚至是腹內穿孔,以上并發癥的形成均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形成威脅,甚至一定幾率上會影響患者后續的生活質量與生存幾率。經證實,結直腸息肉手術后能夠引起患者形成嚴重并發癥的成因,幾乎均與手術過程中應用的電凝系統造成的燒傷密切相關。電凝系統的灼燒性損傷對于黏膜以及血管組織的功能造成嚴重損害,進而導致組織細胞呈現出變性壞死。此外,其燒傷面積還會出現大面積擴散的現象,進而加重患者的失血現象[3~4]。CSP及圈套器冷切手術是利用機械性損傷進行息肉切除的手術途徑,手術過程中規避了熱切除應用的高頻電凝系統的使用。該手術僅在切除范圍的基底以及周邊組織造成了變性壞死,且創面邊緣規整,因此有利于患者組織的后期恢復,規避了電凝系統在切除中的切除過程造成的延遲性出血與延遲性穿孔等現象[5]。一定程度上,對于患者的后期恢復時長、預后恢復效應以及轉歸期間的生活質量具有正向協調效能[6]。
研究顯示,圈套器冷切除的完全切除率等治療結局較同種內鏡指導下的圈套切除手術治療具有更高的治療效能,雖然兩組患者均為嚴重的遲發性穿孔現象,但CSP組較HSP組延遲性出血等術后不良反應的比率顯著降低,這就表明該手術具有更高的應用效應[7]。
綜上所述,在結直腸息肉的內鏡指導下的圈套器切除中,CSP手術具有更高的治療效應同時具有更低的并發癥發生比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林慶偉,黃立賢,施長偉.冷熱圈套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對直徑6~10mm結直腸息肉的療效及安全性比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1,15(15):31-33.
[2] 莫雙陽,蔡懷陽,王迎偉,等.結直腸息肉內鏡下圈套器冷切除與黏膜切除術的療效與安全性比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21,21(88):161-163.
[3] 吳平安,朱新建,俞棟,等.冷圈套切除與熱活檢鉗在結直腸小息肉切除中的療效比較[J].浙江臨床醫學,2020,22(8):1090-1092.
[4] 劉蘭仔,何利平,方超英,等.內鏡下冷圈套切除結直腸小息肉124例療效分析[J].福建醫藥雜志,2021,43(6):44-46.
[5] 黃應爽,王澤軍,樊秀琴.圈套器冷、熱切除術治療長徑6-9mm結直腸亞蒂息肉對比觀察[J].浙江實用醫學,2020,25(4):278-279.
[6] 孫倩儒,胡麗紅. 經直腸純自然腔道內鏡手術保膽手術與外科開腹膽囊切除術及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或息肉的效果對比觀察[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8,27(7):760-764.
[7] 羅哲,浦江,王曉輝,等.結直腸息肉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后遲發出血的臨床特征及危險因素分析[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9,44(9):769-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