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莉 李海平
摘 要:太行山題材的山水畫一直以來被人們關注,作品中不但呈現了客觀的太行山,還有畫家的情感流露與精神呈現。對太行山山水畫作品分析發現,其共同點是雄渾厚重、危巖峭拔,太行山題材山水畫創作不只是單純地將客觀景物再次呈現出來,而是畫家對自然進行深刻了解后的二次認知的展現,是畫家將內心情感賦予物象的一種表現,是將太行山作為載體的一種精神表現,從中能夠了解到畫家的思想活動。通過對關于太行山題材山水畫作品的研究不難發現,太行山題材山水畫中蘊含著積極向上的精神,是一種不屈的民族精神。這也是將解放戰爭與太行山相結合進行創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太行山自身具有雄渾樸實的特點,在以太行山為題材進行山水畫創作時,也是基于此用筆墨與表現形式將此特點呈現出來,表達出一種思想與精神,因此有必要分析太行山題材山水畫的藝術精神。
關鍵詞:太行山題材;山水畫;藝術精神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校級基金項目“太行山題材山水畫藝術精神研究”(ZL2021005)階段性成果。
我國山水畫起源于魏晉,當時主要作為人物畫的背景,來襯托人物形象。發展至隋唐時期,文人墨客逐漸開始以山水畫為主題進行創作,由此山水畫便開始獨立發展成為一門新的畫科。發展至五代時期,我國山水畫已經成熟,出現南北之分。隨后山水畫持續發展,受不同時代、地域等因素影響,出現百花齊放的景象。西方繪畫藝術傳入我國后也對中國山水畫創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我國山水畫家在堅持傳統繪畫技藝的基礎上,借鑒了西方繪畫元素,并嘗試對中國山水畫進行拓展,在表現鮮明主題精神的同時,展現出包容、開放的藝術態度,為我國山水畫延伸與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縱觀我國山水畫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太行山題材深受我國畫家青睞,從一幅幅以太行山為主題創作的山水畫作品中能夠看出這些作品主題厚重壯美,精準地傳遞出太行山脈的精神內涵,彰顯了我國山水畫創作中蘊含的人文品格。
一、太行山的地理特點與文化特點
太行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北至北京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呈現出由東北向西南的走向,山脈連綿400多千米,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地域分界線。太行山巖石造型敦厚,色彩凝重,散發質樸之美,古往今來,眾多畫家將太行山作為藝術創作的源泉。太行山地區的文化特點與社會人文形態特征,能夠反映出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對我國太行山山水畫有深遠的影響。畫家對太行山的體會不僅限于其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還會體會其蘊含的歷史情節、人文風貌等。以畫家賈又福的作品《太行豐碑》為例,其以繪畫反映了太行山的歷史以及太行山人民的精神,可見太行山人民雖歷經磨難,但始終屹立在民族抗戰的前線,在歷經滄桑中造就了永不磨滅的太行精神,正是這種偉大的精神使其生生不息[1]。
二、太行山題材山水畫創作過程
(一)積累素材,構思意境
作為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分界線,太行山具有典型的北方地域特征——巍峨壯美、渾厚滄桑、剛毅挺拔。由于其山勢險峻,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烽火不息,在這里產生了很多傳奇故事,太行山也被譽為“中國脊梁”。畫家在進行太行山山水畫創作的準備階段,需要對相關題材的資料與書籍進行大量研究,并進行實地考察,搜集更多的創作素材,在諸多素材中進行篩選與整理,再進行山水畫創作。太行山山頂平坦,有些許植被,山頂到山腰之間是懸崖峭壁,大多是裸露的巖石,從山腰到地面的山坡段布滿了灌木叢。太行山帶給人的直觀印象便是壯美厚重、高大巍峨,令人嘖嘖稱贊。在此生活的太行山人民也因此形成了勤勞善良、拼搏不息的精神,無論是古時候的愚公移山傳說,還是近代開鑿紅旗渠的壯舉,都可見證太行山人民的寶貴精神。
在構思立意方面,要重視太行山的自然風貌與氣質內涵,要在把握太行山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創造出現實的藝術形象,在重視藝術形象形式美與趣味美的同時,要保證畫理統一和諧,達到“似與不似之間”的境界[2]。創作者在對太行山的客觀事物進行表達時,要將內心世界與現實事物一一對應,在重視客觀對象的同時也要表現出自身情感,使太行山的客觀自然事物具有明顯的主觀意蘊與個性化特點。這種將主觀與客觀合二為一的方式,與我國山水畫人文觀念影響下的寫意性特征相一致。在基于太行山主題進行山水畫創作時,要把握住客觀世界的特點,而且要將其特點進一步擴大,舍棄一些常規的、普通的、不重要的東西,不能表現得平平無奇,保證畫作線條剛勁內斂,富含不屈的氣節與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時呈現出太行山浩然正氣、雄偉宏壯的獨特氣質。藝術創作源于現實,但要高于現實,將藝術形象集中重點處理,達到更為理想的狀態。太行山題材山水畫創作也要如此進行,從而展現出太行山客觀事物的鮮明特點與內涵,使欣賞者在看到作品后能夠瞬間被作品吸引,提高作品的表現能力與感染力。從客觀景物中提取出剛勁渾厚的藝術語言,以剛勁的線條與大氣磅礴的手法勾勒出太行山鬼斧神工般的地理風貌,更好地展現出太行山的人文精神[3]。
(二)意境創造
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意境是整個藝術作品的靈魂,也是藝術表現的最高境界。在對太行山的客觀事物進行深入透徹的觀察分析后進行創作,更有利于產生意境,其中將會融入創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觀察、精神理想與主觀情感。創作者的專業技法是否成熟決定了山水畫創作的整體水平,但技法只是一種表達手段,并非創作的初衷。藝術作品之所以能夠撼動人心,主要源自作品本身體現的高尚情操與人文關懷,作品中呈現的韻味與情境是藝術創作過程中達到的最高藝術形態,人們在欣賞畫作時,會受到意境的影響,從而使自身的關注點從畫作本身拓展延伸到畫作之外。
太行山景象是客觀存在的,世界情感與精神是主觀無形的,精神世界從有形到無形的拓展與延伸是對太行山客觀現實的情感轉移,取萬千世界一點呈現于咫尺之間,能夠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空間,使得藝術形象超越了客觀存在的世界,引人進入想象空間。以周金山的作品《太行深秋》為例,其主題較為深沉,在兩個山體之間描繪出夾縫中蒼茫的景象。秋季不僅寓意著豐收,同樣伴隨著凋零與枯萎,透過畫面中的玉米粒能夠體會到太行山人民勤勞樸實的精神。作品并不是將呈現客觀事物作為表達美的途徑,而是融入了創作者的主觀精神,將其內心情感寄托在山水畫創作中,將人格氣質等融入客觀世界中。正是將對客觀景象真實美的呈現與個人主觀情感的表達共同融入太行山主題山水畫創作中,并使二者有機協調,才構成了太行山山水畫的意境美。以賈又福作品《高山仰止》為例,作者應用高遠的構圖方法,使欣賞者以仰視的角度感受眼前巍峨宏偉的太行山,畫面整體給人以壓迫感,在欣賞畫作時仿佛眼前巍峨的高山撲面而來,不禁令人油然心生敬仰之情,太行山穩定的姿態似乎代表了太行山人民堅韌不拔的精神。畫面視角不同,營造的意境也有所不同,主觀意象是因對客觀事物的不同觀察視角而產生的,將太行山的客觀景觀與自身的主觀感受有機結合,才能營造出太行山山水畫宏偉壯闊的意境[4]。
三、作為繪畫主題的太行山脈
太行山脈具有巍峨與秀美的雙重特點:其外表結構造型獨特,山頂斷層有擎天捧日的雄姿,給人以雄偉敦厚之感;而從其內在觀察來看,太行山脈的山埂之處密布隆起的褶皺,坡度有所放緩,與南方小山坡相類似,富有韻味,優美動人。太行山的美源自雄厚質樸,但其中又不乏靈動,自然的山水美景是客觀存在的,在經過人們主觀體驗后便被賦予了更多的精神。中國文人對山水的喜愛不單純是追求感官方面的享受與刺激,更多是體會其中蘊含的人格之美,關注精神的培養與傳承。太行山脈不但具有雄偉的外觀,還包含了很多精神文化,對以太行山為題材進行創作的畫家也是如此,畫家們一次次到太行山進行實地考察,不單純是為了親近自然,更是為了體會太行精神,他們不僅表現了太行山雄偉壯麗的自然意趣,還從中挖掘出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精神。因此畫家們在以太行山為主題進行藝術創作時,在前輩的基礎上將自然與民族精神有機結合,用畫作譜寫出太行戰歌,同時也樹立了民族豐碑??梢娞猩矫}在特有的自然條件下形成了雄壯與秀美二合一的獨特景觀,在古代被文人墨客引入畫作中,創作者們在真實呈現太行山山水景象的同時,也通過繪畫對人格進行了培養,形成了人與自然融合境界的升華。
當代畫家在巍峨的太行山脈中提煉出新的精神,其在創作時不但重視藝術的真實性,也將具有民族精神的堅韌品質寄托其中。這是對傳統的繼承與發揚,同時也是以太行山為主題進行山水畫創作的進一步拓展。由古至今,太行山主題山水畫的內涵發生了一系列的改變。在五代時期,人們常將山水作為人格培養的榜樣,因此畫家在與自然進行交流時更多借助借景抒情的表現方式,這種方式一直延續到我國清代后期。進入當代社會后,人們從太行山中體會到了其中的思想文化與精神價值,從中提取出象征民族精神的符號進行創作,因此從其太行山題材的山水畫作品中,人們能夠感受到中華民族精神與特有的浩然正氣[5]。
四、太行主題山水畫的文化與情結
(一)“中國脊梁”
被譽為“中國脊梁”的太行山,其形象代表了民族頑強不屈的生命力、凝聚力與創造力。我國向來素有“得太行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這一方面是指太行山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其處于中原要塞之地。從其外在表現來看,太行山巍峨險峻,如同北方漢子一般具有廣闊的胸懷與崇高的氣節,這與中華民族千年傳承的文化相契合。另一方面,從精神層面來看,奪取太行山不但能夠占據豐厚的地理資源,還包括太行承載的政治經濟財富,占據作為民族精神支撐的脊梁精神,在中國共產黨解放中國的過程中,太行山文化在物質與精神上都提供了豐富的給養。由太行外在形態而逐步衍生出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心系天下的眼界與胸懷,是能夠讓人們依賴的堅強柱石,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啟示[6]。
(二)隱逸文化
太行不僅有壯麗雄偉的山水,還有能夠與江南媲美的秀麗景觀。隱逸是追求內心的平靜與超脫,作為古今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園,太行山是喧囂世俗世界中的一片精神凈土。太行山的古建筑就是其隱逸文化的最好代表,如寺廟、庵、塔等。要想追求寧靜的生活與心態,修身養性,需要尋求一處幽靜之處,而太行自身內斂的氣質且不乏靈山秀水的環境正符合這一需求[7]。
(三)在文化與情結高度融合下的太行主題山水畫
從時間劃分來看,晚唐五代時期畫家荊浩所創作的太行主題山水畫追求一致,旨在應用宏大的筆法構造出太行山水的整體風貌,頗具開天辟地的架勢。而郭熙重在寫意太行靈魂,其追求探索太行深處靈魂,探索其中蘊含的精神追求。寫意更多趨向于國畫的方向。南宋畫家們盡力重新構建太行,以此呼應山河破碎的悲痛,是將愛國情結融入山水畫作中的代表。元明時期,繪畫成為極具政治色彩的活動,繪畫更多是為了滿足政治需要,有些畫家為了遠離政治中心,開始以超然放曠的心態隱逸,在這樣的情況下創作的太行山主題的山水畫,極具文化特點。
五、結語
由于太行山自身獨特的生態環境與渾厚的文化積累,鑄造了具有文化特殊性的太行主題山水畫,自五代時期發展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畫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具有敏銳的洞察力,雖然作品蘊含的寓意各不相同,應用的繪畫語言也存在差異,但共同蘊含太行主題與其內涵。近年來,太行山脈以其獨特的氣質吸引了諸多畫家,同時這些畫家在對太行山脈進行實地考察時,體會到了不同的意蘊與精神,無論是民族的浩然正氣,還是豐碑記錄,畫家們都從中提取出能夠振奮人心的力量。
參考文獻:
[1]侯玲.自然樸實、筆墨渾厚:趙望云山水畫對我創作的啟示[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8.
[2]張林林.太行題材山水畫創作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7.
[3]李立.太行山題材的當代山水畫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7.
[4]王洋洋.《太行秋靜》的創作報告[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
[5]任利楠.太行山題材山水畫創作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5.
[6]金維.談積墨法在以太行山為題材的山水畫創作中的發展及其原因[J].美術教育研究,2014(23):24-25.
[7]張慶.文化與情結的高度融合:太行主題山水畫研究[J].中國文藝家,2018(7):60.
作者簡介:
陳麗莉,碩士,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藝評論、美術理論。
李海平,碩士,承德應用技術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