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撞水撞粉法是在工筆畫與寫意畫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技法,主要是以“撞”的手法來表現物象。它不同于工筆畫中“染”的技法,也不同于寫意畫中“寫”的技法,而是融合了兩種技法的特點而創造出來的一種新的表現方式。撞水撞粉法從起源到現當代畫家的傳承與進一步發展,經歷了歷代畫家的不斷創新和探索,并吸取了西方相關繪畫技法,結合現代繪畫材料的豐富性,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契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特色,從而奠定了撞水撞粉法的現代意義。
關鍵詞:撞水撞粉法;沒骨花鳥畫;技法呈現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撞水撞粉法在沒骨花鳥畫中的表現與實踐”(SJCX21_1378)研究成果。
一、撞水撞粉法的發展歷程
追溯撞水撞粉法的起源,說法眾多。起初,明代孫隆在寫意花鳥畫中運用了“破法”的技法。清初,惲壽平繼承了孫隆繪畫中的相關技法,他的沒骨花卉風格清妍秀潤,婀娜而又素雅,取前人之所長,筆、墨、水、色并用,把沒骨花卉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為清代花鳥畫注入了新的生機并影響至今。在惲壽平之后,沒骨畫的發展更為興盛,人才輩出,直至清朝后期,嶺南沒骨花鳥畫家居巢、居廉以惲壽平沒骨畫法為基礎,獨辟蹊徑開創了撞水撞粉法,他們吸取了惲壽平沒骨法的繪畫技法,學習宋光寶的筆法,在沒骨畫的發展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二居”這種以“撞水”“撞粉”為特色的繪畫技法在中國傳統沒骨畫的發展史上是一次藝術革命,這一技法的出現拓寬了中國沒骨畫的表現途徑,為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的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提升了沒骨畫的境界并注入了新的內涵,賦予了傳統沒骨花鳥畫以無限生機,對后來的嶺南畫派乃至中國繪畫史具有深遠的影響,也是嶺南畫派獨具特色的繪畫技法之一。直至近現代,這一技法經嶺南畫派的傳承以及發展,在繼承惲派畫家長處的基礎上,結合西畫的技法特色,以及繪畫材料的豐富和不斷更新,呈現出來的藝術效果更契合現代人的審美傾向,它所呈現的獨特語言更是豐富了現代沒骨畫的藝術內涵。
二、撞水撞粉法的技藝特色
撞水撞粉法自形成至發展已被越來越多的畫家廣泛運用,其在描繪物象時更具表現性,基本手法以“撞”為核心,水、色、墨相互暈開,相互滲透,恰到好處地組合在一起,形成無形或有形的抽象肌理痕跡。撞水撞粉法是中國畫中一種特殊的技法,即在顏色未干的時候點上水滴或白粉,在水與色、粉與色的沖、破、流、融之中,形成各種富于變幻的漬痕效果。此技法先用筆染墨與植物顏料,在還沒干的時候撞上水及粉色,干時墨及植物顏料會被水及粉色擠到邊緣。由于水和粉的沖撞,顏色在自然的流淌下便形成了漸變的過渡以及豐富的肌理。撞水撞粉從技法上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其一,點染。因熟宣紙不易滲水,先在紙上畫出一種顏色,在未干之時用其他顏色在其上面進行點染,經過水色流淌,畫面會自然形成斑駁的肌理和色彩滲透的獨特效果。
其二,撞染。在撞色時,按繪畫物象的實際需要,用含有大量的水或色的筆多次進行撞染,完成畫面效果。這種技法可以表現大面積的背景、巖石、葉子等。
三、撞水撞粉法在沒骨花鳥畫中的呈現
清末,居巢、居廉的作品在中國沒骨花鳥畫中掀起了全新的浪潮,“二居”的沒骨花卉畫取法于北宋時期徐崇嗣、清朝初期惲壽平的沒骨技法,博眾之長,以自然為師且重視寫生。“二居”是嶺南本土畫家,主要生活在珠江三角洲的東莞可園以及他們的故居十香園中。嶺南地區有著良好的氣候環境,雨水充沛,一年四季樹木常綠,盛產豐富的瓜果蔬菜,因此被譽為花果之鄉。“二居”主要以家鄉的景物為素材,作品以表現嶺南地區的花卉、蟲草、蔬果等為主。在“二居”創作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嶺南本土氣息和水氣淋漓的特點。在居巢的代表作《荔枝圖》中(圖1),其先用花青色加入少許的藤黃畫出荔枝的葉子,待葉子似干未干時注入少許清水,從而使葉子的顏色沖向兩邊,在葉子邊緣形成顏色和水相撞后所沉積的色漬,產生巧妙自然的效果。畫荔枝果實時則是先在果實的蒂部用濕的筆蘸上洋紅色顏料,在顏色未干時加入清水,使畫面傾斜,使荔枝呈現深淺變化。因為水的重力,畫面形成一邊偏重一邊偏淺的漸變效果,使荔枝的顏色與水極其完美地相融。在表現還沒成熟的荔枝時,則在水未干之時撞入石綠顏色,這樣水色、粉色等顏色在畫面上產生融合,自然形成獨特的果實肌理效果。等畫面稍干時在荔枝上點上圓點,于是荔枝表面凹凸不平的斑駁質感就表現得生動而又逼真。居巢在這幅畫中將用水把握得恰到好處,使圖中的荔枝看起來格外鮮艷飽滿,紅熟圓實又汁液充盈。
居廉在繼承了居巢的藝術手法的同時,又有了全新的突破。他的作品所畫的素材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他開始關注生活,對嶺南地區的花卉、瓜果、蔬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其繪畫作品中少了點文人的雅趣,而更多體現了生活的美好與情趣,他將人們身邊常見的嶺南花卉、瓜果、蔬菜表現得妙趣橫生。居廉會將切成塊的西瓜、蓮藕、荷葉等入畫,如圖2所示,其設色鮮明,透視準確而又逼真,將扇形的荷葉、圓形的藕片、三角形的西瓜組成有趣的畫面,構圖簡潔新穎,畫法上將荷葉、藕片、西瓜的亮面撞入水。由于水的加入,這些荷葉、西瓜、藕片呈現出新鮮水潤的質感,一下就烘托出夏日的炎涼氛圍,生動地映照出嶺南花果之鄉的生活情趣。如圖3所示為居廉所畫的另一幅作品《南瓜花·螽斯》,畫面中雖只有一朵南瓜花、幾片葉子和兩只蚱蜢,但整幅畫面讓人感覺卻是生機勃勃、靈動自如。葉片在畫法上是把水從向陽的方向注入,讓花青色等順著水的流動向枝葉的背陰處凝聚,呈現出凹凸的自然肌理效果。在技法上極其巧妙地運用了水與色的碰撞結合,充分發揮了水與粉的作用。居廉的作品所表現的花卉、瓜果、蔬菜等物象形質飽滿結實且別有韻味,卻又不失清新雅致,敷色更是鮮而不膩,清新水靈,別具一格。他的一幅幅作品為我們展示了嶺南區域生活的意趣和風情風貌。居巢和居廉把從嶺南鄉土景物中感悟到的情趣、物趣用獨特的筆墨語言表現出來,造就出具有嶺南特色的清靈水秀、溫潤飄逸、靈動自如的藝術效果。
“二居”之后,嶺南畫派的“二高一陳”繼承了他們的繪畫藝術,展現出新的風貌。高劍父、陳樹人、高奇峰,簡稱“嶺南三杰”,他們是居廉的學生。“二高一陳”等人被稱為“折衷派”,他們在傳承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的同時,博古今中外之長,主張兼容,勇于創新,其“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藝術理念及別具特色的繪畫風格,使中國花鳥畫的繪畫技法更加豐富和繁榮,并具有深遠意義。
撞水撞粉法是嶺南畫派花鳥畫獨具特色的技法,也是“二高一陳”花鳥畫的主要技法,在高劍父的作品《秋蔬》《菡萏蜞兒圖》《南瓜》《蟬鳴荔熟》等作品中都有表現。高劍父的《雪里殘荷》為了更加突出冬天下雪后大地蒼茫的景象,高劍父用“撞粉法”來體現這種白雪皚皚的氣氛,在枯荷邊緣和枝干邊緣,將白粉與背景的淡墨相互沖撞暈染,使其形成不規則形狀的鋸齒狀留白,呈現出下過雪后荷塘中荷花及枝干上仍留有雪跡的那種清幽、孤寂的詩意景象。繪制荷葉使用的是“撞水法”,其利用水分流動的隨機性自然形成或深或淺的變化,使荷葉的陰陽向背之間色彩豐富、變化自然,而背景看起來意境迷蒙卻又不單調,畫面中的荷葉既得其形又傳其神,繪畫技法極其嫻熟精湛,把撞水撞粉的技法表現得超然于法外卻又合乎自然。在高奇峰的作品《古木蒼鷹》中,其在表現粗老的樹枝上先使用撞水法,然后再運用撞墨、撞彩技法,用色、用墨極其巧妙,畫面肌理感極富表現力,將老樹干粗糙凹凸的質感與體積感表現得真實自然。
撞水撞粉法中水與色、色與粉之間相融形成的表現效果蘊含了傳統工筆畫的細膩與寫意畫的酣暢奔放,這在現代畫家陳之佛的作品中也有體現,他的花鳥畫作品傳承了傳統工筆畫和沒骨畫的繪畫技法,又結合西畫透視色彩,在此基礎上創新發展,使各種技法融會貫通。如圖4所示為其作品《春江水暖》,該作品以撞水法表現海棠枝干,用水和色融合蘸筆描繪枝干,然后加入墨色,用水的流動帶動墨色暈染,畫面干后枝干上會自然呈現斑駁漬痕。紅色的花朵則是以沒骨技法用朱色繪就,使花朵不似工筆般嚴謹,又多幾分寫意之逸,花瓣的層次用留白來體現。海棠花中穿插的兩枝夾竹桃則是用傳統工筆技法表現,紅與白相襯映,生機盎然,生動中不乏細膩。而水禽與水紋則是用雙勾填色繪法,畫面體現多種技法的融合運用,藝術表現形式不拘一格,把傳統花鳥畫的表現手法精髓完美結合應用。
撞水撞粉法繪畫講究的是畫者的內心意境與情緒的表達,還有對水、墨、色的嫻熟運用。水、墨、色之間相互影響,濃淡相融,彼此交匯,使畫面產生變幻莫測的視覺效果。撞水撞粉法的理念就是其自由化的表現,是對客觀形態獨特反映的一種意趣,同時這種技法也是抽象和具象的巧妙相融,是畫家對物象真切感受的表露。畫無定法,貴在活用。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花鳥畫的創作技法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但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是為了呈現出事物原本的藝術美感。這一技法在當代繪畫顏料及材質多樣性的形勢下,使得作品更具包容性,且巧妙地運用了水的流動與中國畫傳統的工筆與寫意精神的融合,為當代中國畫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四、結語
撞水撞粉法具有表現形式、內容、材料、技法的多樣性以及特殊的藝術呈現效果,其正在向順應時代潮流的多元化方向發展。撞水撞粉法經歷了歷代的傳承及發展,其所蘊含的革命性和創造性的精神內涵更為豐富,除了對嶺南畫派及后輩的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外,也影響著現當代的花鳥畫藝術領域。這一技法對傳統的筆墨程式進行了革新與突破,啟發我們對于繪畫表現技法的思考。我們應該在繼承傳統繪畫的基礎上吸取西畫及各家的長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推動中國的花鳥畫藝術向更高更遠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杜海霞.明清蔬果畫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8.
[2]周姍.嶺南畫派花鳥畫技法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7.
[3]蔡謹蔚.論居巢居廉撞水撞粉法[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
[4]盧遠亮.高劍父沒骨花鳥畫研究[J].藝術品鑒,2021(3):22-23.
[5]趙自然.陳之佛藝術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
王姝文,蘇州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創作與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