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手術室護理對于顱腦損傷患者術后醫院感染的控制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20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顱腦損傷病80例,按照隨機分類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患者施予手術室護理,對照組患者施予常規性護理,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感染相關知識掌握的優良率、住院時間以及術后感染情況。結果 觀察組感染發生率明顯比對照組少,P<0.05。觀察組感染相關知識掌握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小于14d的人數比例高于對照組、大于21d的人數比例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總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顱腦損傷患者中應用手術室護理,能夠獲得更為理想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顱腦損傷患者;醫院感染;控制效果
顱腦損傷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急癥,主要的治療方法是外科手術。但是由于患者的病情較重,術后的恢復時間較長,所以對醫院感染的防治非常重要。根據臨床資料顯示,顱腦外傷患者的醫院感染與多種因素密切相關,其中手術室護理尤為重要。手術室護理是指根據患者的需要和手術要求而進行的護理,以保證手術質量和手術的安全性。加強手術室內的衛生管理,把可能導致醫院感染的因素列入介入治療,避免出現院內感染情況的發生[1]。就此,本文探討了手術室護理對創傷總感染、泌尿系感染、感染相關知識的優良率、住院天數小于14天的患者的影響?,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0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顱腦損傷病80例,按照隨機分類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其中,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38~65歲,平均年齡(51.5±13.50)歲。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39~67歲,平均年齡(53±14)歲。兩組性別、年齡等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均經影像檢查證實。②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權協議,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腦干功能衰竭者。②合并有全身性或是局部性感染者。③嚴重腦血管硬化者。④合并有嚴重腦性高血壓者。⑤全身情況不能耐受手術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術前要做好術前的準備工作,嚴格遵守所有的無菌要求,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觀察組采用外科護理措施。護士要針對患者的不同特點,首先要創造一個良好的醫療環境,同時調節手術室的溫度、濕度,保證病房的安靜。護理措施可分為術前、術中、術后三個階段,具體如下。
(1)術前護理:①術前檢查。術前仔細檢查患者的病情,查閱病歷,與患者家屬進行交流,全面了解病人的病史;幫助患者進行各種輔助檢查,了解重要器官的功能,幫助患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②手術前的心理治療。由于手術、外傷等因素,清醒的患者往往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恐懼感、焦躁感,因此,護士要加強與清醒患者或昏迷患者家屬的溝通,取得患者/患者家屬的信任,根據清醒患者的身心狀態,實施心理開導,并告訴患者顱腦損傷有關的知識、手術各項流程等,通過列舉成功案例,提升患者/患者家屬的信心。
(2)手術中的護理:①體位護理。在符合手術需要的條件下,將患者調整到舒服的姿勢,并準備好墊子,并依據實際需要進行適當的介入,以降低或避免各種可能導致患者不舒服的因素。②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分析和研究顱腦外傷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的相關因素,消除和預防各種可能導致院內感染的因素。在此期間,要加強對各種風險因素的控制和管理。通過學習、交流等方式,培養良好的防控意識,熟練掌握無菌操作的規范流程,知曉易誘發感染的操作要點。操作流程遵循無菌的原則,對所用的器械和敷料進行嚴格消毒,并詳細填寫使用記錄。注意患者傷口的皮膚護理,保持干凈,減少手術的次數。要熟悉手術流程,與主刀配合,縮短手術時間。
(3)手術后護理:把患者送到病房,轉床時要注意安全,與病房護理人員做好交接。在患者完全清醒的情況下,分發衛生手冊,對患者或家屬進行相關的衛生知識講解,尤其是藥品的類型和使用方法,以及可能的副作用。根據藥敏實驗結果,選用合適的抗生素,并制訂出合理的用藥方案。訪客的探訪時間和人數需嚴格限制。留置導尿管時,應堅持無菌原則,定期進行尿培養,并適當應用甘露醇。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院內傷口、泌尿系統、呼吸系統感染率,以及總感染率情況。
(2)對患者的感染認識水平、治療效果,以及住院天數進行比較。其中,在出院前1d,在患者完全清醒的情況下,進行感染知識的調查。由醫院自行編制的感染知識調查表進行評價,包括對醫院感染的診斷、預防、控制等方面,總分為100分。其中,較差為小于70分,較好為70~84分,優良為85~100分。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都用SPSS 22.0軟件進行,所有與測量有關的資料都用(±s)表示,用t進行驗證;所有與計數有關的資料都用[n(%)]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顯著性差異。
2結果
2.1 兩組感染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感染發生率為2.5%,明顯少于對照組的25.0%,兩組比較可見明顯性差異,P<0.05。如表1所示。
2.2 兩組感染相關知識掌握的優良率
觀察組感染相關知識掌握的優良率為60%,對照組優良率為35%,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2.3 兩組住院時間情況對比
住院時間小于14d的人數比例70%(28/40)與對照組32.5%(13/40)、大于21d的人數比例5%(2/40)與對照組30%(12/40)。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如表3所示。
2.4 兩組術后感染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創口的感染率為0.00%、泌尿系感染率為0.00%、呼吸道感染率為2.5%,對照組創口感染率為10%、泌尿系感染率為12.5%、呼吸道感染率為17.5%;觀察組的總感染率為2.5%、對照組的總感染率為40%。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性更低,P<0.05。如表4所示。
3討論
顱腦外傷一般需要手術治療,但因為患者的情況比較復雜,治療和恢復都比較慢,術后的康復問題也比較大,尤其是醫院感染,已經成為了治療的重點[2]。根據以往的研究,顱腦外傷患者的術后感染有多種因素,其中外科護理是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因此,許多醫院都非常重視外科手術的護理[3]。為患者提供無菌護理、抗菌藥物的管理及使用、健康教育以及飲食護理等全方面的服務,能有效預防及控制感染的發生,改善患者預后,縮短患者的恢復時間,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4~5]。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感染發生率2.5%明顯比對照組的25.0%少,兩組比較可見明顯性差異, P<0.05。觀察組感染相關知識掌握的優良率為60%,對照組為35%,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住院時間小于14d的人數比例70%(28/40)與對照組32.5%(13/40)、大于21d的人數比例5%(2/40)與對照組30%(12/40),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的總感染率為2.5%,對照組為40%,差異明顯,P<0.05。從而證明,外科護理更加細致,護理范圍也更加廣泛,排除了各種可能導致醫院感染的風險因素,從而更好地控制了感染的發生[6]。
綜上所述,在外科手術中加強對顱腦外傷患者的護理,既能明顯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又能增加患者對感染的認識,減少住院時間,加快康復速度,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娟,王翠東,李政玲.手術室護理干預對顱腦損傷患者術后醫院感染的控制作用研究[J].系統醫學,2020,5(08):139-141.
[2] 孟廣會.探討手術室護理對于顱腦損傷患者術后醫院感染的控制效果[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8,25(10):113-115.
[3] 方宏.手術室護理干預對胸外科手術患者術后醫院感染和蘇醒躁動程度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18):77-79.
[4] 王曉平.手術室護理干預對顱腦損傷術后醫院感染的控制作用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93):243.
[5] 張宇,宋艷輝.手術室護理對顱腦損傷患者術后醫院感染的控制作用評價[J].家庭醫藥.就醫選藥,2017(10):221.
[6] 紀善燕.手術室護理干預對顱腦損傷患者術后醫院感染的控制作用研究[J].中外醫療,2016,35(13):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