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正宇



【摘? 要】財務共享是高度依賴信息技術的企業管理工具,數字化轉型進一步促進了財務共享的發展。論文探究了數字化轉型背景下J企業實施財務共享的動因,發現破除“信息孤島”、降低運營成本、提高內控水平是其主要動因,并運用DEA檢驗其財務共享數字化建設的效果。結果表明,J企業財務共享數字化建設總體呈進步狀態,但管理水平和投入資源有所欠缺。
【關鍵詞】數字化轉型;財務共享;動因和效果
【中圖分類號】F275?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2)06-0188-03
1 引言
財務共享自20世紀80年代誕生以來,因其能提升企業管理效率,有效解決“大企業病”,一直受到大規模企業的關注。當前,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為企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要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財務共享作為一種高度依賴信息化技術的企業管理工具,自然也成為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手段。
理論界與實務界對財務共享的關注重點在于以實施財務共享“關鍵因素”為核心展開的研究,例如財務共享的建設或優化過程研究,但鮮有關于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將財務共享實施動因以及效果相結合的研究。張慶龍(2020)從整體視角、效率視角以及數據價值視角探討了財務共享數字化轉型動因。許漢友等(2022)運用DEA研究了財務共享智能化水平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基于此,本文以J企業為案例,探討其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實施財務共享的動因,并從投入和產出的角度對其財務共享的數字化建設效果進行了研究,期望進一步豐富該領域文獻,為企業財務共享數字化轉型提供方向。
2 案例介紹
J企業為我國最大的民營醫藥綜合服務商,于2010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主營業務包含醫藥分銷與供應鏈服務、總代品牌推廣業務、醫藥工業及貼牌業務、數字零售業務、智慧物流與供應鏈解決方案、醫療健康與技術增值業務。截至2021年,J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 000億元,并擁有450家子公司和29 338名員工。為滿足公司管理需求,J企業于2017年搭建財務共享云平臺,以“提高效率,加強管控”為核心,從夯實核算基礎出發,緊貼稅制改革、醫藥改革、數字化轉型逐步縱深推進,致力實現數據一體化、財務核算標準化、業財一體化、制度規范化的目標。J企業的財務共享建設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是提供高效的財務數據服務。將標準、規范的交易業務集中處理,并從費用共享、總賬共享以及支付共享等業務切入,完成財務共享運營平臺質量、績效及運營體系的基礎建設。第二階段則是以稅務共享、上游業務與應付共享、下游業務與應收共享為核心實施內容,推進財務共享的有效提升。
3 J企業實施財務共享動因分析
3.1 加快數據聯通,破除“信息孤島”
J企業“信息孤島”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公司規模急劇擴增對公司數據要素的內部流動產生不利影響。2017年以來,“兩票制”“營改增”“零差率”“帶量采購”等政策推動了醫藥流通市場集中度的進一步提高,為J企業收購區域醫藥流通企業拓寬營銷網絡提供了有利條件。J企業合并報表子公司從2017年的307家增至2021年450家,年均新增28.6家。企業規模的高速擴張對企業內部數據的互聯互通增添了阻礙。二是企業內部信息系統建設不完善,缺乏有效連接。J企業的企業管理系統未能形成資源整合,各個系統自成體系,數據標準不統一,導致財務數據無法有效地在公司內部流通。J企業通過構建統一的財務共享云平臺,打通ERP、HR、費用報銷、資金、財務和主數據系統數據接口,統一數據標準,有利于緩解“信息孤島”現象。
3.2 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在企業規模擴大和“信息孤島”的雙重壓力下,公司的運營難度不斷加大,運營成本將會有明顯提升。一是隨著銷售市場的不斷擴大,銷售成本也水漲船高。由于公司銷售業務的不斷增長,隨之帶來的是對銷售人員需求的快速攀升。公司銷售人員總數從2017年的10 885人增加至2022年的15 875人,年均新增銷售人員998人。同時,J企業的主營業務為醫藥批發與零售,銷售費用會隨著市場擴大而不可避免地增長。二是由于銷售市場的擴大,導致財務核算成本的增加。公司業務的增長導致財務人員處理日常核算業務量增加,但由于數據傳遞的障礙導致財務人員在不同系統之間“搬運”數據,進一步影響了財務基礎核算效率,增加了信息傳遞成本,最終導致財務核算成本增加。在運營成本快速增長的情況下,J企業運用財務共享云平臺,能高效處理高度重復、易于標準化的財務基礎核算業務,極大提高了財務基礎核算效率,有效釋放了對財務人員需求增長的壓力,促進分子機構財務人力資源合理配置,避免重復崗位設置,緩解因公司快速擴張而帶來的運營成本快速增長的壓力。
3.3 加強財務管控,提高內控水平
由于企業快速擴張的公司規模,對公司的管理能力、監管需求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各地分子公司所在地的政策制度存在差異,同時個別分子公司地處偏遠地區,又由于各分子公司的管理水平、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容易導致理解不同而產生執行偏差,種種因素都加大了公司的管理難度。二是滿足監管部門對企業信息的要求。J企業作為一家醫藥上市企業,需要接受證監會、稅務機關、審計署、紀檢監察、藥監等部門的高頻檢查,因此財務數據務必真實、準確且能夠及時獲取。由于缺乏統一的數據標準和管理平臺,財務人員處理日常核算業務時需要進行“數據”搬運,海量的數據經過人工“搬運”容易導致失真。三是滿足業務環節監管的要求。由于醫藥行業的特殊性,J企業與醫院、供應商交易未簽訂合同,而是通過配送單、送貨單進行確認,業務環節易產生風險點。J企業通過統一的財務共享云平臺,能有效應對因子公司所在地政策不同而產生的管理偏差,統一執行標準,有效提升公司管控能力;財務共享中心各系統互聯互通,確保業務、審批、核算、支付統一,形成費用預算、資金結算、財務核算三算合一的財務管控體系,實現業務和供應商、客戶的對接,上下游共享,集成結算,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有效提高管控能力。
4 財務共享數字化建設效果分析
本文采用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對案例企業財務共享的實施效率進行分析。DEA是一種非參數測量方法,對多投入多產出指標的效率測量有較大優勢,目前已得到學術界的廣泛運用。
4.1 模型構建
企業實施財務共享會帶來規模經濟效益,因此本文選取考慮規模報酬可變情況(vrs)的BCC模型進行靜態分析。由于BBC模型不能動態測量各年份的效率變動,因此引入Malmquist模型進行動態分析。
4.2 樣本的選取
本文以J企業實施財務共享當年的時間為基準,篩選同為2017年建立財務共享的上市公司,最終得到5家數據較為完整的企業:華潤三九、海大集團、康力電梯、鄂爾多斯、伊利股份。
4.3 評價指標的選取
財務共享數字化投入高度依賴信息網絡技術,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息息相關,財務共享的數字化建設對其運營及經營成果產生影響。如表1所示,本文選取固定資產明細中的辦公、電子設備增加額,無形資產明細中的軟件增加額作為投入指標,選取管理費用減少額、銷售費用減少額、可持續增長率增加值為產出指標,前二者反映企業運營成果,后者反映企業經營成果。
4.4 數據來源
樣本企業的財務共享實施時間來源于ACCA官網、財務共享服務供應商官網、投資者互動平臺等。相關財務數據資料來源于銳思數據庫及公司年報。
4.5 基于DEA—BCC模型的靜態分析
通過DEAP2.1軟件,本文使用2021年樣本企業的靜態數據,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綜合技術效率(TE)是指各決策單元要素投入與其產出效用之間的比例,綜合技術效率(TE)=純技術效率(PTE)×規模效率(SE)。純技術效率(PTE)是指決策單元在日常運營中對現有技術水平的利用程度;規模效率(SE)是指在技術和管理水平一定的前提下,財務共享現有規模與最優規模之間的差距。一般情況下,當TE值等于1時,決策單元相對有效,小于1但大于0.8為近似有效,而小于0.8為無效。由表2可知,樣本企業的整體綜合技術效率較低,僅為0.651。進一步分析發現,僅有華潤三九、鄂爾多斯數字化投入資源得到有效運用,康力電梯近似有效,另外3家都處于無效水平。J企業綜合技術效率僅為0.312,為無效水平,建設投入未能有效運用。在純技術效率方面,樣本企業整體情況為近似有效,表明其組織管理能力未能被充分運用。有3家企業純技術效率達到1,表明其組織管理能力強,數字化建設投入的資源能充分運用。而J企業純技術效率僅為0.437,屬于無效情況,組織管理水平較低,投入資源的配置能力弱。在規模效率方面,樣本企業整體處于無效水平。僅有兩家企業的規模效率達到1,而J企業規模效率為0.715,規模效益較差,并且其處于規模報酬遞增狀態,可適當增加投入資源以獲取規模效益。綜上分析,J企業財務共享的管理水平、規模效率有較大的優化空間,特別是組織管理水平,僅有0.437,嚴重影響了綜合效率。J企業應注重管理水平的提升,優化資源配置,同時繼續擴大對財務共享的投入規模。
4.6 DEA-Malmquist模型的動態分析
為進一步分析樣本企業在2017-2021年的效率變化情況,本文采用Malmquist模型進行運算,結果如表3所示。
全要素生產率變動值(TFPch)=技術進步水平變動值(Tch)×技術效率變動值(Tech)。其中,技術效率變動值又可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變動(PEch)和規模效率變動(SEch)。由表3可知,整體的樣本企業全要素生產率達到了1.084,都處于進步水平,表明2017-2021年企業財務共享數字化建設效率逐步提高。進一步分析可知,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主要來自技術進步,技術水平進步指數達到1.163,而技術效率“拖累”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僅為0.932。技術效率可進一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和規模變動效率。樣本企業整體的純技術效率和規模變動效率均小于1,屬于退步狀態,表明企業應提高資源配置能力,同時還要提升管理能力,將財務共享的數字化資源合理配置。具體來看,J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達到1.155,處于進步狀態,財務共享數字化建設效率較高。進一步分解指標可知,J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技術進步水平的提升,這可能是其運用數字化技術帶來的。而技術效率的降低對其全要素生產率產生了負面影響。通過對技術效率的進一步分解,J企業技術效率的退步是由于純技術效率的降低,這意味著J企業需要提升財務共享數字化的管理能力,而在規模效率方面,J企業的財務共享數字化建設已產生了規模效益,表明其優化資源配置的能力良好。綜上所述,2017年建立財務共享的企業,數字化建設效率總體處于進步水平,但仍需提高對財務共享的管理能力和資源配置能力。
5 結論與啟示
5.1 結論
第一,J企業財務共享的數字化建設效果總體良好。動態分析顯示,J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為1.155,處于進步狀態。J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主要依賴于技術進步,其技術進步水平為1.254,表明其財務共享的技術水平較高。第二,J企業財務共享的數字化建設還有待改進。靜態分析顯示,2021年J企業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都處于退步狀態,尤其是純技術效率僅有0.437,資源配置能力較低,嚴重拖累綜合技術效率,同時規模效率也僅有0.712,未能發揮財務共享的規模效益。動態分析顯示,純技術效率僅有0.893,管理水平不足,影響了技術效率,“拖累”了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
5.2 啟示
第一,J企業應提高對財務共享的管理水平。上述的靜態與動態分析均顯示J企業純技術效率處于落后水平,表明J企業財務共享的管理能力仍有提升空間。J企業應繼續完善財務共享頂層設計,優化財務共享組織架構,提高財務共享人員能力,完善員工薪酬標準,進一步促進管理能力的提升,優化資源合理配置。第二,J企業應加大對財務共享的資源投入。靜態分析顯示,J企業處于規模報酬遞增狀態,此時增加投入會帶來較好的產出效果。J企業應對財務共享保持較高的關注度,依據公司實際情況增加對財務共享的投入,以充分發揮財務共享的規模效益。
J企業為其他即將實施或已經實施財務共享的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借鑒意義。一是企業應注重管理水平的提升;二是處于規模報酬增長的企業應繼續加大對財務共享的數字化投入,而處于規模報酬遞減的企業應減少數字化投入;三是利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提升財務共享處理效率。通過以上3種因素共同促進財務共享數字化建設效率的提高,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黃虹,潘飛,劉紅梅.管理會計在中國企業的實踐——中國會計學會管理會計專業委員會2016年學術年會綜述[J].會計研究,2017(03):90-93.
【2】陳瀟怡,李穎.大數據時代企業集團財務共享服務的創建[J].財會月刊,2017(04):17-21.
【3】張慶龍.中國企業集團財務共享中心:案例啟示與對策思考[J].會計之友,2015(22):2-7.
【4】張慶龍.財務共享服務數字化轉型的動因與技術影響[J].財會月刊,2020(15):12-16.
【5】許漢友,岳茹菲,趙靜.財務共享智能化水平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J].會計之友,2022(07):141-147.
【6】張永珅,李小波,邢銘強.企業數字化轉型與審計定價[J].審計研究,2021(03):62-71.
【7】許漢友,姜亞琳,徐香.基于DEA的我國集團公司財務共享服務實施效率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7,32(05):7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