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維軍 祁強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家校協同育人逐漸受到重視。但是,家校協同育人在實踐中存在諸多困境,如家校之間的合作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還停留在淺表層面,家校協同育人機制尚未形成。因此,豐富家校協同的內涵,完善家校協同機制,真正通過家校協同構筑立德樹人的堅固陣地,是當前學校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一、家校協同育人的價值意蘊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指出:“家庭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1]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家庭教育、家校共育成為教育發展的要求。家校協同育人已經成為教育融合的焦點。
1. 增強學校育人自覺,形成教育合力
只有學校全面確立起立德樹人的價值自覺,家校協同育人才成為可能。教育不僅在于讓孩子獲得優異的成績,而且重要的是促進其全面發展,讓其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逐漸具備如何面對自我和外界的智慧。這種教育理念的實現根本上還需要學校遵循教育規律、回歸教育本質,反思傳統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現實生活中只以學生分數、名校錄取數量作為普通高中學校教育工作重點任務的現象,也深刻影響著家庭教育的選擇和社會教育的參與。改變這一現象首先需要從學校著手,學校的價值理念、學校文化、課程追求和評價導向都必須彰顯全面育人的追求,確立符合教育本質規律的目標,引導家長在家校協同育人的框架下與學校合作,為學生筑牢全面發展的家校育人平臺,整合家校社協同育人水平。從育人出發、從學校出發是重建家校協同育人的前提。
2. 提升家庭育人水平,開創協同育人局面
家庭教育是兒童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有了良好的父母教育,然后才能談到良好的兒童教育[2]。孩子的發展需要愛的灌溉,父母給予孩子科學的、正確的愛和支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家校協同育人中家庭教育作用的發揮至關重要。教師要認識到社會文化背景不同的家長擁有不同資源,會從不同角度影響學生的認知傾向。如因家長的職業差異會導致學生從家庭中獲取不同的信息,學校要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家長了解社會發展狀況,讓不同職業的家長走進教室,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生涯教育,讓學生從不同家長身上了解社會運行規律,增強社會體驗。學校要引導家長形成家校協同育人的共識,致力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和公民素養的提升,讓家庭成為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得到全面培養的重要陣地。
3. 轉變家校育人觀念,回歸教書育人本質
家校協同育人需要真正確立立德樹人這一目標,改變單純重視學生成績的家校育人窘境。當前,由于家庭和學校過度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五育并舉尚未落到實處。以往家校溝通的主題基本上圍繞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應該實現教育的關注點由單一的學業發展向全面發展的轉變,也就是說,應該明確 “學生全面發展”是家校協同育人的根本取向。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對人的發展的思考。家校協同育人的落腳點在育人,包括教師、家長、他人等在內的教育合作關系網應創造條件進行和諧的育人實踐。
二、家校協同育人的基本原則
家校協同育人的實現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協調家庭與學校的不同立場,在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的基礎上形成育人合力,以學生主體性、雙向互動性、協同互補性和家校平等性原則,構建家校協同育人的保障機制。
一是堅持學生主體性。學校和家庭教育共同存在的問題是學生的主體缺失,如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應該承擔的勞動任務進行包辦,影響勞動教育的全面落地。因此,家校育人要堅持學生主體性原則,家校協同育人模式的創新應立足于學生的成長需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主體實踐中實現自我成長。
二是堅持雙向互動性。家校協作,協同育人,這是一個雙向合作的過程,并且這個過程必須建立在雙方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再通過學校和家庭雙方彼此配合達到共同的教育目的,家校雙方在相關的教育活動中應相互支持,形成教育合力[3]28。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要主動銜接,保持對學生教育活動的連貫性和一致性。
三是堅持協同互補性。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作為兩大不同類型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客觀上存在不可忽視的差異性,在育人的不同階段發揮不同作用,兩者各有所長,缺一不可。而這種差異充分說明家校協同育人是一個互補的過程,因此,家校協同育人尤為重要。在實施家校協作德育模式的過程中,如果學校忽視家庭教育的影響,離開家庭配合,必然因孤軍作戰而難以奏效;家庭教育如果與學校教育方向不一致,也將舉步維艱[3]29。
四是堅持家校平等性。家校協同育人需要家庭、學校以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為基礎,建立新型伙伴關系,共同為學生成長承擔責任。學生具有雙重身份和角色,在家是孩子,在學校是學生,因此,家校雙方共同承擔教育的責任,家校雙方應保持一種和諧、平等、合作的關系,在教育環節中也是完全平等的地位,二者都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存在誰“依附于”誰的問題。在家校合作協同育人的過程中,首先應該保障育人雙方的獨立性并以此為前提,建立相互平等的合作環境,才能使家校雙方在思想上形成“一盤棋”,在力量上“捻成一股繩”,將合作優勢最大化。
三、家校協同育人的實踐探索
在傳統的家校合作中,家校交流方式偏向單一化、形式化,學校占據主導地位,家長更多地處于被動地位,很少有家長愿意為學校或者班級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4]。家校協同育人需要加強教師和家長對家校協同重要價值的認識,創新家校協同的形式,優化育人策略,轉變家校共育觀念。
1. 聚力能量課堂,挖掘家長資源
探究能量課堂,挖掘家長資源是家校協同的關鍵環節。能量課堂是探索家校合力的路徑,建設家校協作的平臺,有利于推動家校互補、融合以及開放辦學的發展。通過合理運用家長群體的力量,在學生生涯規劃方面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依據學生心理特征和成長規律,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科興趣,指導學生進行生涯規劃,幫助學生尋找未來的方向。能量課堂既包括特色職業進課堂,如特殊教育教師、醫護工作者、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社區服務工作人員、機械工程師、高級經濟師、企業高級行政管理人員等開設的職業講座,也包括人文歷史進課堂,如《古文觀止》學習探討、“量子理論”科學探究的啟示、《人類簡史》《極簡歐洲史》的精彩片段賞析、現代儒家與世界文明的對話等。相對于學校實施的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每位家長帶來的富有個性化的課程可以給學校教育以補充和完善,對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具有重要的引領價值,對推動學校教育的發展具有顯著效果[5]。
2. 優化協同方式,創設活動契機
搭建交流互動平臺促進家校深度對話,是家校協同的中心環節。2020年以來受疫情影響,教師和家長交流的形式主要是線上,傳統的線下家長會舉辦次數少,并且在有限時間內大部分家長無法和教師進行深入交流,交流內容基本上都是學生的學習成績,雙方都缺少對學生全面的關心和了解。為解決家校協同不夠深入等問題,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不斷改進家校交流的模式,在學校各項活動中“揉進”家長元素。通過多元的家校協作形式,有效提升家長對于家庭教育的理解,推動家校協同育人水平的提高。
3. 豐富學生活動,提升協同效能
豐富家校協同過程中育人活動是提升協同效能的有力抓手。由于校情、家情不同,“家校協同”并無固定活動可循。學校開展“南菁心理社玩轉假期”活動,以“成長找不同”“成長讀書會”“你不知道的事”“我們是朋友”“愛Ta就夸夸Ta”等主題為切入點,讓家長關注學生成長的過程和特點,具備回應孩子需求的能力。
家校協同育人彰顯出崇高的教育追求,體現了新時代教育治理現代化的豐富內涵,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在實踐中要進一步明晰家校責任,深化家校合作,構建有效機制,才能把家校協同育人落到實處。面對家庭教育暴露出的問題和短板,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形成一個“閉合鏈”,合力推動教育的發展,只有全社會形成重視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圍,家庭教育才能不斷促進發展[6]。家校合作對學校和家庭而言是一種合力教育的方式,其目的是追求“1+1>2”的教育效果,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N].人民日報,2021-10-25(13).
[2] 陳鶴琴.家庭教育與父母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1.
[3] 崔海艷,吳洪.“家校一體化”德育模式“三原則”[J].教書育人,2021(29).
[4] 賈興麗.關于家校共育的思考與實踐[J].新教育,2021(34):16-17.
[5] 李根.家校協同育人的實施路徑與價值探索——以“魅力爸媽進校園”活動為例[J].遼寧教育,2019(24):70-73.
[6] 教育孩子,家長要關注細節[N].光明日報,2021-11-16(14).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