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內生動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
通過兩年的駐村幫扶工作發現,雖然實現了脫貧,生活比以前好了,但依舊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一是由于缺資金、技術產生得過且過思想;二是村級產業發展不足,技能掌握不夠、信息閉塞、缺勞動力等,產生了對政府的依賴性;三是本身有勞動力,但長年依賴政府兜底政策,養成好吃懶做習慣,對政府出資金、搞產業、搞培訓一律不參與,全靠政府扶持;四是本身年老體弱,無勞動能力、智力低下、殘疾等情況,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只能通過政府兜底方式解決。
1.大多數群眾在思想上把實現全面鄉村振興看成是各級政府和干部的事情,認為鄉村振興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坐等享受紅利成果,不愿意配合政府工作,對改善生活環境存在懶散認識,落后和認識不足成為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的直接原因。
2.我國貧困地區大多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后,農村老年化現象普遍,年輕人多數外出務工,產業缺乏勞動力;住房經過維修、改造達到安全住房標準,但多年的習慣仍舊存在臟亂差現象。
3.鄉村產業沒有真正落地,群眾看不到希望;國家對實現鄉村振興的相關政策越來越好,在建設美麗鄉村中與政府“討價還價”。
4.大部分黨員干部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鄉村振興工作中去,確實幫助群眾解決問題。但還有少數干部存在走過場、搞形式主義現象,沒有真正地讓群眾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要徹底改變以上這種現狀,一是要用健康向上的農村鄉土文化來鼓舞士氣,樹立信念,從改變不良的生活、衛生習慣開始,徹底改變群眾的精神面貌。同時根據村情實際完善村規民約,通過建立積分制和創建星級村民結合起來,將村民誠信程度、參與社會事務、生產經營等聯系起來,引導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維護和諧正義的社會環境。
二是幫助群眾真正學到實用技能。由于群眾自信不足,導致對上級部門舉辦的各類型技能培訓沒有積極性,存在怕花錢、浪費時間學不到技術等思想。作為上級部門在制定培訓項目時,要多征求群眾建議,按照實際需求,開展養殖、種植、電子商務、家政服務等實用技術培訓,讓群眾能夠真正學到本領,為增加經濟效益打好基礎。
三是要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實現鄉村振興的作用。各級干部要改變思想觀念,在道路建設、飲水改造、舊房改造、村容村貌提升等項目實施中,讓群眾參與決策、建設和管理,使鄉村振興各項工作決策更體現民意、更科學;做好村務公開,認真落實“四議兩公開一監督”制度,保障群眾的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
四是各級政府要從人才教育、產業指導、社會保障等方面,制定相對應的政策和方法。根據地域優勢大力發展小雜糧、水果等地方特色農產品,拓展多種渠道增加群眾收入;同時利用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養殖業,選擇適合當地養殖的優良品種,建設養殖場進行集中養殖,既增加了群眾的收入,又改善了村容戶貌環境;對年老體弱無勞動能力的五保戶、殘疾戶,繼續實行社會兜底保障制度,保證應保盡保;對有能力實現自主創業和發展產業的群眾,要給與大力支持,與各相關部門合作進行更多的幫助。
五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就是要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改善好吃懶做、不履行贍養義務、缺乏勤儉持家美德的現狀,營造“勞動光榮”的濃厚氛圍;利用“愛心超市”開展愛心獎勵活動;每季度評選一次“孝老敬親”、“五美一有家庭”“熱心公益事業”等先進村民,進行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樹立典型,從根本上促進村風民風的改變。
六是要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要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各級政府要把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放在首位位置,落實主體責任,建立健全鄉鎮兩級黨建機制,突出村級黨組織地位,強化七核心作用,堅持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清查村干部日常的各種違紀行為,把掃黑除惡與加強農村黨建工作結合,為實現鄉村振興營造清朗的組織環境。
七要打造一支過硬的農村致富帶頭人隊伍,通過競選、培養等形式,提高村干部待遇,留住人才,堅持把人才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充分調動農民和各類人才參與鄉村振興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實施本土人才回歸工作,完善政策激勵機制,鼓勵返鄉青年、回鄉大學生、退休職工、退伍人員回鄉創業,扶持一批農民經紀人、優秀工匠、手藝人,打造鄉村人才隊伍。
八要堅持做好產業振興。產業興則農村興,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創新發展,實現現代農業+健康養生+優質電商+鄉村旅游等經濟,利用本地優勢資源,拓展農民就業渠道,參與養生、旅游、休閑、美麗鄉村等服務業建設,使農民足不出戶就近增加收入。
結束語:全面實現農村鄉村振興是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目標。習總書記對“三農”工作中要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實施全面鄉村振興戰略的總方針。我們必須在教育、醫療、社保、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等方面優先考慮安排,構建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讓農民享受更多更好的國家發展紅利。
(作者單位:山西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胡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