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媛 付山

“我們村的紅薯品質大大提高了!跟著省里的專家,我們學到了不少先進技術。現在每畝地能多產1000多公斤,每畝純收入能增加近2000元!”
7月28日,在忻州市忻府區董村鎮劉家山村,種植戶智玉珍告訴筆者:“這幾年紅薯種植在忻府區有了大發展。靠種紅薯,我們的腰包也鼓了,日子好過著哩!”
忻府區作為“中國甘甜紅薯之鄉”,紅薯種植成為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為當地百姓鋪就了增收致富的陽光大道,每公斤紅薯最高可賣到2元以上,帶動當地百姓人均增收1萬元以上。
忻府區的紅薯為啥好?紅薯產業何以成為該區鄉村振興的龍頭產業?科技賦能、“領頭人”效應、產業鏈培育是關鍵。
在忻府區的主要紅薯種植基地——董村鎮游邀村,今年紅薯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3000畝。盛夏時節,紅薯田蕩起綠波,甜蜜的紅薯正在土壤中悄然“孕育”。
“我們忻府區的紅薯可是紅薯界的‘明星!”智玉珍說。
忻府區素來有種植紅薯的傳統。適宜的土質和晝夜溫差,讓該區的紅薯品質遠超周邊區域。但過去缺乏科學管理,紅薯產量較低,畝產還不足1500公斤。2016年,來自山西農業大學的專家團隊扎根忻府區,開始“點對點”提供技術支持,忻府區的紅薯種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筆者了解到,在山西農業大學張紅梅博士的帶領下,技術專家團隊用了3年時間,收集了全國50余種優質紅薯品種進行試驗,先后選定“濟薯26號”“煙薯25號”“西瓜紅”3個品種,通過脫毒培育后,進行推廣種植。篩選過后的紅薯品種品相好、甜度高、品質佳,畝產可達2500公斤以上,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明星”產品。
為進一步推動紅薯種植走向科技化、專業化,山西農業大學與忻府區紅又甜紅薯種植專業合作社共同建立了產學研合作基地,進一步在育種上下功夫。今年,忻府區在游邀村建立了育種基地,致力于培育從育種到成品加工的全產業鏈。
游邀村,用忻州方言講出來很像“牛叫村”。
蘇全虎是該村的種植戶,同時也是游邀村的黨支部書記。他告訴筆者:“別看我們是‘牛叫人,但改良紅薯品種、發展規模化產業的過程可不牛!”
原來,2019年,專家團隊開始推廣試種“濟薯26號”。村民們不了解新品種,都不肯試種。“新品種,能不能種出來還難說呢!”“我種了大半輩子紅薯,也算半個專家,我覺得不行!”“長不出來誰管啊?”村民們七嘴八舌地發表意見,蘇全虎勸住這個說不動那個。為了給大家樹立信心,他帶頭試種了100畝。當年紅薯就豐收了,同時建的8座育苗大棚,給他額外帶來了十余萬元的收入。
村民們看到了新品種“牛”的地方,紛紛主動加入了種植大軍。經過連續3年推廣,至2021年,游邀村70%的種植戶都種植了新品種。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蘇全虎和村里的能人們又購買了栽種機、旋耕機等農機具,實現了紅薯從播種到收獲全程機械化。
不服輸的游邀村人,通過走科技賦能、品種更新、機械化發展的路子,把小紅薯種出了大名堂。
“今年我們在劉家山村選了40畝地作為示范田,進行種薯培育。由于種薯對環境要求比較高,周圍300米內不能有蚜蟲、白粉虱等病蟲害,因此我們特意選擇了蒼龍山作為基地。這也是對我們技術的考驗!”張紅梅博士告訴筆者。
此前忻府區的種薯一直從外地采購,為了讓該區的紅薯真正從源頭上擁有自己的“身份證”,當地引進專家團隊,下大力度開展技術升級。從種紅薯到培育種薯,忻府區的紅薯產業鏈也進一步延伸。
打通了種子這一基礎,忻府區又在銷售和儲存環節上發力。
每到紅薯收獲的季節,總能見到經銷商的車在地頭排隊拉紅薯。紅薯好賣,貯藏卻是大問題。貯藏紅薯最適宜的溫度為11~16攝氏度之間,但當地缺少大規模儲存的冷庫,不少種植戶只能把收獲的紅薯堆放在自家的土炕上,賣不掉的紅薯就有可能壞掉。
今年,忻府區不少地方都開工建設了紅薯貯藏窖,由專業合作社管理,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解決了種植戶的煩惱。以游邀村為例,貯藏窖占地6畝左右,建成后可貯藏紅薯400余萬公斤。同時,該區還在紅薯深加工、精加工上做文章,推動建設紅薯加工廠,制作紅薯干、紅薯淀粉等產品。
產業興則鄉村興。忻府區圍繞建設“鄉村振興先行示范區”的目標定位,扎實推進“16833”重點工作,壯大“甘甜紅薯之鄉”品牌的同時,同步發展辣椒、甜糯玉米、香瓜、雜糧、生豬、奶牛、干鮮果等農業產業集群,努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打造新發展優勢。
為小紅薯注入品牌、科技、產業的力量,和其他產業一起協同發展,忻府區農業產業在帶動鄉村振興的同時,也為百姓找到了致富的“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