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亮
日前,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五部門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的通知》(減負行動3.0),意在解決青年科研人員面臨的嶄露頭角機會少、成長通道窄、評價考核頻繁、事務性負擔重等突出問題,保障青年科研人員將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充分激發(fā)青年創(chuàng)新潛能與活力。通知明確要求,確保青年專職科研人員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時間不少于4/5。
科研人員第一任務是科學研究,青年時期正是搞科研的最佳年齡段。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不少享有盛譽的科學家,特別是那些諾貝爾獎級的成果,往往都在三四十歲年紀完成。我國青年科研人員是科技強國的希望,已經(jīng)成為突破長期被西方壟斷的卡脖子技術、實現(xiàn)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創(chuàng)新的主力軍,取得了很多重大成果。但也要看到,現(xiàn)實中,事務性工作擠占科研工作時間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忙于迎來送往甚至觥籌交錯的青年科研人員大有人在,明知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卻又不得不參加的活動,讓很多重任在肩的青年科研人員疲于應付。
2018年以來,在全國范圍內(nèi)持續(xù)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行動,受到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歡迎。雖經(jīng)多次治理,但問題依然存在,減負行動從1.0版升級到3.0版,足以說明頑疾根深蒂固。青年科研人員陷入事務性應酬,既耽誤了自己的科研進度,也辜負了國家的支持和重托。
減負3.0版,不要求青年科研人員參加應景性、應酬性活動,列席接待性會議,將青年科研人員從不必要的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是極有針對性的措施。青年科研人員要科技攻關而不要人際公關,要當科學家而不是社會活動家。無謂的迎來送往中探索不出科學規(guī)律,不必要的評審評價活動評不出真正的能力實力。硬性保障青年科研人員的科研時間,向科研領域的歪風邪氣說不,就是保護青年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保障國家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
為青年科研人員減負勢在必行。科研負擔能否真正減下來,是否能夠達到規(guī)定的標準,應該成為科研單位乃至全社會的一道考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