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梅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辦發〔2021〕40號),旨在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雙減”政策的頒布,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重要論述的舉措,開啟了新時代基礎教育新一輪改革的序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正值“雙減”政策實施一周年,“雙減”效果到底如何,還存在哪些現實問題需要解決,該如何進一步細化完善,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一、“雙減”政策實施以來的積極成效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自科舉制度開創以來,讀書是平民家庭改變命運難得的機會,所以無數讀書人不惜頭懸梁錐刺股來挑燈夜讀,以實現自己“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夢想。可以說,我國的傳統教育一直具有明顯的功利化傾向。“雙減”政策實施目的是為了解決教育長期存在的功利化、短視化問題,切實減輕學生和家長的負擔。通過各地實踐成果來看,“雙減”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正在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作業負擔有所減輕
“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是“雙減”政策實施的一大任務。政策頒布以來,各地各校積極推進教學改革,通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精心設計作業內容、制定較為完善的作業管理辦法、建立作業公示制度等多項舉措,促使學生作業負擔過重問題得到了緩解。例如,大部分學校老師反映,“雙減”政策的推行大大提升了中小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專注度,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據家長們反映,“雙減”政策實施以來,老師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者要求家長批改作業的現象基本上沒有了,孩子的作業大部分在學校里面就完成了,在家做作業的時間明顯減少,所以父母和孩子的負擔都較以往有所減輕了。
2.課后服務吸引力得到增強
“雙減”政策就中小學開展課后服務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指出,學校既可以通過開展課后服務指導學生完成課后作業,也可以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補習輔導與答疑,還可以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為此,各地各校結合自身情況積極制訂了課后服務方案,普遍推行課后延時服務,基本做到了“5+2”全覆蓋。在課后服務時間,學校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文體、藝術、科普、勞動及社團活動,能夠基本滿足不同孩子的個性化需求,達到吸引學生積極參加、豐富學生學習生活的效果。據教育部公布數據顯示,早在2021年12月底,自愿參加課后服務的學生比例達91.9%,有力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回歸校園[1]。有的家長表示,學校開設課后服務放學時間延后,雙職工家庭接送孩子更加方便,壓力減輕,并且孩子能夠在老師的輔導下在學校完成作業,壓力減輕了。
3.課堂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高質量的教學活動是學生成長的“腳手架”,是教師發展的“催化劑”,是學校改革的“助推器”[2]。為落實“雙減”政策,各地教育部門高度重視深化教學改革,積極推進教學改革示范區、示范校建設,進一步加強對學校教學工作的指導。各校也越來越重視教學管理的規范性建設,通過一系列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改革,提升教學管理、教研備課、教學評價、學情分析、教學方式改進等全流程水平,積極打造高質量的課堂教學。例如,北京市在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方面,實施優質資源與鄉鎮義務教育學校“手拉手”結對幫扶,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各學校同時注重做好起始年級“零起點”教學、幼小銜接、小初銜接,基本做到了“減負提質”。
4.學科類校外培訓亂象明顯扭轉
校外培訓機構的營利性行為,破壞了基礎教育的過程公平,擾亂了教育結果公平。為減輕校外培訓負擔,國家全面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的管理,明確規定嚴禁資本捆綁基礎教育,堅決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各地通過依法依規嚴肅查處不符合資質、管理混亂、虛假宣傳、外資滲入等問題嚴重的校外培訓機構舉措,促使校外有償補課得到嚴格限制,學科類培訓機構數量大幅度減少。例如,據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2月,全國范圍內培訓市場規模大幅下降,原12.4萬個線下校外培訓機構壓減到9728個,壓減率為92.14%;原263個線上校外培訓機構壓減到34個,壓減率為87.07%;“營轉非”“備改審”完成率達100%;預收費監管基本實現全覆蓋,監管總額超過130億;所有省份均已出臺政府指導價標準,收費較出臺之前平均下降四成以上;25家上市公司均已完成清理整治,不再從事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3]。
5.教育理念正在發生積極轉變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家長、學校、社會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發生積極轉變。就家長而言,許多家長開始轉變過去讓孩子拼時間、多刷題、盲目報班的行為,轉而增加對孩子的陪伴時間。特別是今年中考題目難度普遍降低,更加傾向考察學生的平時積累和綜合素質,促使家長更加關注社會實踐,以提升孩子的綜合能力。另外,2022年實施的《家庭教育促進法》將家庭教育擺在了重要的位置,引起了家長的反思和重視。而學校層面則更加重視課堂教學效果,更加關注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培養,特別是越來越重視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努力促進家校協同。在社會層面引起了對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智育養成輕全面發展的傳統教育模式的反思,同時各博物館、圖書館、少年宮等也主動采取措施,擴大學生參與科學實驗、社會實踐的場地和機會,積極助力“雙減”政策的落地。
二、“雙減”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雙減”政策推出一年了,變化在悄然發生,但由于觀念轉變需要時間以及各方面條件限制等原因,在政府、學校、校外培訓機構、家庭等層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1.從政府層面看,存在地方政府規避敷衍導致政策執行缺失的問題
“雙減”政策的關鍵落腳點在于政策執行的基層教育部門、學校等,而權力的劃分與配置明顯傾向于中央與地方政府,彼此之間權責脫節,不僅使各地方下級部門動力不足,而且在實踐中容易出現責任下移的問題。比如,當前經費缺乏保障、師資力量不足等是造成課后服務水平不高問題的直接原因。但導致經費缺乏、師資不足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中央、省市、縣鎮等縱向層級部門之間的共同事權劃分不清晰,使得政策資源難以保障,從而削弱政策的整體執行效能。特別是由于地方本位主義的客觀存在,為了追求或保護自身利益,個別基層政府往往帶有目的性選擇執行風險小、奏效快、成本低、易出政績的規定,有意識地規避損害其利益或者成本較高的規定,從而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執行殘缺的現象[4]。
2.從學校層面看,存在師資力量不足、課堂教學和作業設計效果欠佳、課后服務質量有待提升的問題
“雙減”政策中著重提到要提高課堂效率、改善作業整體設計、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雖然各地各校都采取了相關措施,但還存在開展不到位等政策執行表面化問題。比如,由于受師資數量不充足、結構不合理、激勵不到位等客觀因素影響,學校在提升課堂教學、課后服務和作業整體設計水平上還需下功夫。特別是課后服務內容、形式較為單一,“看做作業+放羊式活動+體育鍛煉”的課后服務依然是常態,甚至有的學校將課后服務時間變成正常課堂,導致學生反而多了一堂課的負擔。同時,學校開展課后服務,不僅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而且急需提升教師的能力,學校開展課后服務還面臨如何減輕教師工作負擔過重、落實教師彈性工作以及提升教師綜合能力等諸多挑戰。
3.從校外培訓機構層面看,學科類校外培訓隱形變異暗地開班現象依然突出
在利益誘惑與家長需求的雙重刺激下,學科類校外培訓依然暗地開班。一方面,由于學生面臨中考升學壓力,家長為了提升孩子成績,爭相開展校外輔導,各種私下攢班現象依然十分明顯。同時,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促使培訓的支付方式、授課形式更加便利化、多樣化。另一方面,培訓機構為了獲得利益,通過“更名”“升級”“變裝”等方式,要么將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培訓更名為“書法培訓”“思維訓練”“口語提升”等非學科類培訓,要么升級開發“精準學”“家長學”等模式,要么變裝“一對一私教”“住家教學”“高端家教”等形式,導致違規培訓行為屢禁不止,不僅促使市場監管難度升級,而且培訓費用有增無減,反而進一步加重了學生家庭的負擔。
4.從家庭層面看,學生依然面臨升學壓力、家長焦慮情緒依然明顯
由于中考畢竟是競爭激烈的淘汰性考試,學生難免感到巨大壓力。同時,在“學而優則仕”等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不少家庭將教育視為實現階層跨越的唯一途徑。家長面對愈發極端的學業競爭,其危機感和焦慮情緒難以消除,會千方百計地促使學生考取高分以順利通過升學考試,從而通過報輔導班、增加作業量等方式,逐步將自身思想負擔轉換成學生的學習負擔。
三、對推動“雙減”政策良性發展的對策建議
落實“雙減”工作是一項復雜性、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必須注重短期政策執行和長遠戰略規劃的相統一。同時,基礎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雙減”政策的落實也必須由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各司其職,密切配合,才能夠建立良好的教育體系,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1.統一思想認識,理順各方權責關系
思想觀念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等各層面積極作為,循序漸進滲透。為此,政府層面要發揮頂層設計功能,繼續完善相關制度和法規,明確權責關系,細化監管處罰規定,促使“雙減”政策執行到位。相關部門要做好長期宣傳計劃,系統化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推動學校端正辦學理念,糾正家長偏離實際的教育認知,以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相關部門要密切關注網絡輿情,及時回應公眾關切問題,在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細化實施方案。對于優秀實踐案例,做好經驗總結和宣傳報道,形成有啟發、可借鑒的解決方案。
2.加大經費投入,優化中小學師資配置
教育部門要加大經費支持,同時在招聘教師時,設置更多素質教育教師崗位。教育部門和學校要重視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以提高其駕馭課堂、精準服務、作業設計、立德樹人的綜合能力。要繼續落實落細校長和教師輪崗制度,解決家長和學生的擇校憂慮。建立合理機制,引導和促進優質教師資源在區域內統一調配和有序流動,實現優質教師資源在學校間和集團間的均衡分配,有效解決學校間不平衡發展問題。
3.合理設計作業,提高作業布置質量
教育部門和學校要積極搭建教師學習交流平臺,引導教師不斷提高課堂教學和作業設計能力。學校要不斷完善作業管理辦法,加強學科組、年級組的作業統籌,充分考慮作業的學科特點,合理調控作業結構,確保作業內容豐富有效、難度不超國家課標。教師要在作業的“教育性”“層次性”“趣味性”上下功夫,提高自主設計作業的能力,保證作業的設計、布置和評價做到符合課程標準、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符合學生認識規律,達到學生學習和發展需要。
4.提高課后服務質量,規范課外培訓機構
教育部門要免費向學生提供豐富優質的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學校可以通過改造基礎設施條件、充分發揮社會資源作用以及完善獎勵機制等措施,提供更多類型的課后服務,滿足課后服務多元化需要。同時面對暑期托管、課后服務普遍化常態化趨勢,在教師配置方面,建議采取學校教師、政府采購與志愿服務相結合的模式。建議增加專項經費支持,加大對學校教師的獎勵和支持,對參與人員發放專項補助,并將托管服務計入工作量,納入績效工資考核。鼓勵黨員教師率先垂范,將志愿服務表現作為師德考核、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同時,可適當增加教師編制,并探索教師計時排班、彈性上下班,還可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第三方,避免將逐漸增加的任務全部攤派給教師。監管部門要加大對課外培訓機構的監管力度,提高校外培訓機構的準入門檻,嚴禁資本化運作,規范服務內容,對不符合標準、不規范的校外服務機構進行取締。培訓機構也要積極作為,有序做好轉型升級。
5.建立合作型聯系機制,促動家校社同頻共振
構建新時代“教育利益共同體”,加強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的聯系與合作,凝聚共識,整合力量,形成利于學生成長的積極環境。教育主管部門或學校可以通過開展系列培訓、擴寬交流溝通平臺等,隨時讓家長了解學校的教學安排,促使家長既能積極參與學生成長,又能對學生的學習和學校的教育教學起到積極正向的有效配合。家長也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培訓和交流活動,及時了解學生的在校情況和心理變化,經常與學校以及老師進行溝通交流,推動家校協同共振。
6.完善人才評價體系,重視學生全面發展
國家層面要推動人才評價體系和評價方式的完善,全面深化考試制度改革,逐漸向全方位重視學生的綜合能力轉變。學校層面要轉變對學生及教師評價機制和方法,克服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質量的做法,以緩解家長和學生的焦慮情緒,促使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注釋:
[1]教育部:參加課后服務的學生比例提高到91.9%,http://www.wenming.cn/wcnrsxdd/yw/202112/t20211228_6277933.shtml.
[2]史國偉:《打造高效課堂,助力“雙減”落地》,《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2年第5期,第28-29頁。
[3]馮琪:《教育部:線下校外培訓機構壓減率超92% 將強化非學科培訓治理》,《新京報》,2022年2月28日。
[4]李廣海、李海龍:《博弈論視角下“雙減”政策執行的阻滯與疏解》,《現代教育管理》,2022年第6期,第10-19頁。
(作者為中共海淀區委黨校科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