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關鍵詞: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內容
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05 — 0039 — 03
恩格斯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以下簡稱《起源》)于1884年在蘇黎世首次出版,這本書是根據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以及馬克思的《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手稿編寫而成的,對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進行了全面系統地論述,進一步豐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內涵,更加全面深入地闡述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本書包括1884年第一版序言、1891年第四版序言、九章正文以及附錄。在序言中,恩格斯完整地表述了兩種生產理論。在正文中,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根據摩根的研究成果論述了人類發展的三個階段以及相應的四種婚姻家庭形式;第三章至第八章分別以不同人種的氏族或國家為例,總結了氏族組織的特征和從氏族向國家過渡的歷史過程,從而說明國家的特征、類型和形成。第九章是最后總結章節,恩格斯對私有制的起源、階級的產生以及國家理論的相關觀點進行歸納。
在1884年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完整表述了兩種生產理論,他指出根據唯物史觀,生產和再生產在歷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決定性因素。其中生產又包含兩種,一種是生活資料和必要工具的生產,另一種是人的生產,也就是人的繁衍。當時人們生活于其下的社會制度就受著物質資料和人這兩種生產的制約。由于生產水平極低,勞動生產率低下,勞動產品數量就少,物質資料匱乏,社會制度就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的支配。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物質資料增多,私有制產生,以致商品交換頻繁、貧富差距拉大、雇傭制度興起,這些都促使階級對立產生并隨時間的推移不斷加劇,舊的社會制度(受血族關系支配的制度)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無法適應新的經濟條件,最終以血族團體為基礎的家庭制度逐漸崩潰,被以地區團體為基礎的國家所替代,這種社會基礎上的家庭制度完全由所有制主導,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從此發展。進一步說明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當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不匹配時,舊的生產關系就被新建立的生產關系替代,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起源》中恩格斯提到摩爾根是第一個提出用分期法來考察史前史的人,他肯定了摩爾根分期法的有效性,并說明家庭的發展是隨著人類歷史發展而發展的,但是沒有非常顯著的特征能將家庭的發展也進行分期考察。恩格斯在《起源》的第一章將人類歷史劃分三個時代,每個時代又分三個階段,并分別考察了各個時代不同發展階段的特征。如圖:
恩格斯在《起源》第二章使用摩爾根的方法和資料來專門探討家庭的起源,根據親屬制度來考察家庭形式。恩格斯在《起源》指出親屬制度是婚姻家庭制度的基礎,是認同摩爾根根據親屬制度來考察婚姻家庭形式的,同時指出親屬制度與婚姻家族制并非統一,親屬制度總是落后于婚姻家庭制度。恩格斯還發現人與人之間最初是摩爾根所說的一種原始的毫無限制的性關系,之后發展到巴霍芬提出的群婚,之后發展出來更多的婚姻形式,可見婚姻和家庭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為了保護私有財產,而要確保的血統繼承權利,人與人之間無限制的性關系被習俗所限制時才產生的。恩格斯將婚姻家庭產生過程分為四個階段,也是四種婚姻家庭形式:血緣家庭、普那路亞家庭、對偶制家庭、專偶制家庭。
1.血緣家庭
血緣家庭是家庭的第一階段,雖然已經絕跡了,但目前還在通行的夏威夷親屬制度里表現的血緣親屬等級證明了它曾經存在過。血緣家庭是必然的也是最初的家庭階段,決定著個體家庭后來的全部發展。這種家庭形式的婚姻特點是按輩分來劃分婚姻集團,在一個家族內,劃分為4個輩分,即祖輩、父輩、孫輩、曾孫輩,每一輩分都是年齡相近的男女,同輩間兄弟姐妹無論同胞、從表甚至血統更遠的都互為兄弟姐妹,都可一律通婚互為夫妻。但這種通婚關系只能在同輩之間進行不能跨輩分,排除了祖父與子孫、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通婚,這就排除上下輩之間的性關系。
2.普那路亞家庭
普那路亞家庭的產生具有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人們發現限制近親繁殖的部落比近親繁殖的部落發展更加迅速完全,慢慢家族內部的通婚便受到禁止,外族通婚便推廣起來。另一方面是當時原始共產制的家戶經濟決定著家庭公社的規模不能太大,同一母親所生的子女之間的性關系不妥當的觀念產生,促使舊家庭分裂產生新的家庭,這就是普那路亞家庭。普那路亞家庭不僅排除上下輩之間也排除了同輩間的性關系,慢慢的在同一個家族內就不能互相通婚,氏族就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了。普那路亞家庭不僅引出了氏族,同時也引出了母權制,普那路亞家庭中孩子的父親是不確定的,但孩子的母親則是確定的,巴霍芬將從母親方面確認世系情況和繼承關系叫做母權制。
3.對偶制家庭
對偶制家庭的產生一方面是氏族的發展,氏族禁止血緣親屬之間通婚,群婚便不可能了,對偶制家庭出現。另一方面是自然選擇的原因,無血緣關系的婚姻生育的人在體質和智力上都更強壯。一對男女共同生活組成對偶制家庭,若干個對偶制家庭構成一個母系氏族,這種對偶制家庭沒有自己的經濟基礎,本身很脆弱不穩定。隨著社會發展到野蠻時代高級階段,生產力顯著提升,出現多余的畜群,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戰俘就轉變成勞動力,奴隸制就出現了。同時根據當時的社會分工,女子負責家庭內部事務,丈夫的責任是獲得食物和勞動工具,隨著丈夫獲得的物質資料不斷增加,使其占據比妻子更高的社會地位,因此母權制就慢慢被廢除,父權制(家長制)逐漸形成,這意味著對偶制家庭開始向專偶制家庭轉變了。
4.專偶制家庭
《起源》指出專偶制家庭產生于對偶制家庭,產生于野蠻時代的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更替時期,它的完成標志著人們開始進入文明時代。[1]專偶制家庭并非在自然條件上建立,而是基于經濟條件,隨著生產力發展,財富增加,這些財富大多屬于丈夫,為了把這些財富傳給后代,就要求子女必須有自己的血統,而且必須屬于自己的氏族,因此世系需要按父權制來確定,同時要有牢靠的婚姻關系,以確保子女的繼承人資格,這時專偶制家庭就形成了。專偶制家庭是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之上的,是丈夫占統治地位的固定配偶關系,而且專偶制是僅針對妻子不對丈夫的要求。

《起源》闡明了人類婚姻家庭發展的全過程,指出整個人類歷史中有三種婚姻形態:群婚、對偶婚制和專偶婚制,四種家庭形式:血緣婚家族、普那路亞家族、對偶制家庭(母系家庭、家長制家庭)和專偶制家庭(個體家庭、父系家庭)。這就恩格斯在書中所闡述的家庭起源。
《起源》的最后一章《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論述了私有制的起源和階級的產生。恩格斯在書中指出氏族是在野蠻時代到達全盛之后衰落,而私有制是氏族制度解體的一般經濟條件,隨著氏族的衰落而興起,所以私有制在野蠻時代出現隨著時代不斷發展。
1.野蠻時代低級階段(第一次分工)
起初母系氏族社會人口稀少以狩獵為生,分工是自然產生的,只存在男女差別無其他差異,家庭經濟是原始共產制經濟。之后一部分人可以馴服并繁殖動物后形成游牧部落,便從其余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就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前的生產只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生活資料需要,交換也是偶然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后,隨著畜群的增多,財產已經超出自身需求而有剩余,可以拿出來交換其他物品,交換逐漸變得平常。同時由于牲畜的增多需要更多的勞動力來看管,戰俘轉變為這種勞動力被當成奴隸,這時奴隸制出現了,所以恩格斯在書中指出這時社會分裂為主人和奴隸、剝削者和被剝削者這兩種階級。[1]但是耕地仍是部落公共財產,個人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更多的權利。
2.野蠻時代高級階段(第二次分工)
在野蠻時代的高級階段鐵器出現,使得人類能夠更大面積的耕作、更大規模開墾,給手工業工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促進了農業手工業的極大發展,個人財富在迅速增加,農業手工業生產多樣化和生產技術不斷改進,如此繁雜多樣的活動再也不能由同一個人來完成,手工業和農業發生了分離,這就是第二次社會大分工。隨著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的持續增長,商品生產(商品經濟)出現,開始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貿易也逐步發達起來,貴金屬替代牲畜成為貨幣商品但還不是鑄幣。新的社會分工也帶來了新的階級劃分,出現富人和窮人的差別。耕地起初是暫時的,后來便分配給各個家庭永久地使用,這時的耕地仍不能完全占有,是逐漸地向完全的私有財產過渡。
3.文明時代(第三次分工)
文明時代鞏固并加強了所有這些已發生的分工。第三次社會分工是在前兩次社會分工的基礎上加深發展而來的,如圖:

在第三次社會分工中,商人階級出現,他們不再從事生產而只是從事產品交換,在此之前,階級的形成都還是與生產相聯系的。隨著商人階級的形成,金屬貨幣即鑄幣出現,還確立了土地所有權,土地也可以抵押和買賣,財富迅速集中到階級手中,導致貧民和奴隸的數量日益增長,奴隸的被強制性的勞動構成了整個社會的上層建筑所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而他們作為人也被當成了私有財產,這時階級對立的歷史就開始了。
總的來說隨著生產力的逐步發展,成為財富的東西增多,個人開始將東西據為己有,從使用權上升為所有權,[2]私有制因生產力發展而產生。
《起源》第三到第八章專門論述了國家的起源這個主題。恩格斯在書里通過分析不同人種氏族或者國家闡明了氏族發展成國家的全過程。最開始是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聯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產生,氏族制度的經濟基礎共產制經濟遭到破壞,氏族制度崩潰發展成為父系氏族,父系氏族產生于早期階級社會的前夜,是它促進了階級社會的產生。[2]父權制按父系計算世系和繼承財產,實行私有制,在第三次大分工后,大量的貨幣、土地所有權、土地抵押開始集中到人數很少的階級中,因而貧民與奴隸數量日益增加,氏族和部落混雜了許多外族人,同氏族或同部落的成員生活在同一地區的情況目前已經不存在了,氏族制度的前提也就消失了,氏族制度在逐漸衰敗。這時占據統治地位的少數人的階級就需要一種東西,也就是一個機關,一方面可以保障他們的個人財富以及其所有權,避免要受到氏族制度的共產制經濟的影響而上交個人財富,另一方面要將其因剝削他人而獲得個人財富的這種形式變成社會普遍承認的現象,也就是合法化,國家就產生了,國家替代了氏族。所以說國家是統治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是暴力機關。這也就是恩格斯在《起源》里描述的從氏族發展到國家的全過程,也就是國家的起源。
《起源》還敘述了國家起源的三種主要形式。雅典國家是從氏族社會的階級對立中產生的;羅馬國家也是從氏族社會中的上層的貴族階級發展而來;德意志人的國家是從其征戰外國領土中建立的??梢?,國家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自覺發展而來的,絕不是外部力量強加于社會促使社會形成的。最后總結了國家區別于氏族的幾個特點:按照地區來劃分國民;設置公共權力機關;捐稅等。但無論國家還是氏族在本質上都是階級統治的工具。
綜上所述,恩格斯在《起源》一書中對家庭、私有制、階級、國家等一系列理論問題進行了分析和論論述,闡明這些并非從來都有的,都是隨著生產力發展、社會發展而產生的,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是歷史范疇內的。直到今天《起源》還有深遠意義,其所闡述的婚姻觀、家庭觀、私有制、國家觀等等無疑對新世紀歷史大背景下的和諧婚姻建設、家庭文明建設、私有制理論、國家治理現代化依然具有不衰的指導意義。
〔參 考 文 獻〕
[1]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
[2]姜大仁.《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三主題解析[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9).
[3]趙紅麗.試析《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主要內容[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8).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