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安平,素有“世界絲網看中國,中國絲網看安平”的美譽。
安平絲網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從馬尾羅到金屬絲網,從工藝作坊到規模化生產,安平縣逐漸形成了從拔絲、織網到濾器制品、織機制造的完整產業鏈,成為擁有13700家絲網企業、產品遠銷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絲網之都,其中編織類絲網產銷量、出口量均占全國的80%以上。
500多年前,安平張羅人挑著羅圈和羅地,行走在全國各地為人們制作篩分糧食的馬尾羅,正式開啟了安平人與絲網的故事。
如今,安平絲網已經形成了從拔絲、織網到濾器制品、織機制造的完整產業鏈,發展到6大系列、400多個品種、6000多種規格,產品更是遠銷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編織類絲網產銷量、出口量均占全國80%以上。“世界絲網看中國,中國絲網看安平”的美譽響徹全球。
創新發展,產品邁向中高端
走進衡水市安平縣中謙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展廳,一幅幅絲網裝飾畫吸引了記者的腳步。走近前去,才發現裝飾畫竟是由大小不一的網孔組合而成。
“沖孔不僅是技術,更是藝術!這些新產品,都是由傳統沖孔網衍變而來。”公司董事長安賀奎說,作為傳統絲網生產企業,中謙建材一直以生產防護欄、柵欄等防護系列產品為主。近年來,企業依靠科技創新,突破沖孔核心關鍵技術,迅速發展成為集沖孔網生產、研發、銷售、貿易于一體的華北地區最大的沖孔網生產企業。
在河北聯達過濾器材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大型燒結爐轟鳴作響,工作人員正將碼放整齊的絲網推入自主研發的燒結爐內。
“這個絲網層厚度大約1000多層,壓縮成厚度約6厘米的回熱器元件,主要應用在航空、航天、航海領域。”公司技術主管張娜說,企業科研團隊研發的過濾網、燒結磚等高科技產品,不僅打破了國外壟斷,還實現了高端過濾元件國產化。
這是安平絲網產品依靠科技創新、邁向中高端的縮影。
近年來,安平縣在引進國際高端設備、標準制定、品牌建設掛牌上市等方面制定扶持獎勵措施,走出了一條轉型升級、創新發展之路。
以創新驅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安平成立了省絲網產業技術研究院,圍繞技術、標準、服務和效益等重點,成功打造省級科技孵化器1家、省級工業企業研發機構14家等平臺,全力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
鼓勵企業向價值鏈的兩端延伸,安平努力向上游先進設備研發、設計和下游終端制品制造及服務延伸,進一步強鏈、補鏈,實現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的協同。
目前,安平縣共培育高新技術企業38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1359家,掛牌上市企業7家,參與制定各類標準41項,注冊商標3391件。企業智能化裝備率超30%,50%以上的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園區助力,集聚效應日益凸顯
驅車行駛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道路兩旁隨處可見的是琳瑯滿目的絲網廣告招牌和川流不息的運輸車輛。
安平縣鶴煌網業股份有限公司內,12臺大型織網機開足馬力,一張張寬幅達15.5米的細密造紙絲網噴薄而出。
“即便設備連軸轉,也不能滿足訂單的供應。”公司副總經理陳叢尚感慨地說,鶴煌公司整體搬遷到高新區,企業規模擴大了30多倍。“通過政府補貼,企業年生產能力達到60萬平方米以上。”
如今,與鶴煌公司一樣,入駐高新區的億元以上企業達到100余家。安平縣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馬占英告訴記者,入駐園區的企業不僅得到水、電、暖、氣等基礎資源供應保障,對加強技術研發、引進高端設備的企業,政府還給予了一定的補貼獎勵。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優化產業布局,安平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引導科技創新企業入園,發展現代物流,打造了絲網高端產品聚集、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示范高地。2020年,高新區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01家,創新能力邁向新臺階。
整合重組、退城退村入園集約發展,是安平絲網產業夯實發展基石的著力點。據安平縣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馬占英介紹,近年來,安平縣謀劃建設了濾器濾材、絲網表面處理等6個專業園區,打造工業綜合體和新型工業小鎮,引導小微企業入駐園區,集聚效應日益凸顯。
記者在采訪中同時獲悉,配套產業園區建設中,安平建成了占地800畝的聚成國際物流產業園,入駐貨運企業218家,開通面向全國運線1200多條,覆蓋全國一、二、三線城市及主要縣域地區,已成為輻射周邊縣市區的區域性物流樞紐。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安平把絲網特色產業的迭代升級作為今后五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規劃引領、園區建設、項目引進等方面下功夫,補齊短板、鍛造長板,進一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讓百年絲網迸發新活力。”馬占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