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剛
科技創新在促進“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我國科技發展的溢出效應,促進了科技創新成果向沿線國家轉移。
目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了46個科技合作協定,先后啟動了中國—非洲、中國—東盟、中國-南亞等科技伙伴計劃,與非洲、東盟、南亞、阿拉伯國家、中亞、中東歐共建了多個技術轉移中心,中國科學院等機構和相關國家地區發起成立了“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通過沿線國家青年科學家來華從事短期科研工作以及培訓沿線國家科技和管理人員等方式,形成了多層次、多元化的科技人文交流機制。幾年來,我國共接收數千名沿線國家青年科學家來華科研,培訓科技管理人員逾幾千人次。我國還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積極開展航天國際合作,例如在泰國、尼日利亞等共建衛星技術聯合研發中心等,推動北斗導航系統、衛星通訊系統和衛星氣象遙感技術服務沿線國家建設。
深化國際科技合作 提升政策落實效率
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遇到嚴峻挑戰。如何在合作共贏中實現發展,是各國面臨的新課題,互相學習和借鑒仍然是有效的途徑。只有積極探索科技創新合作的新機制、新路徑、新思路,破除體制機制的障礙和束縛,才能夠更好實現科技創新合作在戰略層面的對接,增強國際科技合作的深度,提升政策實施層面的落實效率,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科技創新是提升綜合國力的核心要素,國際科技合作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構建全域化、多元化、多層次的科技創新合作機制,以科技創新合作推動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方面的合作,讓科技創新成果更多惠及相關國家,更能充分體現“一帶一路”建設的基本理念和原則。
由于“一帶一路”建設涉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落后國家,在基礎研究、技術產業化和信息技術、生命醫學、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開展科技合作,將會極大地推動沿線國家地區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也將切實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改善民生。
打造科技創新合作共同體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得到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通過搭建開放式的國際科技合作平臺,不僅能在成員國之間建立信任,也能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提供重大機遇。
雖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制度、文化、國情等不同,現代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水平有差距,但各個國家在氣候變化、能源危機、環境保護、生命健康、城市化發展等諸多領域都面臨著相似的困難和共同的挑戰,科技創新和科技合作能夠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能。“一帶一路”倡議為各國開展科技創新合作提供了重要紐帶和關鍵平臺。通過國際科技合作,各國共同承擔風險,共同分享利益,促進經濟、科技、社會、文化的全面融合。當前,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中國與沿線各國的合作較為順利,不僅為各國科技創新發展積累了豐富經驗,也推動了新成果、新技術、新產品在更大范圍內的傳播與應用,帶動沿線國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信息技術促進科技創新合作
“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科技合作帶來新的機遇,科技合作日益成為沿線國家地區的共識。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走出了一條后發國家科技進步的成功道路,這對不少沿線國家具有借鑒意義。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拓展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5G、衛星通信、云計算、大數據、機器人、電子商務、區塊鏈、物流、金融等領域的合作空間,方便了國際交流與合作。因此,在鼓勵企業科技和產品“走出去”的同時,也要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到搭建國際合作數據庫、信息平臺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的建設過程中,加速信息流通,推動信息共享,為長期穩定的科技創新合作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