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一女子上傳87歲奶奶進城前后的生活視頻,引發網友熱議。在視頻中,奶奶在城里時每天不愿下樓,整日無精打采,而當她回到熟悉的農村時,甚至能夠騎著三輪車穿梭在街道上,生龍活虎。據視頻拍攝者描述,其本意是裝修房子后接奶奶進城享福,但沒想到弄巧成拙。
將年邁的老人接進城里享福,蘊含的本是一片孝心。城鎮化的推進,給予了農村年輕人更多機會,使其能夠在城市發展安家。當其適應了城市生活后,生活重心也逐漸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和遠在鄉下的家人許久才能見上一面。再加上城市里更全面的醫療資源和更方便快捷的生活服務,近年來,將老年人接近城里享受服務、安度晚年,在不知不覺間成為城中小輩們的共同目標。
不過,眾所周知,大多數被小輩接進城享福的老人都和視頻中的奶奶一樣,進城后無精打采、熱情不再。究其原因,一是不適應城里的生活方式,二是難以割舍熟悉的土地。
城市里充滿了車輛、高樓和各種各樣的智能服務,對于初到城市的老年人來講,每天叫醒自己的不再是嘹亮的雞鳴,而是電子鬧鐘,吃的蔬菜也不再從自家田里采摘,而是帶著手機去超市采購。諸如此類的活動,他們感受更多的不是像孩子們所說的“新奇”,而是茫然無措和畏懼。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節奏,讓許多老年人無法融入城市。
蘇軾曾言,“此心安處是吾鄉”,心安處才是家。因此,無論進城還是回村,都不應當成為老年人享福與否的判定標準。對于意愿明確想要留在孩子身邊的老年人,雖不能馬上適應城市的生活節奏,只需家人耐心陪伴、逐漸幫助老人學習適應,城市也能成為老人的第二個家。而對于進城后完全不適應、有強烈意愿想要回村的老人,家人也應當尊重其意愿,反思將老人接進城市是否真的達到“讓老人享福”的目的。畢竟,讓老人享福的初心,是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