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琊海戰,是公元前485年吳國與齊國之間爆發的一次大規模海戰,也是中國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最早一次海戰。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夫椒之戰中擊敗越國,俘虜越王勾踐。野心膨脹的他為取得中原霸主地位,分兵兩路討伐齊國,一路由夫差親率從陸上攻齊,一路由大夫徐承率領沿海路北上。
此前,齊國利用濱海的地利練就了一支強大的水軍。此次,齊國決定在瑯琊臺海域迎擊吳國水軍。戰爭中,齊軍先使用火箭攻擊吳軍戰船,之后利用金屬沖角對吳軍戰船進行撞擊。吳國水軍難以抵擋,損失慘重,僅有部分殘兵突出重圍。
雖然夫差在陸上取得一些小規模勝利,但無法挽回頹勢,不得不撤軍。這場規模巨大的海戰,最終以齊國的完勝結束。
瑯琊海戰中,此前威風八面的吳國水軍慘遭失利,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吳國的驕傲輕敵。吳王闔閭(夫差之父)時期,伍子胥等人便在太湖訓練水軍。吳國水軍不斷壯大,各種戰船配備日益齊全,戰術戰法日臻完善。然而,夫差忽略了一點,海上環境與內陸江河湖泊大不相同,大海不僅更為廣闊,而且風高浪急,礁石遍布,氣候無常。
海上大戰伊始,洶涌的海浪,就讓很多吳軍士兵出現暈船現象,戰陣開始散亂。吳軍各類戰船之間未能形成默契配合,作為旗艦的“艅艎”號缺乏其他戰船的保護,遭遇圍攻,最終被齊國水軍俘獲。
此外,初春時節,北方依然寒冷,習慣于南方溫暖環境的吳國水軍士兵并未配備厚衣鎧甲,冰冷的海風使他們的戰斗力大幅度下降。而齊國水軍士兵穿著鎧甲手持盾牌,這使得在接舷戰中,未做防護的吳軍士兵被大量殺傷。
此戰中,齊軍使用了數件適宜的武器達到“善其事”的目的。首先是火箭的使用。戰爭打響后,齊國水軍將300余艘大小戰船分為3個戰陣,同時發射大量火箭。一時間,吳國多艘戰船中箭起火,士氣受到重創,陣型多處被齊軍艦隊突破。
其次,齊軍戰船上裝配的金屬沖角也在海戰中發揮了巨大威力。齊軍在用火箭完成第一輪攻勢后,隨即派出突冒船向吳國水軍發起撞擊,并以大翼船和數艘橋船作戰術配合,向吳軍艦隊深處突擊。面對齊國水軍堅船的猛烈沖撞,吳軍艦隊陣腳大亂,被迅速分割成幾部分。
最后,齊軍對包圍圈中的吳軍發動總攻擊時,使用了鉤拒。它是一種帶有鉤子的長矛,既可用“鉤”鉤住敵軍戰船,使其無法逃脫;又能在己方處于劣勢時,用“拒”抵擋敵軍戰船的追擊。在瑯琊海戰中,齊軍使用鉤拒鉤住吳軍戰船,繼而通過接舷戰(船舷相接,跳至敵船戰斗)取勝。
(摘自《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