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西部小城錫格堡,典當行老板尼古拉斯·博德站在自己的店里,身邊的柜子裝滿了珠寶首飾、奇珍異玩。這陣子,他忙得“四腳朝天”。這對德國來說可算不上什么好消息。“如果你想知道德國的經濟狀況有多混亂,看看博德的店里來了多少顧客就夠了。”德國“德國之聲”電臺稱,歐美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催生了一群“贏家”——典當行。如果典當行無所事事,通常說明經濟情況良好;如果人們不停拍響典當行的門,那就意味著危機來了。
人們拿來典當的東西十有八九是珠寶。博德還收過一些稀奇古怪的當品,比如游艇、馬匹,甚至旋轉木馬。他不愿接受手機和電腦,因為電子產品的貶值速度太快,不過也有例外。不久前,一群合租的學生為了支付電費賬單而來到店里,他們激烈爭論誰用的電最多,以此來決定該當掉誰的筆記本電腦。
典當行不問令人尷尬的問題,在街上遇見顧客時也不與他們打招呼,以免對方尷尬。“過去,人們羞于來(典當行)。”博德說,如今,這種情況已經改變,就連消費者保護組織也不再像過去那樣看不起典當行了。盡管如此,消費者權益專家還是警告人們,最好只把典當視為“短期解決方案和最后的選擇”。然而,很多人別無選擇。美國能源信息署近日宣布,今年冬季氣溫可能較低,加之燃料成本升高,預計美國家庭的平均取暖支出將比上一個冬天增長28%。歐洲的家庭和企業也在能源賬單的壓力下捉襟見肘。“德國之聲”稱,許多德國家庭將受到能源賬單的“重擊”。
(摘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