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時候,一個叫卡斯·菲利普斯的人決定創業,她經過一番市場調研,發現創業失敗的概率非常高,可謂九死一生。她于是運用逆向思維,創辦了一次“失敗大會”。
“失敗大會”的主題就是說出自己創業的失敗故事。首屆會議吸引了400名參與者,他們大多是來自硅谷的互聯網企業創業者。在會上,他們敞開心扉,分享自己失敗的故事。
之后每年,菲利普斯都會組織“失敗大會”,微軟、亞馬遜等公司紛紛提供贊助,一些知名企業的創始人也樂于加入,分享自己曾經的失敗經驗。
失敗為何會變成一件如此吸引人的事情?
如果你是古巴比倫時代的商人,你生意失敗并欠了錢,那么根據《漢謨拉比法典》你會成為奴隸以償還債務。如果你處在18世紀、19世紀的歐洲,你的工廠欠債倒閉,你會被關進債務人監獄。作家狄更斯的父親就曾被關進這種監獄,以至于狄更斯在童年時代流落倫敦街頭,這段經歷,后來被狄更斯寫入了半自傳體小說《大衛·科波菲爾》。
那些時代的人,無法接受失敗的命運,因為失敗意味著恥辱、毀滅甚至死亡。可是今天,人們對失敗的看法完全不同了。當今時代的特點是“快”,各種新事物層出不窮,按照摩爾定律,芯片的性能每過18個月便會提升一倍,所以當你什么都準備充分,機會卻早已消失。美國企業家里德·霍夫曼說:“如果你推出的第一個軟件版本沒有讓你感到不好意思的地方,那么這就說明你出貨太晚了。”
在變化如此之快的社會里,失敗不但是家常便飯,更是一種資歷。世上的成功都相似,而失敗卻各有各的原因。多一次失敗,意味著多一份經驗。因此,創業者和技術人員都把失敗看作開啟成功大門的必經之路,難怪硅谷有一句話很流行:“迅速失敗,經常失敗。”
既然失敗不可避免,那么就把它看作一份禮物、一種榮譽吧。新的“失敗文化”正在形成,剖析失敗成為身份的象征,失敗者得到充分的尊重。別人的失敗經驗也許就是你的成功捷徑。聰明地失敗,變成一項越來越重要的技能,在這個領域失敗的商業模式可能在另一個領域就能獲得成功。人們開始意識到,失敗會導致更好的實踐、更加清晰的思維和更有想象力的解決方案。有過失敗經驗的人可能不會害怕再次失敗,因此更愿意嘗試新事物。
“經常失敗,以便及早成功。”就是在這種理念下,20世紀90年代,一家制藥公司就開始舉辦“失敗派對”,以紀念那些做得很好,最后卻沒有獲得成功的研究工作。他們認為,這些失敗同樣值得慶祝,沒有失敗,哪來的成功?
曾經擔任過微軟首席技術官的內森·梅爾沃德說:“當有人說他們永遠不可能失敗的時候,他們要么是自欺欺人,要么只是在做一些無聊的事情。”一名律師曾向梅爾沃德吹噓,自己從未辦砸過任何一個案件。“我明白了。”梅爾沃德對律師說:“你只做簡單的事。”
(摘自《讀者》 岑嶸/文)